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汉语等义词的存在性及语义特点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等义词是研究语词同义关系的重要概念。部分学者认为等义词作为一种特殊的同义词,需要深入探讨其存在性。对等义词的存在持否定态度的一方主张所谓的等义词只是在概念上相同,但在附带义上有差异。本文通过探讨Cruse的应用理论,提出只有建立在同一词位义上的差别才能否定等义关系,从而论证汉语等义词的存在性。
  关键词 汉语、等义词 语义特点 应用理论 语境
  0引言
  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在语言中使用不同的语音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含义会产生词语的同义词。”(胡裕树,现代汉语)。Cruse (1986)的应用理论认为,同义词内部存在一个尺度,而等义词之间的关系正好处在尺度的一端(即完全重叠),他从“使用就是意义”的理论出发,认为两个术语或词汇只有在任何背景下都是等价的,才存在意义上的等价关系。然而关于等义词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持消极观点的学者认为所谓的等义词,即使概念意义相同,也会在色彩义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另外一方认为等义词是存在的,并且只有建立在同一词位义上的差别才能否定等义词的等义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借鉴Cruse的用法理论来分析汉语中几种典型的等义词,从而试图对汉语中等义词的存在与否给出合理的解释。
  1汉语中的等义词
  “语言中等义词的等价现象是很自然的,因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活动,它会在语言中引起各种同义词。”(葛本仪,2001)也有不少学者对等义词的存在持否定态度。Palmer(1981)认为,没有真正的或绝对的同义词,两个词的含义不可能完全相同。同义词在某些方面必然有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方言、文体风格、语义轻重、搭配限制。叶根祥(1988)认为:“就如同世界上万物没有绝对相同的一样,语言中也并没有真正的同义词。
  中文等义词类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
  (1)同素逆序。如:离别-别离,代替-替代等。
  (2)同音替代。如:因特网-英特网,桑拿-桑那等。
  (3)同义替换。如:晚婚-迟婚,日光浴-阳光浴。
  (4)繁简对应。这一种类型又有几种不同的体现:
  ①词根和派生词。如:杯-杯子,被-被子。
  ②派生词和派生词。如:本儿-本子,桃儿-桃子。
  ③单音词和复音词。如:姐-姐姐,爸-爸爸。
  (5)简称和全称。如:渝-重庆,外研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Cruse认为,即使在理论也无法在所有语境中去考察两个词项,因为语境带来的上下文关系是无限的,但是只要有相反的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 所以必须借助于某种相对的标准:
  (1)任何差异必须是词位义上的原因,不能仅仅是組合上的差别。
  (2)在个别语境中(固定用法的)词项使用上的差别不能视作标准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3)与某一词位义不相关的含义不计算在内,因为等义词是就两个词位义来讨论的。
  前三类同义词不仅在概念意义上相同,在色彩义和语法义上也基本相同。对等义词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第四类上。等义词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互相替换,我们倾向于说“给我一杯水”,“我有一个知心姐姐”而不是“给我一杯子水”,“我有一个知心姐”。由此可见,似乎第四类的词语之间没有绝对等义关系。然而仔细观察后我们发现,这样表达的原因是出于言语或是搭配习惯,而不是出于概念意义和色彩意义上的区别。
  同时我们要注意,等义词涉及词项之间的关系意义,而不是指示意义。假设桃子是一个女孩的名字,那么句A(我喜欢桃子)和句B(我喜欢桃儿)显然就不能互相替换了。同理,“击鼓”和“打鼓”可以互相代替,但“打水”不能说成是“击水”,这是因为等义词之间的比较必须建立在两个词都处在同一词位义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无论是由于搭配导致的不自然的等义词替换现象和还是建立在不同词位义上的等义词比较现象都不足以否定该组等义词的存在性。
  2结语
  汉语中存在着等义词。Cruse 的用法理论能解决有关等义词色彩义差别的争议, 这样有助于总结等义词的内在规律。在研究等义词时,我们不仅要检验词语的概念意义是否相同,还要看他们之间的的词汇义,语法义和色彩意义是否相同。检验等义词可以通过词语替换来实现,但要注意避免语言习惯干扰所导致的判断上的失误,同时要注意,词义比较要在同一词位义上进行。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幼儿教育)专题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SDP18FC3209)”;本研究受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儿童外语教育协同创新平台资助。
  参考文献
  [1] Cruse, D.A. Lexical Semantics[M].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 Palmer, F.R. Semantics[M].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3] 刁晏斌.试论当代汉语新等义词[J].汉语学习,2010,2(01):60-64.
  [4]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 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6] 叶根祥.语言中实际并没有“等义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88,2(01):35-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2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