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材的灵活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灵活处理教材的意识和能力。教材是教本,更是读本,发挥其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把学生最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一篇带出一群,使阅读教学得以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材  教本  活用教材
  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每一篇讲读课文都教得很详细了,甚至连课内外自读课也不放过。学生几乎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教师苦,学生也苦,但成绩不理想。为什么呢?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深入的反思。是教师没有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灵活的运用。未能很好地弄清楚哪些该讲,哪些要多讲,哪些可以少讲甚至可以不讲,从而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多读课外书,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如何大胆处理和灵活运用教材呢?
  第一,单篇文本的教学教学要有所选择而不能面面俱到
  所谓的批判地选择就是对教材及教材文本中好的东西就加以学习,不好的东西就要大胆地砍去。这里说的好与不好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操、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这也是我们选择教材的一个重要原则。一篇好的文章,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涵着许多的语法、句法、修辞、篇章结构等知识和丰富的思想意义,如果教师想什么都讲,样样都教,那这节课无疑就成了大杂烩,头绪多,纷繁复杂,抓不住重点,学生也会很困惑,一节课下来,会觉得什么收获也没有。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处理,抓住重点难点,着力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而不要面面俱到。
  比如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这篇幅文章时,要注意到,本文是一篇高度概括、凝练、逻辑性极强的文章,是毛泽东在对白求恩同志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写成的,充满理性色彩。而文章中所反映的白求恩同志的事迹及背景都是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首先应当帮助他们充分了解白求恩同志及其行为,认识这种行为背后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之可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向学生介绍白求恩的生平,并利用课后练习中白求恩的讲话来分析白求恩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信仰力量。当学生对白求恩有了比較充分的了解,甚至有点崇敬时,再来学习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态度上自然会更虔诚,理解上自然会更容易。而文中“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概念的内涵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可以在上课时解释清楚,但要注意不要讲得太复杂,过于学术化,只要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可。
  又如《<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这篇文章的阅读指导,可以选择指导学生从分清结构层次入手。因为分清了段落层次,学生就更容易清楚地看出哪些地方引述的是对方的论点、论据,作者的批驳又是分几个层次进行的,每个层次反驳哪一点,是怎样驳的。在此基础上,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再如指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故乡》时,可以选择指导学生从“变”字入手,去考察人物性格的发展的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就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着重引导学生读懂文中的“我”为何更喜欢百草园,抓住百草园部分的景物描写和三味书屋部分的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揣摩一下“我”对先生的态度就可以了。
  还有黎道元的《三峡》的阅读指导,可设以下两个问题:1.写景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的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以“水”落笔?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第二,激发兴趣,以篇引群,使课堂所学得到迁移和巩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的语文教材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这句的意思是“语文教材是教本,更是读本。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观念上变过来。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把教材作为教学的范本,主要任务是教学生读完教材中的文章,至于学生是否有兴趣有耐心去读就不太关注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明确要求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必须有4000000字的阅读量。所以只读完教材上的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对阅读本来兴趣就不高,还要读那么多的课外文本,怎么完成呢?这也是许多老师一直以来的困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杜爱虹在《论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一文中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切都是徒劳。怎么办呢?那就先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再把教材文本这块砖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受体会阅读的快乐,并由此激发出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兴趣,从单篇到群文,增大学生阅读量,实现能力的迁移和巩固。王羲之为何不直接教给儿子写字的方法,而告诉他把三个大水缸的水用来磨墨并写完它,自然就知道怎么写字了。其目的还不是为了让他自己亲自去感受,激发他写字的兴趣吗?
  如何激发兴趣,由篇引群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教陈毅的《梅岭三章》时,先给学生介要一些陈毅的事迹,将李清照的《乌江》、陆游的《示儿》这些学生较为熟悉的诗文拿出来读一读,读过与本课加以比较阅读,说说陈毅、项羽和陆游各自的性格,体会其中的承继与变化,使学生对陈毅有崇拜感和强烈好奇心时,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这一类诗作的浓厚兴趣,这时再把《梅岭三章》这块砖抛给学生,效果当然就会更好了。课后还可以抛出一块更大的砖,引导学生对这一类诗作进行阅读、收集和整理,由一篇到一群,在阅读和整理中使阅读能力得到迁移提高,使性情得到陶冶。
  教《大自然的语言》和《万紫千红的花》等科普说明文时,要尽量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以文章中有趣自然科学知识为契机,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本地区的物候资料,对本地区的物候进行一些观测,做好记录并写成日记,还可以在班中进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地去读一些科普文章,进入自然科学的王国。
  教《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等小说时,可以借着学生对名家的神秘感、崇拜感和小说本身出色的人物刻划对学生的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去读这些作家的其他小说,如鲁迅《狂人日记》《祝福》、莫泊桑《项链》《羊脂球》等,从而使学生对这些作家和他们笔下的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把学生引入文学的殿堂。
  指导学生读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后,推荐学生继续阅读邹韬奋和老舍的《我的母亲》并把后两文和第一文作一个比较,然后还可以发动学生收集一些写母亲的其它文章,通过阅读,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读完《麦琪的礼物》后,我就从网上选取了《哑夫妻》这篇文章给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读完后再让学生进行对比讨论,通过讨论,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对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这类文章,引出一群文章的阅读。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读课内的读是为了课外更好地读课外,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充分发挥教材抛砖引玉的作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收》第二、四、五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2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