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对社会的影响日渐深远。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技能学校,也将计算机专业列为该校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由于中职学校特殊的教育性质,使得其教学模式与普通高中具有显著的不同,这对中职学生来说需要一定的适应周期。为了缩短这一周期,应从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律他力、重视因材施教三个方面来实施。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班主任;教学效率
  班主任是班级中的灵魂人物,其一言一行不仅影响著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还和他们品德修养、行为习惯、个人素养、个性健全等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中学,乃至中职、高职等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众多,且较为抽象、生涩,对于广大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部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讲究教学方法、语言艺术,导致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如何转变这一现状成为摆在该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夯实其计算机学习基础
  学习力是指一个人专注学习、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学习力是评估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准,也是影响其学习成绩和学习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中职班主任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使他们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在离开教师的监督下,也能进行科学、有效地自主学习。中职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多的基础专业知识,需要学生学习掌握该知识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操作系统认识、数据库软件、办公软件以及系统设计、组装等。学生只有理解性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和应用奠定根基。班主任作为中职生学习的重要指导者和合作者,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他们的学习需求、困惑、疑点等,从而为其提供专业性的引导和启发。在此过程中,班主任不应越俎代庖,直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解决困难路上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启发者,以计算机专业知识、计算机相关的学习热点和新思想,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其学习动力,使他们做计算机专业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主动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了解其最新动态,利用主题班会,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互相提出问题,使学生、教师互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师生灵感、创意的发生地,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效率。
  二、加强对学生律他力的培养,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等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信息的海量化、多元化也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一些不良的信息通过网络游戏、电影等平台进入了中职学生的世界,由于其缺乏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导致这些信息不仅影响了部分中职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还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有部分学生由于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走上了歧路。基于此,就需要班主任加强对中职学生律他力的培养,使他们了解不良用网习惯对他们的影响,通过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辅以具体的案例讲解,使学生自觉树立网络安全和文明的大旗,做文明上网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可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就沉迷网络的利与弊为辩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学生们往往为了获得辩论胜利,想尽千方百计,查找资料、进行调研等。理越辩越明,学生们通过辩论获得的认知,往往会在他们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促使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一个新时代文明上网人。
  三、重视因材施教,挖掘计算机人才
  每个中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截然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基于此,就需要中职计算机专业班主任在教学时,应注重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的计算机才能不至于被淹没,为学生个性弘扬奠定扎实的基础。部分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往往重视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计算机考证过关率,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导致其在教学中存在着一刀切以及揠苗助长的教学行为。实际上,有些学生在学习一门新课程时,适应周期可能会比其他学生要长一些,对此,班主任不应直接就给他们身上下标签,认为他们没有这方面学习的天赋,而是要多加引导和鼓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微课等手段,为学生个性学习提供平台,挖掘计算机人才。
  总之,中职计算机专业班主任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计算机人才,不应盲目而行,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教学大纲,采取科学的策略,开创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东琼.中职计算机专业班主任管理工作浅谈[J].新课程(下), 2015(1).
  [2].高晓兵.如何当好中职计算机班的班主任[J].考试周刊, 2011(35).
  [作者单位]
  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编辑:赵文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