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某邮轮母港客运中心设计案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将以某城市老港区的邮轮母港客运中心设计案例为研究对象,探讨结合交通出行、城市传播媒触为一体的建筑工程项目现代化、智能化设计路径,探索融合娱乐休闲场所、植入复合功能、室内外结构设计、建筑语言设计、密集人流设计的邮轮客运中心设计蓝图。希望以此篇论文为同行业者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邮轮母港客运中心;建筑语言设计;室内外结构;建筑工程项目;交通出行
  1  前言
  某邮轮客运中心工程项目中设置了临时展览区域、固定展览区域、配套景观渔区、商业购物区域、休闲娱乐区域(包括公园、游艇等娱乐项目和场所),其外观由十八组三角风帆造型元素构成,自东向西顺序排列,搭建出无支柱、大跨度室内空间。以门式钢架作为单元结构设计方法,展现出收分变化的空间感、张力美学和工业艺术审美。
  该邮轮客运中心工程项目的南北跨度存在差异,外立面的形状和角度设计也呈现出自然差异性特征,为整体工程设计方案增添了趣味。客运中心室内吊顶显露、突出主结构,钢结构的外立面让来往旅客欣赏到建筑设计的力学美。
  2  立面格栅和室外平台设计分析
  某邮轮客运中心工程项目所在城市位于西北季风带中,工程项目南侧毗邻自然景观优美的海港湾。为了展示港湾景色,客运中心南面采用了大跨度钢结构的逐层室外平台设计方式,北面在第三层建筑室外设置了海景观赏平台,保证了南面和北面室外结构空间的协调与融汇贯通。在观海平台上,搭建了半室外的屋顶,为旅客提供活动场地和休闲活动空间。阳光穿过镂空的屋面,形成有趣的光影图像,为工程项目营造了视觉美感。
  十八组三角风帆造型,将海洋、公园、平台的空间结构和视觉感受联系在一起,排布错位、粗细不同的垂直格栏和超长度的水平格栏相互映衬、叠加,为旅客营造移步易景的视觉美感。客运中心在南北方向上的高低平台设计、宽度变化设计独具特色,将大跨度平台分隔细化为不同功能的空间场所,其中包括临时和固定的展览空间设计、发布会功能设计,成为客运中心室外平台的设计亮点。
  3  采光顶和折型屋面设计分析
  某邮轮客运中心工程项目中,采用了折型屋面设计方案,使用金属、锁边直立屋面,从下而上依次使用了吊顶层面、隔气层面、保温层面、隔音层面、防水层面、金属板层面,呈现实与虚差异化的界面造型。北侧屋面使用了间隔放置的条形实体,以减弱阳光热辐射;南侧屋面搭建了镂空的大跨度屋面架,营造明亮、宽敞的室外场所。
  客运中心的采光顶也使用了上述实与虚差异化的界面造型设计方法,搭建玻璃顶面和间隔的条形实体,营造出流动变化、逐层递进的光影视觉艺术效果。采光顶使用金属铝板作为条形实体材料,承重载荷和面板重力由主体钢结构、耳板支座、龙骨支撑结构分担。
  由于外界温度变化所产生温度应力将影响屋顶结构承重性能,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到龙骨支撑结构的规格尺寸、安装位置,尽可能减小数值偏差,并使用三维调节的构造节点,连接钢结构主体和龙骨、龙骨和面板,以达到增强结构稳定性的作用效果。
  在梯形钢龙骨支撑结构最上端耳板开圆孔,下端耳板开水平长圆孔,自重和部分平面外的作用通过上端螺栓、节点板传至主体钢结构,下部的连接螺栓和节点板只传递平面外作用力,保证了梯形钢龙骨支撑结构的长度可以自由伸缩。针对客运中心屋面的汇水面积大、倾斜角度大的问题,设计师优化了屋面的排水设计,以达到增强水密性能的效果,具体设计策略如下:一是,在客运中心屋面上添加了挡水板,采用了分段式排水方案,以避免屋面降雨积水冲垮屋面,保障屋面采光顶的结构稳定性。二是,采用了汇水池的设计方式,收集屋面雨水并经过排水沟输送到底部的汇水池。三是,设计接水槽排水系统,以收集冷凝水和雨水,收集后的积水经过引导,流入天沟中。
  4  结构设计分析
  在综合、全面分析客运中心承重受力结构体系,考虑客运中心区域功能的基础上,在联检大厅和登船廊道中间设置防震缝,联检大厅的混凝土结构框架与其上部钢结构屋顶相分离——联检大厅设计为混凝土剪力墙框架结构,屋顶为钢结构,廊道为框架结构。
  联检大厅上部钢屋盖的跨中设置摇摆柱将轴力传递到下部混凝土结构中,其余支座均直接支撑于基础。联检大厅下部混凝土结构长度约324m,宽度约81m。为满足功能要求,混凝土结构部分不设置伸缩缝,而是根据收缩徐变和温度应力的计算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小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应力的不利影响。联检大厅钢屋盖采用三维单层折面网格结构,水平投影近似矩形,屋盖结构最高点达25m。整个屋盖由18榀尺寸相同、中间V形下凹的结构单元构成(类似于门式刚架)。结合建筑功能的室内外分区,钢屋盖包含南北兩跨,北跨(室内为主)跨度55.8m,南跨(室外)跨度34.9m,中间通过钢柱连接。屋盖的竖向荷载传递通过倾斜的折面桁架传递给跨中的钢柱和外侧人字撑。北跨屋面跨度较大,面内次杆包含直腹杆和斜腹杆,杆端与主杆均采用铰接;南跨屋面跨度相对较小,且建筑屋面全部镂空,荷载较小,因此面内次杆仅包含直腹杆,杆端与主杆采用刚接。此外,折面的异形杆件为主要受力杆件,折面内箱形截面的次杆杆件则是主受力杆件的侧向支撑,保证了主杆件的平面外稳定性并传递了屋面荷载。
  使用中柱,将客运中心顶部钢结构屋面与下部混凝土剪力墙框架相连接,中柱连接节点和构件截面的设计方案如下:一是,中柱设计为隐蔽式,置于幕墙结构中,因此需要杆件纤细、材质轻盈。二是,使用通高、通长的玻璃幕墙分割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受到竖向承重力的影响,加之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跨度数值较大,中柱设计应注意不平衡弯矩问题。三是,在竖向承重力和拱效应的双重影响下,应防范中柱水平侧移的问题。设计方案中,采用了下部混凝土剪力墙接结构与顶部钢结构相分离的结构设计策略,以实现钢结构屋顶的直接传力。最后,采用了摇摆式中柱的结构设计方法,达到缩短屋面跨度,直接传递竖向承重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佳莹.基于地域性文化精神的福州地区港口客运站表达研究[J].福建交通科技,2018(3).
  [2] 王恩康,孙永根,金玉休.港口客运站码头主要组成部分用海面积确定[J].海岸工程,2017(4).
  [3] 金梦潇,郑权一,郑鑫一.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港口国际客运站候船大厅空间设计研究[J].中外建筑,2015(2).
  [4] 陈凌.港口客运站交通流线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7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