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壮族原生态民歌转型及其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我国的壮族文化中,原生态民歌是不可忽略的特色组成部分,在近年来伴随着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也在不断进行着转型和创新,让民族特色文化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本文也将以此作为探讨的切入角度,着重分析壮族原生态民歌的几次重要转型经历以及其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具体融合模式,希望能够促进该领域的不断创新和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壮族原生态民歌;转型;融合;流行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民歌是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带动着原生态民歌不断进行创新和融合发展,呈现出更多的艺术作品。因此,本文将着重阐述我国桂东南的壮族传统民歌的转型,并且具体研究将壮族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音乐进行融合的方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激发更多关心这一领域人们的思考和探索,能够切实促进该领域的变革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可忽略的价值。
  一、关于壮族原生态民歌的转型发展历程
  (一)第一次转型发展
  壮族原生态民歌的第一次转型发展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早期阶段,标志性的作品是脍炙人口、广为传播的壮族民族歌剧《刘三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作品的内容方面,第一次通过将壮族的传统民歌进行改编、二次创作加工等方式,让传统民歌、山歌与歌剧进行了融合,也正是该作品的带动,让壮族原生态民歌得到了创新性发展,在该作品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插曲也得到了较广的传唱度,比如《山歌好比春江水》,现在仍然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在该时期内,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对壮族传统的原生态民歌开始进行积极的二次创作、加工,并且充分融合了壮族人民本身的民族特性、精神和民族审美观等,让壮族民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也是一次勇敢的创新历程,可以说,该时期是壮族民歌得到大力发展的时期,也是壮族原生态民歌得到革新创作的重要时期。
  (二)第二次转型发展
  壮族原生态民歌的第二次转型发展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阶段,该时期的社会背景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改革开放的到来让社会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让港台区域的流行音乐大量涌入内地,也促使广大的普通民众对于我国的传统民族歌曲出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角度。在该时期内,我国壮族的原生态民歌与现代元素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碰撞和融合创作,其中代表性的音乐家为范西姆,他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壮族传统民歌,并且将它们进行改变、融合创作,并且将创作传统民歌改编的作品带上了国际性的表演舞台,著名的作品有《壮乡情》,曾经在南宁举办的国际民族音乐节上进行表演,依托于独特的编曲、演绎风格得到业内外的广泛好评,也成为该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该时期内,流行元素的加入极大程度促进了壮族传统民歌的更新和变革,让壮族传统民歌成为家喻户晓的天籁音乐,走出过去单一审美的禁锢,成为能够登上更大舞台、更受欢迎的歌曲形式之一。
  (三)第三次转型发展
  壮族原生态民歌的第三次转型发展发生在21世纪以后,也正是在21世纪后,我国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开始注重保留、传承,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开始侧重传统文化保护领域的财政支出,政策上也加大了保护力度和保护倡导。在我国权威官方的“青歌赛”比赛过程中,破例加入了一种新的“唱法”,即为“原生态唱法”,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原生态民歌的重视程度。在地方之中,对于原生态传统民歌的保护、发扬也出现了较多的行动,包括非遗文化的申报,广大音乐从业人员对原生态民歌的推广和传承,都让壮族民歌开始频繁地展现在全国民众面前,让更多的人开始认识民歌、喜欢民歌,也让更多的人开始致力于进行壮族传统民歌的改编、创作和发扬。在该时期,也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优秀作品,比如《木棉树下两相依》以及《尖尖谣》等。
  二、关于壮族原生态民歌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方式
  (一)利用壮族原生态民歌中的“嘹”“啰”,与流行音乐进行融合
  在壮族的原生态民歌中,“嘹”和“啰”是两种较为典型的演唱方式,其中壮族“嘹歌”的命名就是因为民歌在进行结尾处理时往往会将“嘹”作为一种拖腔,而“啰”也是壮族原生态民歌在演唱过程中常出现的衬词。基于此种情况,将壮族原生态民歌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可以首先考虑注重壮族原生态民歌中的典型特色因素,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嘹”和“啰”,将其利用在现代流行音乐中,进而形成一种传统与现代音乐艺术的碰撞,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通过对壮族原生态民歌的典型特征进行抓取,也有利于推广壮族原生态音乐,推广壮族的民族特色文化,衍生出更加具有生命力、传唱度的作品,也让壮族原生态民歌本身更具有活力。充分体现了壮族原生态民歌本身的“淳朴本真”和“创新精神”。目前,已经有部分乐队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和努力,较为知名的乐队有“哈嘹乐队”,作品具有优秀的国际化风格,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进行了贴合的使用。
  (二)将壮族原生态民歌的“旋律”“歌词”与流行音乐进行融合
  为了能够符合现代社会中音乐的发展趋势,壮族原生态民歌需要与流行音乐进行结合、融合,将壮族原生态音乐进行流行化发展,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将现代流行音乐进行民族化处理,也能够让流行音乐更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提高流行音樂的欣赏价值。在具体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将壮族原生态民歌中的经典“旋律”“歌词”等与现代流行音乐进行融合,在秉承着“原创”的原则下,积极利用壮族原生态民歌中的美妙旋律,让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碰撞,实现优秀的二次创作。此种融合方式,也能够让听众更好地体会壮族本身的文化、壮族民族的情怀和精神,尤其是在壮语歌词的引导下,作品内容的情境更容易渲染、情感传播也更加顺畅。比如说《母亲的祈祷》就是该方面的典型作品,该曲子在演唱的过程中均为壮语,且在表达方式上也极大借鉴了壮族民歌的高亢方式,情感表达饱满并恰到好处,受到听众的广泛喜爱,也具有较高的传唱度。
  (三)将壮族原生态民歌的“高腔唱法”“对唱形式”与流行音乐进行融合
  在壮族原生态民歌中,“高腔”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唱法,在情绪的表达上更加饱满、充沛,在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壮族民歌的“高腔”进行情感表达,并且与其他唱法进行融合、穿插,通过尝试多样性的唱法来呈现出不一样的作品质感,给观众更加奇妙、特别的听觉体验,也能够有利于多种情感的精准表达;另外,壮族民歌中的“对唱形式”也可以利用在现代流行音乐的表演中,提高表演的互动性和丰富感,让流行音乐更加丰富,也让壮族民歌更加多彩。总而言之,壮族民歌中拥有宝贵的文化财富,将民歌中的唱法运用在现代流行音乐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
  三、总结
  壮族原生态民歌的转型发展之路体现着人们对于民族特色艺术的不断追求和创新,将壮族原生态民歌的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进行融合和创新,能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优秀作品,给听众更多良好的体验,并且促进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扬。也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激发更多专业人士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陆娅妮.壮族嘹歌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探究[J].艺术教育,2018(14):107-108.
  作者简介:刘雅琴(1980—),女,广西玉林,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作曲创作理论、钢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1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