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光电复合缆在拉远直流远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通信行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拉远直流远供系统的发展,有关行业大力推广光电复合缆的应用。作者根据多年一线相关从业经验,本文主要介绍光电复合缆的使用背景,并简单分析光电复合缆和其配套使用的直流远供电源的原理和结构,阐明了光电复合缆施工中的注意事项,希望与各位同行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关键词:光电复合缆;直流远供系统;注意事项
  一、远程供电方式的引入背景
  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逐渐发展,5G网络已经开始逐渐普及,我国的通信网络覆盖面积越来越广,建设规模已居世界前列,方便了人民的生活。目前,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基站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使用体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各大运营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通信行业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为了更好地提高网络建设速度,压缩成本,提高效率,分离和集中相结合的手段在该行业的4G网络建设中被采用,这些手段多分为分离基带单元BBU和射频单元RRU, BBU机房被用于集中放置信源,这样也能够提高远端RRU模块建设的建设水平。便于应对各种不同建设场景,提高了网络覆盖,又提高了组网速度。在我国, RRU的供电问题已经是我们在网络建设中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基站建设中拉远站RRU主要采用就地取电的方式,造成交流引入建设成本高,还面临着如下缺点:
  1、电力引入协调困难。目前无论是从用电单位还是居民处进行取电,都存在协调困难、施工成本较高的问题。
  2、无法有效保障供电的可靠性。每个城市、省份的电量供应都有限额,而且都会碰到意外情况,受到不可抗力的制约使得电力供应可能产生问题,比如当遭遇电网检修时,停电就无可避免,为保证可靠的网络覆盖,需在基站配置蓄电池,导致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3、目前许多地区的供电模式采用的多为市电+ UPS供电的方法,这种方法除了可能会遇到上述问题,还可能会导致基站故障率升高,实际网络覆盖不全面,如果遇到设备丢失,还会因为浪费而使得成本攀升。
  4、供电问题本身具有不可预知性,一旦遭遇问题就可能引发供电纠纷,RRU的工作可能受到影响,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之前供电协议有时会由于一些违法乱纪的现象阻碍,造成对业主的约束作用不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常常会有收取高额电费的情况出现。
  由此可知,目前我国开始采取的直流远程供电方式,即利用在通信机房集中取电的方式,借助电缆或复合光缆进行传输。这种方法对于提高供电稳定性,协调物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二、拉远直流远供系统的工作原理
  系统直流远供电源是一种拥有独立电源的远供系统,经过相应处理,稳定的直流电压(DC48V)可成为悬浮的直流电压( DC32OV/ DC35OV/DC38OV),光电复合缆在系统中作为一种传输介质,帮助其最终传输到终端通信设备,达成供电需求。
  三、拉远直流远供的安全性分析
  目前我国使用的远供电源技术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安全问题。
  1、人身安全问题
  电能传送的效率会随着馈电电压的变化而正向变化,为避免人身伤害,必须要限制电压。48VDC接口和130VDC接口是目前提出的两种类型的接入设备馈电接口,将其作为规范接口,主要用来规避风险,保障人身安全。为了既能保证传输功率又能够保障安全性,我们也开始尝试在安全状态下来利用更高电压等级进行传输。
  远程直流供电馈电需要采取对地保护设计的方式来规避风险,否则可能会使得人们误触远供导线,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害。
  2、电气安全
  国家已出台了供电系统的相关国家安全标准,为整个行业提供规范准则。通过标准可知,在 0.4mm通信电缆中经过的电流不得超过400mA。而为了保障电路长期安全地工作,可以尝试采取多对线馈电的方式,如果缺乏有效措施,线缆容易因过热而损坏,进而威胁电气安全。
  根据分类不同,目前行业内使用的电力电缆耐电压也各异。一般来说,普通BVV耐电压为300—500V,BVR耐电压450—575V,而电力行业专用的电缆每111nnZ铜电缆可经过3—5A的电流,耐电压更高,远供供电电压也可达到220—380V,实际使用过程中电流约为10A。如果电力电缆处于正常工作时期,那么电流方面就不会产生过大的问题,即使是遭遇故障也可以通过自动切断来防止自燃。目前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性能,目前在全行业中铠装阻燃电缆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并常采用阻燃PVC和钢管单独穿线的形式来防止自燃,确保安全。由于具有阻燃的特点,光电复合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中间部位集中了光缆和电缆,因此外部空气和内部可能出现的火花就被有效地进行了阻断,防止了明火的出现,即使出现了也能够有效避免助燃。
  四、设计光电复合缆导线截面的注意事项
  1、光电复合缆导线作为高科技的产物,需要多个学科联动配合,共同参与设计,计算截面时需要利用公式,以便更好地提高其精确性和安全程度,保证电压偏差要求。考虑电缆的负荷量应该遵循集中原则,如果过于分散需要留有一定裕度。
  2、光电复合缆的外径不宜过大,否则在安全性方面将会大打折扣。因此从业人员可以考虑采用在复合缆中平行放置多根导线并联使用的方法来减小光电复合缆的外径。
  3、目前我国电缆建设难以避免长距离铺设的问题,这样可能会产生供电不足,信号速率过慢等问题,因此可以采用就近取电和长距离铺设方法共存的方式来进行建设,平时无特殊情况尽量就近取电,在遇到断电等特殊情况时采取远供的方法。
  五、光电复合缆施工及注意事项
  1、光电复合缆的铺设、接续与成端
  (1)光电复合缆的铺设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搭建,而是要求我们利用现有的通信光纜等设施,与管道、人孔等一起铺设,在铺设时,全行业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施工操作,规避风险,提高安全性。   (2)光电复合缆(铜芯导线)的接续问题也十分重要,光电复合缆的建设需要使用标准型光缆接头盒这样的接续设备,在这个过程中,铜芯导线和光纤束管应固定在接头盒中,根据铜芯导线和光纤束管的接续工艺特点来建设。对铜芯导线来说,应该先对其进行实施接续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避免导线的接头产生并行情况,根据具体状况采用焊接、压接等具体工艺来进行接续,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了提高光缆的密封性,导电膏、硅胶等物质的使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先利用其进行密封工作,然后再使用热缩管、绝缘胶带等来进行包扎,进一步提高其密封性。总之,接续工作应该严格遵守规范程序进行。
  ( 3 )光电复合缆的成端分为局内成端和室外成端两部分。进局后采用上走线或者下走线方式的光电复合缆为局内成端,局内成端需要在合适的电源机柜来进行走线,布放在合适的位置。光电复合缆的成端具有一定的设计要求,分别布放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此外,在布放后,还应该按照要求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对于室外成端来说,光电复合缆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方位来进行具体的安装设计,但是无论在哪里,都应该在入交接箱处做好密封工作。
  2、光电复合缆施工注意事项
  光电复合缆施工应用时间不长,是近几年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而得以进行广泛应用的缆型之一,在应用过程中仍然会产生许多的问题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线路接触不良以及短路、漏电问题都需要从业者对症下药,规避风险,解决问题。
  (1)在光电复合缆施工前,施工方应该做好预检测工作,对光缆的外观以及质量进行单盘检测,重点关注是否导通、绝缘工作是否做好。
  (2)如果当光电复合缆超过两千米,在布放时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不能一次性地进行布放,而是应该呈倒“8”形,两头布放。
  (3)“死扣”状况常在光缆严重弯曲时出现,为施工带来不便,因此在施工时应该注意,光电复合缆的弯曲半径必须符合规范。
  (4)光缆被热源烫伤,可能会使光缆受到严重破坏,阻碍施工,因此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监督人员及时把握现场状况,不要让光电复合缆靠近热源附近。
  (5)管道光缆的布放是一个细致的工程,任何细节都必须被施工人员严密把握,细节处必须严格把控,管道可能会出现在拐角或两侧管道孔高低不一致的问题,这更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处理。
  (6)架空、管道光缆的短暂拉力多在1500N内 (相当于150 k g ), 直埋光缆的短暂拉力一般不超过3000N (相當于3 0 0 k g )。
  (7)根据以往经验来看,架空光缆在布放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能在杆子之间使用挂钩,最好以临时牵引导轮相替代,数量不宜过多,一至两个为宜。
  (8)完成光电复合缆的铺设后,接地保护工作就应该提上日程,光缆两端都需要加强钢丝来进行接地保护工作。
  结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通信行业需要更高水平的发展来满足人民的需求和国家的进步,因此通信线路应该也必然在我国获得越来越大的普及,电力运输的地位也必会越来越高。市电应该及时引入困难站点、引入远端基站设备、驻地网,再采取光电复合缆,这样远程供电才可以更好地实行,不仅能够提高其经济效益,更能够提高其安全性,使之更加合理,适合社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网络的发展如火如荼,也使得各大运营商更加努力推进2G、3G及4G无线通信基站的建设,目前,5G无线通信基站的建设也已开始起步,只要对于光电复合缆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改善,光电复合缆在拉远直流远供系统的应用会得到更大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利军, 张朝阳.光电复合缆在无线射频拉远单元(RRU)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传输, 2013(1):47-49
  [2]常战庭, 徐华.直流远供电源系统在移动网基站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 2015, 32(4)
  [3]蔡杰, 田广胜.直流电源独立远供系统在移动通信基站中的应用探讨[J].移动通信, 2013, 37(6):91-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4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