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教师的修养与教育教学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一位很有修养的教师能使自己的仪表形象、文化知识素养,道德人格行为,语言和情感成为学生的典范,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种通过教师自身的修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别于其他教学行为,其显著特点是隐蔽性和间接性,它是通过教师的人格修养形象,使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 修养 教育影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为人师表,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教师的修养是全方位的,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才能、道德人格的修养,强化语言和情感的培养,平时注重自身仪表。
  当今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师的权威影响逐渐减弱。而非权威性的影响,即教师的修养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教师的修养,首先要加强人格的修养。所谓人格的修养,就是教师努力是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成为学生崇尚的典范。因为少年儿童正处于思想、意识、观念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义不容辞地成了学生最直观、最贴近而又是活生生的典范。学生的模仿力很强,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把教师看作是他们思想道德的楷模和人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的思想、信念与追求,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打下深刻的烙印。所以,教师要注重人格的修養,热爱本职工作,自觉地加强自身的思想和道德修养,努力养成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大公无私的思想品质,平易近人的道德风范,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给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而一个不学无术、言行不一、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自私自利的教师能培养出怎么样的学生,那是不想而知的。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在学生的眼里,特别是小学教师成了知识的化身,他们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应当注意知识才能的修养,力求在学生心目中确立起知识权威的地位。要像梭伦说的那样“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博学多识,多才多艺。在巩固专业知识和较丰富的专业理论修养的同时教师还必须具备应有的教育教学能力,它表现出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解题释难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和因材施教能力等。总而言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求知欲望,鼓起学生去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起学生去追求真理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在学生心目中确立教师的崇高威信,使学生对教师达到信服以至崇拜的程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的情感影响着教师的言语,而教师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的语言又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情感自我控制极为重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待人和蔼可亲,处事沉着冷静,解决问题心平气和,语言情感时时处处都体现出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便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尊敬感,使学生在心理上、行为上和教师更加接近、融合、产生情感共鸣、这不仅有利于造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氛围,而且对学生一些不良的情绪状态也会在教师的长期感染下自然而然的改变。
  教师也是凡人,当然也有喜怒哀乐,但以教师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就不能不顾及到自己的情感、行为对学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就不能不想到会产生怎样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也就不能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行为。做到既不因自己的不快而迁怒于学生,也不能因自己的愉快而在学生面前忘乎所以。也就是说,当作为教师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应把一切不良的情绪抛在脑后。
  教师除了要注意以上的修养外,还要注意仪态的修养。因为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穿着,气质风度,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以潜在的影响,甚至会引发他们模仿的欲望。如果教师朝气蓬勃,而又自然大方,那么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好学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不仅如此,教师仪表形象的可亲程度,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精神饱满、举止大方、衣着得体、气质优雅地出现在讲台上,就会使学生的精神情绪受到极大的感染,这时再加上教师的严谨求实的教学态度,一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反之,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厌倦感,最终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对教师的仪表修养,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应该是举止端庄而不矜持,洒脱而不轻浮,自然而不做作,文雅而不孤傲,服饰适时不妖艳,待人亲善而不谄媚。如倘能如此,将有益于启发学生对人的仪表形象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总地来说,教师的修养是整体性的修养,是全方位的,教师这几方面的修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每位教师都应当在各方面自觉而严格地要求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称得上为人师表,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5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