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即便是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也传承了前苏联文学体系。但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苏俄文学体系历经了停滞和改革的蜕变,同样,在前苏联解体后的初期,俄罗斯文学格局也面临着后现代主义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前后,俄罗斯的作家谢·丘普里宁第一次把后现代文学流派称为“异类文学流派”,但苏俄文学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文坛新秀倾向于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文学创作。文章以后现代思潮为切入点,探讨俄罗斯文学架构受之影响的情况。
  关键词:苏联解体;俄罗斯文学;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
  一、概念界定
  所谓“后现代主义”本起源于西方英美国家,其主要的特点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彰显。在这种哲学体系之中,更加强调人和集体的价值性、中心性和同一性。这种体系的提出本身就倡导在批判中对原有的臃肿的哲学体系的解构和重组。该哲学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对全球的文坛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就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而言,一方面该体系的出现和流入,让原本停滞的苏俄文学迎来了涅磐重生,另一方面,以批判为主要架构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也对俄罗斯的原本文学体系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二、研究背景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就理论意义而言,探讨俄罗斯文学体系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影响,有助于文学同哲学建立一定的理论关联。而就当下的情况而言,许多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稀少的。因此,进行该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填补相关哲学对文学影响研究的空白。
  (二)现实意义
  一个国家的文学发展,往往关乎国家文化体系建设,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其他国家都是如此。以“冷眼看文坛”的态度审视苏俄文学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框架下的影响,可以方便我们丰富对文学体系在思潮下的演变探究过程的认知,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明晰思潮对一个国家主体文化建设的影响。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一)打破苏联文学体系,批判性文学登场
  西方社会的现实主义孕育了后现代思潮发酵的土壤,当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俄罗斯,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苏俄文学原本已经停滞和僵化的框架。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在哲学体系层面与最初的现代主义是相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给宣扬霸权的现代主义带来了很大的沖击。
  基于这个前车之鉴,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俄罗斯文坛中,文学创作的内容也从原本的宣扬霸权的体系向批判文学体系进行转移。“反社会主义”也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粉墨登场,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俄罗斯,许多文学作品都充满着对前苏联霸权的讽刺和戏谑。
  (二)文字格局去中心化,更加灵活多变
  一个国家的文坛演变动向往往同其文字美学的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俄罗斯不同于强调“中心化”的苏联文字美学特征,更多的内容是在朝着“去中心化”来发展。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新俄罗斯作家在创作中也增添了更多的互文和对话的文字美学元素。
  就实际的情况而言,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俄罗斯作家在文字美学习惯上明显增加了更多的引用、借用、改用、模仿的互文美学表现方式。其中借用和改用的文字美学手法较多,就借用的对象而言,主要是俄罗斯的民族神话、民间童话和原本已成经典的篇章,但也不一定是完全借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新俄罗斯作家也往往会对这些已成体系的神话进行解构重组。
  在这样的互文美学体系下,新俄罗斯作家不是俄罗斯神话和童话的思想表达者,而是俄罗斯神话、童话的组织者,对不同文化的解构和重组,在很大程度上也激活了俄罗斯神学在文坛中的应用价值。而这些素材的重新激活,为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文坛建设增加了数不尽的写作素材。例如俄罗斯著名作家比托夫先生的代表作《普希金之家》中描绘到的“青铜人”和“贫穷的骑士”就借改了普希金的《青铜骑士》,叶罗费耶夫的代表作《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的书名也改用了另一位俄罗斯作家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
  (三)文字推进荒诞不经,较多地引用禅语
  前文已经提到,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以批判为主流的一种思潮,其批判霸权主义,也批判现代主义思想。在这样的哲学背景影响下的俄罗斯文坛,在很大程度上也沿袭着该哲学体系中的批判基因。其写作模式也增添了更多的乌托邦式的逻辑,很多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往往会在片段上呈现着无序性和片段性的特征,有些后现代主义俄罗斯文学作品则会在语言艺术上推崇一种“神经病文学”倾向。因此,俄罗斯的癫狂小说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横空出世。其中最为代表的是俄罗斯作家弗·索罗金和维·叶罗费耶夫。
  在如今,很多学者回头看20世纪50年代的弗·索罗金和维·叶罗费耶夫的文学作品,都认为那个时期的俄罗斯文学饱含着一种“精神病的美感”。例如在小说《自由的一课》中有描述这样的情节:有一天,一位中学的女性校长训斥参与校园欺凌的学生,刚开始还在批评学生关于打架斗殴的不对,随之又将话题转移到“性”的启蒙。这种近乎神经病的逻辑实则也在很大程度上让当时的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坛中颇具辨识度。
  除了文字推进的荒诞不经,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俄罗斯当时的文学体系也较多地融入了神学的内容,具体来看,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禅语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比例的提升。例如“米契基”三位作家均十分强调佛教中的无为和不参与的思想,一些晦涩难懂的宗教禅语也走上了俄罗斯文学的历史舞台。
  (四)“骄傲”的后现代文学,颠覆中的传承
  很显然,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俄罗斯文坛,增添了更多的荒诞元素,前苏联文学的固守体系可以说基本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于俄罗斯文学中不见踪影。但俄罗斯文学对传统苏联文学仍然保持着一种传承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文坛常对苏俄经典文学提出质疑。   如果仔细留意一些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不难发现,在那一时期的许多作品同20世纪的俄罗斯白银文学一样,都在用批判的方式同苏俄的经典文学进行“对话”,并尝试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文学自信对苏俄传统文学进行颠覆。
  马卡宁曾经说过:“19世纪的俄罗斯,这是一座生长着伟大文学丛林的大山,而我们这些可怜人,如今正处于大山的阴影里。”这实则说明,即便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俄罗斯文学骄傲得像个要离家出走的孩子,但俄罗斯文学体系的颠覆尝试中仍然饱含着对苏俄传统文学经典元素的继承。为了表现这种颠覆者天生的骄傲感,许多后现代主义的俄罗斯作家在新作品中增加了叛逆的元素,但叛逆后成为“多余人”,构建了这类文学作品的主旋律,可以说“多余人”印证了俄罗斯后现代文学的骄傲和压抑。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俄罗斯的文学新作中融入了更多的“骄傲叛逆者”的形象,他们对原本的制度体系叛逆,对专制集权叛逆,为此也在创作中塑造了相关的人物。但这些作家在作品的最后都让这类主人公成为了与制度体系和专制集权握手言和的“多余人”。
  倘若把苏俄经典派系作家们塑造的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奥勃洛摩夫等人物形象比作苏俄经典文学的“门面”也不足为过,他们心怀个人理想,即便是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但也不愿意屈服于原本的制度,那么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作家们所塑造的“多余人”则增加了商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标签。
  例如佩列文小說《“百事”一代》主人公瓦·塔塔尔斯基这个人物形象所处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70七十年代,作为高尔基文学院的毕业生,在苏联解体后,他成为了新俄罗斯广告业的翘楚。作者在描述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尝试着为该主人公增添了更多的玩世不恭的性格色彩,而在这种性格色彩背后所遮掩的是这位主人公作为俄罗斯当代“多余人”的精神架空感。
  又如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冈察洛夫在《奥勃洛摩夫》这本小说中塑造了奥勃洛摩夫这一“不男不女”“内分泌失调”“有毛病”的人物形象。该人物在书中是一个向往个性和自由的人物形象,但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不得不屈服,由此丧失了人本应获得的自由。在小说的最后,他只好无奈地说:“叫生活见鬼去吧!我要睡觉,睡觉,睡过去不再醒来。”这样的人物形象实则也体现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俄罗斯文坛中骄傲的意识形态,但在骄傲的叛逆中也有“多余”的失落感。
  四、结语
  在苏联解体后,源自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带着批判和骄傲的精神席卷俄罗斯文坛,随之,苏俄本已沉寂的文坛焕发了第二春。在新俄罗斯文学与传统苏联文学“叫板”的过程中,俄罗斯文坛中有来自于叛逆感、自由感甚至是“神经病”特征所具备的“神人结合”的美感,俄罗斯文坛也就此掀起了一轮消解传统苏俄文学体系的狂潮。那时候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也增加了更多人文关怀、人本主义、人的尊严的元素。但不得不承认,前苏联文化对20世纪中叶前后的俄罗斯文学仍然存在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卡宁.透气孔[M].侯伟红,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
  [2]李新梅.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吴泽霖.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J].当代外国文学,2004(3).
  [4]林精华.苏联后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发展考[J].外国文学评论,2011(1).
  作者单位: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3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