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整合课程资源,凸显小学品德学科综合特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教师积极有效地挖掘课程资源,用好课程资源,让课程资源有效地服务于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通过重组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参与体验,凸显品德学科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关键词】课程资源;品德学科;特色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不仅涉及学生的自我,还涉及自然、社会的层面。课堂上不再是学生死记硬背道德知识的情况,课程内容变得多样、丰富,也驱动着课程资源得到利用。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必须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扎扎实实地根据本地区学校的课程资源或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拓展教材,灵活地调整学习内容。
  一、重组教学资源,凸显品德学科生活特色
  品德课程具有生活化的特征,它要求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等。教学就是要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学得自觉,学得专注、快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材中有《了解我们的学校》《校园变化真大呀》等从学校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容。下面,我们以教学《校园变化真大呀》一课为例,看重组教学资源,凸显学科特色的成效。首先让学生按“变化”为内容,完成下面这份调查表。
  校园变化调查表
  调查对象:
  调查人:
  让学生依据调查表,以采访和谈心的方式,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他们读书时学校的环境、学习条件。采访校内的老教师、老领导,从校名、校容、校貌、教学设备设施、学校内外环境、教科书和桌椅等方面,了解学校的变化。学生在汇报、交流、探讨中了解到长辈们当年读书条件的艰苦,懂得发自内心地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中,以课件展示学校的相关资料——校舍变迁:1945年的私塾、1950年解放后成立时1层平房矮房组成的教学楼、1991改造前二层的砖瓦结构的教学楼、1993年建成的6层教学楼、2003年经过创强区改造的现代崭新教学楼;校名的几度变化;校址的几度变迁;学校设备:先进的电脑室、环境优雅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安全的沙地操场以及塑胶跑道;在教学中,学生从师生人数教学班数对比……一份份材料、一个个镜头地画面,再次让学生从视觉中看到了过去学校的环境与学习设施,学生不仅了解了学校的过去、现在,同时也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进一步明白“今天我以康小为荣,明天康小以我为荣”的含义。
  二、拓展教学资源,提升活动情感体验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创设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学生更多地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
  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每年举办的各项德育教育主题活动,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以及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抓准契机,结合课程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1.教师节——《老师教育我成长》
  结合“教师节”重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第5主题《我心中的老师》第一课《老师教育我成长》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劳动,要尊重老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了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与老(下转第56版)(上接第55版)师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师是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的引路人。针对这一现状,课堂上播放了“最美的女教师——张丽莉”这则新闻。在视频结束后,教师问:看了报道,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被张丽莉老师舍己救学生的行为感动了;有的说,她这种精神感动了许多人,所以在大家心目中,张老师是最美的;有的说,张丽莉老师对待学生如自己的孩子……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热烈。教师顺势引导:“你能说说心中最美的老师是谁吗?她美在哪里呢?”学生七嘴八舌地打开了话匣子,纷纷回忆起了教师对自己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此时不须教师更多言语的点缀,尊师、爱师之情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通过了解真实事例,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唤起了学生真切的情感。这时的学生是一种接纳的状态,活动中,老师再用“真情”去打动学生,引发了学生的共鸣。那就创设了平等、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紧扣节日的內容,补充学生生活中真实的事例作为“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升生活感悟与体验。
  2.安全教育——《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
  结合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在“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主题中的《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一课教学中,教师大量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情景中思考遵守交通规则的话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的原因”这一问题地进行深入探讨、思考,促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明白珍爱生命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现代交通安全意识。本节课自始至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重点,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交通安全认识,突出了品德课程的活动性、体验性特点。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不应该只限于课堂上,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等紧密结合,还要关注社会重大事件,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教学素材,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开发教学资源,延伸学科教学时空
  在品德课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其中的道理外,还要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与课文相关的事例,更好地发挥课程功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不断强化学生对观点的认识,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走进社会生活。
  康有为纪念小学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小篷仙馆旁边,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我们根据《说不完的家乡故事》一课,围绕学校的历史,开发了校本教材《伟人在我家乡》一课的教学。教学前,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万木草堂、小篷仙馆、康有为纪念馆、中山纪念堂、陈家祠等地方。师生共同搜集本地地名的来历或传说、故事,了解古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各领域的杰出人物,领略了家乡与众不同的历史及传统文化,学生对家乡的亲切感、热爱感油然而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品德科教学,它可以创设一个个让学生爱不释手的教学情境或大量的信息,学生本身自然而然地也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开发者。教师可以发挥学生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运用已学的道德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
  在讲《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内容时,让学生查阅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到电脑室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搜索,对农业、种植等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发现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拓展延伸。学生乐于通过自己的搜索,获取大量信息,自己对知识形成的“立体”认知。更加明确课后该怎样做,并把所学的道德观点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同伴进行资源共享的心态。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资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品德课程的资源存在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教师要勇于创新,善于捕捉,发现和开发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生成性的资源;关注社会活动,进一步激发道德情感,加深理解,获得正确的品德知识指导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让品德课堂充满活力,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0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