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孔子的礼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礼”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与当时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形成了包括制度、习俗、仪式等内容在内的社会规范,也叫“礼”。后来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加深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也在不断地革新、演化。孔子还为礼注入了仁的思想,用以调节社会中的矛盾,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当今社会,仍需要礼的思想来发挥它的作用,起到管理、约束、调节等作用。
  关键词:礼;孔子;企业管理
  孔子提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主张“克己复礼”。但他并不主张照搬周礼,而是取其精华,并加以改进,他把奴隶主统治者专门用以维护统治专制的礼加以改变,演变成改善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发展等内容的礼学思想,是一种将“仁”的思想赋予“礼”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及规范等。
  一、礼学思想的内涵
  (一)礼仪形式
  古代有“五礼”“九礼”,基本涵盖了婚丧嫁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礼仪。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十分重视,并有相关记载。现代社会中,虽然已不再沿用古代的礼仪形式,但一些风俗习惯和社交礼仪等等,或是延续下来,或是变换了一种新的形式而传承。
  (二)政治制度
  “礼”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有两个重要原则,为“尊尊”和“亲亲”。“尊尊”即是要求地位低贱的人要按照社会等级尊崇地位高的人,这里最主要指的还是尊崇君王,做到“事君尽礼”,但孔子认为,尊尊并不是要盲从,而是要建立在君王守“礼”的基础上。“亲亲”是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然而,这些维护阶级利益的“礼学”已经随着阶级的消失成为了历史。
  (三)道德规范
  道德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个人来说可以陶冶情操,从而升华个人人格。孔子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君子”。君子一切以仁爱为出发点,能够表现出忠、信、恭、敬、惠、义、礼、逊以及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贞而不谅、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种种美德。因此,礼学的道德规范方面可以缓和社会各级矛盾,领导者守礼即不会骄奢淫逸,普通人守礼即不会扰乱社会秩序。遵循道德规范的过程就是“克己复礼”的过程,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得自身的言行规范,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境界。
  二、礼学思想所蕴含的管理智慧
  (一)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管理需要统一伦理道德风尚
  孔子的人伦观基本思想是“仁爱”,把“仁”作为首位,强调人与人之间要诚信、仁爱。“仁”和“礼”是孔子社会思想最重要的概念和范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正是体现了其社会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于仁的含义有许多论述,《论语》首次谈到“仁”,是开篇第二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从上述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是很少作乱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和兄弟都不爱护,更不要谈对其他人和社会有仁爱之心了,这就是“仁”最基本的含义。孔子认为实现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是孝,孝顺父母,敬爱手足,也反映了孔子对“孝”等伦理的重视程度,孔子同样也要求其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在春秋时代,充满了为争夺权力而父子相杀、兄弟相杀的恶性事件,所以一定要要求人们“克己复礼”,控制自身的欲望和言行,达到礼的要求,才能实现仁的境界,最终达到社会和谐安定的目的。
  (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管理是以礼为规范的德化过程
  《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认为为政之道有两种,一种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种方式重在精神约束;另一种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种方式重在制度约束。在孔子看来,如果用法制政令来约束百姓的行为,用刑罚来处理犯错的百姓,有可能会产生“民免而无耻”的效果,会导致百姓只希望自己能够不犯错,也不受罚,而没有真正意识到为何犯罪,有何过错;但是如果用道德和礼学的思想来管理百姓,则会产生“有耻且格”的效果,如若百姓犯错,他们自身就能感到羞耻,还会主动改正自己的过错。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所以,治理国家就是对人民的治理。而对于这一点,孔子认为“德治“比“法治”更重要,主张发扬美好光明的德性,并用以教育感化人们。由于道德本身还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所以统治者自己还需要“修身”,只有统治者提高自身道德品性,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以礼为规范,发挥礼的规范与约束作用,再在德治的管理之下,这样才是高效的、达到了“仁”的管理模式。
  (三)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用礼学约束对人才的管理
  孔子礼学思想在对人才的管理上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要博学,另一方面则是礼约。博学主要是要求宽泛学习内容,要广泛地学习;要长期性地学习,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要有组织性地学习,要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地学习。礼约则是对人才管理要“约之以礼”,礼具有较强有力的规范意义与可行性,且与其他思想范畴联系紧密。首先,礼作为一个标准,凝聚着孔子的整个思想。其次,礼与其他道德紧密相联,是实现其他道德的基础条件。礼还是仁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培养优秀人才时,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礼是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礼在孔子人才管理思想中也具有核心地位和关键的作用,它关系到一个团队的兴衰治乱。所谓“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所以在人才管理中,孔子緊紧抓住“博学于文”之外的“约之以礼”。这种管理思想致力于使人才个体在言行和精神上都约之以礼,恭敬谦让,做到“卑己而尊人”。在人才管理实践中,孔子也以礼作则,表现出极大的谦虚。孔子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人才管理体系,从学习知识和约束管理人才两方面来实现对人的管理,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模式,对现代组织中的人力管理有很大的启发。   三、孔子礼学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
  孔子礼学思想在管理理念、管理道德和管理制度的形成以及对人才的管理等方面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同时对现代企业的管理也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指导效应。目前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河中,若想有一番作为就要从内而外地加强管理,通过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学习、认知再加以利用,必定会给企业带来丰富的收获。我们知道孔子也将“仁”的概念赋予给“礼”,那么也就要求在企业管理中要教导每个人关爱家人、关爱同事、关爱他人,实现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与企业发展相契合的各类制度与规范,这样的管理模式会自动调节同事间的人际关系、上下级之间的领导关系、企业与外界间的相处关系,实现人与人,企业与社会大环境的和谐。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礼”是管理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标杆,也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基本形象。管理者如果不懂“礼”,就可能导致协调不好人际关系,导致企业因内部管理而停滞不前;“礼”也是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指南,管理者以身作则,这本身就是对员工最好的教育和约束;“礼”还是企业在市场中需要遵从的社会准则,管理者要带领企业在“礼”的指引下合法合规经营,承担企业责任,履行企业义务,在对外经营与服务时,要以客户为中心,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社会责任心,从而赢得客户,获得认可,提高效益,与其他组织一起共同和谐发展,促进企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对于企业员工来说,“礼”要求自身要严格遵照执行社会法律法规,首先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把社会公德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在“礼”的指引下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这是一个企业良好运行的精神财富,它是无形的,但却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东西。“礼”要求每名员工要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调节好与每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增强企业的内动力。此外,员工要遵守企业自身的制度规范,规范化生产,规范化经营,帮助企业达成既定的生产目标。
  孔子礼学思想还要求企业之间要达到“和”,既是要求企业内部团结一心,但也要讲原则,对外企业要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达到多赢。总之,在孔子礼学思想的指引下,企业就能很好地立于社会发展浪潮之中,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高速地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李炳南.論语讲要[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3]葛荣晋.中国管理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李兰芬.管理文化——管理哲学的新视野[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6]杜维明.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侯景新.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3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