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书韵飘香,阳光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外读物的匮乏、阅读环境的不理想以及阅读习惯没能养成,导致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不佳。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入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阅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热爱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农村学校;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但是,地处边远山区的农村学生课外读物匮乏,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同时,阅读环境是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即使是闲暇时间也没有看书读报的习惯,更别说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了;更有家长认为,孩子能把课本里的知识学好就已经很不错了,不用读什么课外书。此外,学校图书馆的图书陈旧破烂,且大多数图书不适合小学生的阅读口味,无法吸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些原因造成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窄,语文素养、能力等也相对较低。那么,如何才能让农村学生喜爱阅读,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
  农村学生大多没有阅读的习惯,不能一味地叫他们去读什么书。人们常常说,兴趣是人行动的最大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从三种类型的读物入手:第一,故事性作品。对那些故事性强的读物,我们可以故意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情节,吸引他们后就打住,然后引导他们找这本书去阅读。第二,知识性作品。对于知识性强的读物,我们可以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使其觉得新鲜、好奇。若有个别学生知道的,就让这个学生去讲,并适时地表示肯定和赞赏,使讲的学生觉得自豪,这样听的学生也会兴趣盎然、产生阅读冲动。这时我们趁势推荐此类读物,学生就会很乐意地去阅读了。第三,与影视有关的作品。有些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我们可以播放一段精彩的场面或者片段让学生看,然后一起去探讨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去推理下集剧情等,以此去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顺势推介学生观看或阅读。
  二、创设阅读氛围
  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条件。我们可从三个“阵地”来为学生创设阅读氛围:
  第一,学校阅读阵地:一是班级设立图书角。学校提供一部分书和学生带回一部分图书合起来就可以建起各班的图书角。其中,学校提供的那部分图书,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在班级间“流动”,以此解决学生图书匮乏的问题;二是课前三分钟阅读。这三分钟主要是让学生分享课外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等;三是定时阅读。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可以每星期安排两节课外阅读课。老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安排静阅读或者动阅读。第二,家庭阅读阵地。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只是在学校,更多的时候是在家里。我们要争取家长的支持,让他们主动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书籍,参与监管学生的阅读,和学生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提高阅读成效。第三,社会阅读阵地。我们学校通过和从化图书馆联系,从图书馆借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以充实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量。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从化图书馆举办的各种与阅读有关的活动,以此推动我校阅读活动的开展。
  三、拓展课外阅读
  我们课内讲述的阅读知识和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生可以把从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的阅读中去。当他们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又反过来印证他们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所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能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第一,由片段延伸到原著的阅读。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从某本书节选出来的一个片段。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就是这类课文,其中有一篇名为《草船借箭》,在这篇课文中,诸葛亮的大度和神机妙算让学生折服。学完该课后,我讲了诸葛亮摆的空城计及火烧连环船的片段,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恨不得马上就有此书一读为快,我就趁势让学生运用学到的阅读知识去找整本书来阅读。
  第二,由一个作家延伸到不同作家的同类作品阅读。我们现在用的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所以,我们每学一个单元,都可以让学生找同主题的其他作品来阅读。例如,我们学习以“多彩的童年”为主题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等。学生通过这些的品读,可以感受到作者小时候那种快乐无忧的童年。我在单元小结时就让学生也讲讲自己的童年,然后告诉他们还有很多作品也是讲作者小时候的喜与忧、好奇与惊险的故事。让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也去读读作家的童年故事。
  第三,由作家延伸到其不同的作品。对一些有趣味性的课文,我们会“请”该作家出来让学生认识认识,如了解其生平、社会贡献、外人评价、作品等。在“撩起”学生的兴趣后,我们就推荐学生即兴阅读该作者的其他文章。如我们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前,我先让学生了解安徒生是怎样写成《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又“请”了安徒生出场。这样,学生就深入了解了安徒生。通过这样的深入了解,安徒生的其他作品自然就成了学生的课余“粮食”了。
  四、活动激励阅读
  为了激励学生广泛阅读,也为了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常借助活动,让学生展示其读书的所获所得,以此激励学生阅读更多的书。活动主要有:
  第一,故事會。当留意到学生在近一段时间读的都是些故事性强的读物时,我们及时开了个故事会,让他们在小组内、在班上讲他们读书的故事;讲读书知道的知识;分享读书的快乐,然后评出故事大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第二,读书分享。读书分享活动要尽量丰富多彩,学生可以表演、谈感悟或收获,还可以谈阅读中发生的一些故事等。这样长抓常落实,也是让阅读成为习惯的一个好途径。第三,阅读成果展示。一是读书卡片的制作。学生根据所读书籍进行读书卡、推荐卡的制作,展示或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做得精美的,展示到黑板报上或者推荐到上级组织的评比活动评奖,学生会有成就感;二是征文比赛。在高年级,围绕课外阅读定期开展读后感的征文活动。在经过一轮阅读活动之后,让学生写读书的收获;三是开展书香家庭等的评比活动。为了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开展了“书香家庭”评比活动。活动中,倡议家长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共同留下阅读感言。若干时间后,给做得好的家庭颁发奖状。这样做,家长们反应很热烈,有效推动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四是展板制作。我们学校在中、段考过后,就会把之前的读书活动资料整理好,做成展板,放到大堂展示,让全校师生观看、借鉴好的做法。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乃至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个人能力的最佳方式。我们既要重视语文课内的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农村学校开展课外阅读,虽然困难重重,但它是“根的事业,花的工程”,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我们要善于、乐于、甘愿做个有心人,让农村的学生也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参考文献:
  [1]陈林.阅读素养,是各种阅读习惯的“绘事后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1):62-65.
  [2]孙兆凤.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7(1):1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1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