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民俗文创与沙湾古镇老龄化产业的互动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今中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的社会发展阶段。根据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本课题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广州市沙湾古镇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沙湾老龄化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程度和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推动当地老年人群体与回乡青年共同进行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旨在探索出一条多元融合式的老龄化文创社区发展模式。本文明确指出当下中国进行的文化建设,需要以多元化融合和多方受益为建设目标,将年轻一代的文创理念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与非遗文化传承、老龄产业链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最终打造出“老有所用,少有所为”和“老有所为”的老龄事业理想家园。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创业;老有所为;老龄事业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所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1999年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同时也引申并强调“老有所用”和“老有所为”的新内涵,并立为“积极老龄化”的核心。为了满足与中国发展的经济体制转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针和策略。本课题研究依托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平台,以广府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州市沙湾古镇的养老院作为示范点,进行研究和探索,力争创新和打造出适合老年人的娱乐性质的“老有所为”的老龄事业。让老年人对养老的观念有新的理解,消除老人们的孤独与苦闷,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社会的关爱,使养老事业更好地落实到位。
  1 沙湾古镇老龄化的生活构想
  全社会对老年人口及老龄化问题的关注日益剧增,诸多的学科都在层出不穷地进行相关的研究。由于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模型和实践的偏向性,让彼此之间还未能够较好地相互融合、相互助长;对如何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所提出的对策和解决的方案显得概念化,又过于笼统,缺乏更具体的分析与阐释。沙湾古镇作为一个以岭南文化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的小镇,人口老龄化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沙湾镇政府积极地研究和投入“为老服务”的专项公益活动,并且多元化地帮助长者们由丰富多彩的生活需求转向精神需求。我们从文化创意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入口,探索和开辟出一条新的蹊径,从新的视角切入老龄化的问题,寻找与其他不同学科的融合之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创新一种积极的养老模式,使老年人精神充实、身体健康,享受一种不孤独、不依赖、不满足温饱型的老年生活。
  2 沙湾古镇的传统民俗与积极的老龄化
  2.1 沙湾古镇的老龄生活
  老龄人的养老观念决定了自身的心态和对待养老的态度。
  目前,政府在积极养老方面采取积极的政策。广州市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养老机制的保障上做到全面覆盖解决温饱,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力推进。老有所养是老龄人对生活的总需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指出老龄人在满足物质上的需求的同时,也要达到精神状态的适应、心理素质平衡的思想境界,实现自我价值等。我们从艺术学科探索一条新路切入老有所养,从精神慰藉需求方面融合积极的养老模式。沙湾古镇社区的老龄人生活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在养老保障的机制上,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等各个方面和各种形式在生活上的不便与困难,社区居委会及社会上的公益志愿者组织都会及时地、妥善地解决。可是对于老龄人的孤独感,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子女都在城里上班及居住,这种情况让老人在精神上感到寂寞,他们需要亲人的关爱和精神慰藉,从而感受到生活的欢乐。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的建设差异导致“空巢家庭”的日益增多,所以养老问题也就成为社会必须关怀的大问题。
  2.2 沙湾古镇“老有所养”的基本状况
  在沙湾古镇社区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父母依靠子女养老”的观念渐渐地削弱。“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旧观念养老模式渐渐地被现实的生活冲击着。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由于乡镇企业不发达,年轻人接受完学校教育之后,往城里寻找更好的发展。沙湾古镇社区出现“空巢化”和“空穴化”,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应对这一现象,鼓励这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工作,鼓励老年人参加家乡建设,这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非物质遗产的沙湾古镇一起合作的方式,开展“幸福家园”“美满家庭”为主题的活动;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沙湾古镇的传统民俗活动结合,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新文化导向的城市古镇模式,发挥地域资源优势。青年学子与老年人一起合作互动,积极地推动老年人参与保护环境,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园。
  2.3 沙湾古镇传统民俗文化的老龄人“老有所为”生活
  如何推动老龄人积极地参与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园?如何启动沙湾古镇老龄人的“积极养老”的动力?如何更新老龄人的养老观念?如何让持久的“养儿防老”的旧观念转化为“老有所为”的积极养老观念?
  我们依托广州大学这个平台,结合特色小镇——沙湾古镇,将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得天独厚的丰富多彩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推广和传承。在进行活化非遺文物的特色活动背景下,大学的艺术设计课程走进民俗风情的沙湾古镇,年轻的文化人的文化创意与古镇非遗的“显人才”的老龄匠艺人和可塑型“潜人才”的老龄人一起互动,探索出一条推动老年人积极的“老有所为”的创新产业。
  高校艺术学院的本科或者研究生结合新时代的创新设计理念,运用高科技技术手法和新媒体艺术的表现手法;发挥沙湾古镇的地域资源优势,开发和利用老龄人才,实现“老有所为”优势力量,让老龄人产生满足感的同时,实现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的价值。
  2.4 沙湾古镇的“老有所乐”的民俗文创产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与物质需求的日益提高,中青年的家庭成员在生活压力下,能够陪伴老年人的时间渐渐减少。从而出现许多相继而来的老年人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老人的精神,他们的精神生活缺乏心理关爱,经常伴有孤独寂寞感。沙湾古镇的老年人相对广州市的其他社区,所占比重大,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依托古镇传统的非遗艺匠技术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开发研究和探索一种让老龄人“老有所乐”的民俗文创产业。“老有所乐”对于老龄人来说不仅仅是指享受自身身体健康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他们精神上的快乐。为了使老年人的精神愉悦,心境平和,沙湾古镇社区的金纽带社工的公益组织开设免费多样化的课程。如业余合唱队、舞蹈、乒乓球、曲艺、书法等等,这可以帮助老年人完成年轻时未实现的理想。“老有所乐”就是老龄人在得到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很自然地就去继续实现满足自身价值的追求。我们的艺术生可以在古镇的民俗元素里提取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元素;与当地的老年人互动,彼此之间学习交流,让学生从当地老人的故事中挖掘出历史沉淀的民俗和人文知识,并更新模式进行创新创意。同时老年人可以充分体现自身价值,与年轻人互动。“老有所乐”文创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老人的感受——“成就感”,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沙湾历史文化,也可以实现老人与学生共同创作文创产品,成就和带动沙湾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承品牌的打造。   3 青年学子与沙湾古镇老龄人的“少有所为,老有所用”
  青年学子通过在沙湾古镇的调研,提取了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湾飘色、鳌鱼、醒狮、鱼灯和特色建筑作為创作的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例如沙湾的醒狮,头上是有角的,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造型,名为“狮子”,实则为不像狮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学生与当地的老年人进行沟通,多次描绘狮子,在采纳新媒体的设计理念中表现一种与时代接轨的独角狮子,作为驱邪消灾的吉祥物;再交给老人们去辨识和认可,达成共识。接着可以运用这个新兴的吉祥物打造成沙湾镇的文创品牌,可以用在食品的包装、服饰的装饰、手袋的设计、文具用品等一系列的文创产品中。老龄人也可以参与这些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体现出自身价值的“老有所用”,让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会做贡献。这也实现了他们的“老有所乐”。青年学子进入古镇社区与老龄人互动,在多次交流下,老龄人也会慢慢地寻找或者培养出原来不感兴趣的文创手工,参与互动学习;不再将自己闷在家里,孤苦伶仃。这可以防止他们患忧郁症、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因为老龄人在过去几十年工作了一辈子,退休之后当年工作的紧凑感和成就感消失了,专家也建议让老年人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他们的精神得到满足。我们从艺术设计学科的视角切入老龄化,在精神需求中创新出一种新型的积极的养老模式。
  4 结语
  沙湾古镇的老龄化产业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新型积极老龄化的生活方式。其依托高校教育平台,用艺术设计教学去推动老龄人与青年的学子互动,参与社会化服务的事业;用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理念激活和激发老龄人的创新潜力。在特色非物质遗产的小镇沙湾,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古镇特色的文创产业,积极融合其他学科,满足老龄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为老龄人建立一种“幸福家园”“美满家庭”的积极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 沙湾镇志[M].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013.
  [2] 华宏鸣.“积极养老”的全方位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针、内容和动力的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 陈勃.对“老龄化是问题”说不——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与对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秦谱德,谭克俭,王进龙,丁润萍.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 李晓.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
  [6] 王建军.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社区发展研究[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邓宇珩(1973—),女,广东广州人,英国布莱顿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插画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