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认同视角下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维持已久的城乡二元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很多的乡村文化在城市文化的挑战与冲击之下也逐渐褪色。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言,其面临着原有村落、建筑逐渐消失、文化传承主体缺位、文化传承形式单一且效率低下等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两难境地。因此,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保护农村的自然风貌与传统建筑、激发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传承自觉性、创新乡村文化传承方式对于优秀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文化认同;乡村文化;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文化振兴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1 乡村文化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1.1 提供精神支撑
  乡村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既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对文化和情感的传承与纽带。要实现乡村振兴,就离不开民族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农民的根在乡村,优秀的乡村文化是留住“人”的根本,是村民留恋家乡的桥梁。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不仅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源泉、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的重要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能动力来自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和守护。优秀的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和流,保留着许多农耕文明的基因。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捍卫乡村记忆,更有助于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
  1.2 塑造乡村的社会秩序
  “传统乡土社会秩序是以“己”为中心逐渐“推”出去的人际关系的组合。它就像一张散开的人际关系网,就是通过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亲情、乡情情感关系为依托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乡村这样一个“熟人”系统的领域,需要通过家风的教育和村规民约的形式来逐步规范每一个居民的行为,形成一种向好向善、见贤思齐的新风尚。因此,乡村文化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创建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它是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村民群众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村民之间的为人处世之道。保护与传承这些丰富的乡村文化,可以使村民形成对乡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产生对家乡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1.3 发挥新乡贤的引领作用
  以乡情为纽带,逐步进行新乡贤文化建设,这不仅可以使农耕文明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发展文明乡风,从而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系列制度来促进招贤纳士,可以使乡贤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得以彰显,以“亲情、友情、乡情”为纽带,吸引乡贤回到农村、留在农村,并发挥其引领作用,以乡贤文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起到教化乡民的作用,从而推进乡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4 拉动特色产业发展
  乡村文化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文化资本,它不仅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可开发、可利用的物质文化遗产。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产业特色资源丰富,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具有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的基础,而乡村文化中的传统村落、特色建筑、特色手工艺品等都可以作为开发的源泉。因此,充分挖掘农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打造“一村一品”,可拓展乡村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产业支撑乡村建设之路。同时,乡村文化产品与产业的发展会带动乡村第三产业的兴起。可利用新媒体条件,更加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价值,开发乡村文化的多种功能。传统乡村文化用于凝聚,新型乡村文化致力创收,将传统和现代乡村文化结合有利于拉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 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面临的挑战
  2.1 自然村落形态逐渐消失
  部分乡村在进行建设规划时缺乏因地制宜的思想,盲目追求整齐统一和整齐美观,却忽视了对历史建筑等方面的保护,对于乡村自身文化特色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导致这些乡村在建筑风格上失去了传统的乡土建筑特色,使得村庄居民的归属感降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突出特色,每个乡村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其他乡村与众不同的生态环境与乡土文化,特色田园乡村也是想要挖掘每个乡村的不同特点,或文化或产业或环境,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展,这也是特色田园乡村中“特色”二字的由来。但是许多乡村,尤其是苏南地区,乡村内90%左右的建筑大多都是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的乡村建设成果,这使得本该各有不同、各怀特色的乡村变得大同小异,在道路、环境、住宅、文化等方面都失去了一定的辨识度。同时相邻近的区域特色选取与发展过于一致,如苏北旅游特色区、苏南水蜜桃特色区,雷同和区域化会对区域内乡村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2 文化传承主体缺失
  乡村文化通过乡村社会成员的后天习得进行延续。而当前乡村面临着产业凋敝、原有成员离开乡村共同体的发展窘境,“空心村”状况日益严重。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村民对本村的乡土文化与特色文化展现出“三不特征”:不清楚、不关心、不探究,导致特色文化缺乏根源性的支持和依托,这无疑是不利于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進,江苏省发展迅速,大量人口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导致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并逐渐从人口空心化演化为人口、土地、技术、产业、服务、文化和公共设施等整体空心化,部分乡村经济社会陷入整体性衰落与凋敝。乡村老龄化加剧,缺少新生力量和职业农民,大大降低江苏省乡村发展活力。”以徐州市倪园村为例,该村紧邻悬水湖风景区,远离市区,交通较为不便,受景区生态限制,缺少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二产,周边无工厂可就业,又因实行股田制土地流转形式,土地集中使用,致使众多村民因无须种地而外出务工,扩大了外迁现象,造成劳动力流失。目前村庄以留守老人为主,乡村欠缺发展活力,而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缺乏传承人,乡村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活力。
  2.3 文化传承形式单一且效率低下   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应当注重发展特色文化,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彰显个性特色;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提升多元价值,因此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一定的载体。如今新媒体迅猛发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保护与发展需适应新媒体时代文化记忆保存的新模式,在乡土文化、乡土记忆、传统礼仪、习俗等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过程中,应多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但目前来看,各乡村新媒体使用情况不尽理想,对于文化记忆的传承所发挥作用甚弱。调研中发现,村民们普遍认为新媒体能提高村子的知名度,在提高收入、提高了村子知名度、传承文化习俗、改变交往方式方面影响较小。这表明村民们对新媒体的认识还比较表面,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探索,还需要政府组织进行专门的培训,改善村里的上网条件,这样村民们就又可以有足够的能力与条件参与到新媒体中去,对乡村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
  3 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的对策研究
  面临受制于地域因素、城镇景观冲击下的特色趋同,应把握江苏省乡村本质特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以构筑鲜明的人文特色,传承、弘扬江苏乡村特色文化,营造乡土氛围。
  3.1 保护与修复原有自然风貌
  首先,在对乡村自然生态进行保护和培育的过程中,应该从乡土特色出发,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生态景观,从而提高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效益。除了保护自然生态,还需注重对乡村文化遗存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对已有乡村建筑应以保护、改造和利用为主,一是对于风貌协调、质量较好、价值丰富的建筑进行保护;二是对于风貌失调、功能缺失的建筑进行改造,选取地域性、普适性、灵活性的地域建筑为原型,对照调整、改造。”改造与村庄整体风貌相背离的农房以及公共建筑,如背离村庄整体风貌的瓷砖立面,以村庄典型建筑材料石材重新修缮。应对传统建筑风貌逐渐消失的问题,提出改善建筑风貌的具体措施,一方面,加强对老建筑的保护,适当植入新功能进行活化再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建筑屋面、屋脊、墙面、门窗等建筑元素符号的方式,改善村庄整体建筑风貌。
  3.2 激发村民文化传承自觉性
  据调查,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大多具备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或是具有良好的乡风文明,但随着城镇化发展,这些乡村具备的与城镇不同的文化逐渐消失。而特色文化难以传承的主要原因便是村庄缺少重聚乡村文化的建筑及空间。目前,江苏大多田园乡村公共空间未成系统,且不能为村民有效利用,村庄缺少追溯历史文化与乡村记忆的氛围。因此,可重新梳理组织乡村公共空间,提供村民可以聊天、下棋等活动的空间,重塑邻里关系,可增设文化会堂及广场提供村民用以举行公共活动,同时配置以乡愁记忆为主题的涂鸦及建筑小品,唤醒村庄的集体记忆。
  3.3 新媒体时代文化记忆保存与传播
  在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传播方式,还是传播工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的观念也随之产生了丰富的变化,传统的民俗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许多文化产品在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重塑了社会。可以借鉴安徽省歙县瞻淇村矢量化数字博物馆,人们可以虚拟进入巴慰祖故居、九世同堂等重点古建筑,同时又可以“寻访”歙县的石雕、木雕、竹雕、剪纸等重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以及舞鱼灯、徽州民歌等动人的瞬间。设立数字博物馆的形式,可以拓宽民间文化的承载空间,创新展示形式。通过数字化技术记录、呈现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民间生产生活、民俗文化、村志族谱等乡村特色文化资料,形成良好的“乡愁”传播体系。特色田园乡村的保护与建设应与互联网新型科技相结合,通过手机电视、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产业和新媒体手段加以传播,使人们时时刻刻处于一个民俗文化的舆论氛围中。
  4 结语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乡村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既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对文化和情感的传承与纽带。乡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乡村特色文化建设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让乡村文化风尚找到生存发展的土壤,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参考文献]
  [1] 刘晓航.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J].现代化农业,2018(09).
  [2] 范东君.农村空心化挑战及其化解之道[N].光明日报,2015-06-03.
  [3] 王竹,钱振澜.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念与策略[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60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