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贫困山区易地搬迁特色产业发展探索与对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手段之一,其根本在如何实现“换穷业”。在不断完善和优化配套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后扶产业发展关系着易地搬迁的脱贫成效,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基于此,以典型深度贫困山区五峰县为例,围绕贫困山区搬迁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五峰县特色搬迁产业发展探索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归纳易地搬迁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易地搬迁;后扶产业;贫困山区;特色产业;五峰县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2.069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旨在将居住在交通不便、生产资料缺乏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落后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搬迁。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易地搬迁工程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如何让搬迁群众在如期脱贫的基础上得以长期稳定发展,是易地搬迁最难攻克的难点问题。
  五峰县作为湖北省九个深度贫困县的典型山区县之一,搬迁群众中大多数都是祖祖辈辈种田为生,自给自足。搬迁后靠什么生活是脱贫攻坚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面临搬迁后土地难以再分配、搬迁群体劳动力薄弱等实际困难,综合考虑市场风险、群体风险等因素,五峰县在易地搬迁安置点探索推进中蜂产业全覆盖工程,帮助群众发展新产业[1]。
  1 特色产业发展的背景
  深度贫困山区搬迁群体大部分是祖辈以务农为生,有的多年未走出深山,外界信息不通,思路不开阔。加之当前贫困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比例相对较大,要带动搬迁户发展产业,就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在产业选择方面,需要长短结合,既能短期得到收益,又要促进搬迁户群体长远发展,要综合考虑搬迁后区域的特殊性,考虑搬迁群体的劳动能力。五峰县立足于丰富的优质蜜源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大力扶持中蜂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辐射带动搬迁户发展中蜂产业。
  1.1 中蜂产业见效周期短
  中蜂产业是当年即可收益的短期产业,每年可收成1~2次,成熟蜜一年产量在2.6~6.0 kg,收益在500~1 200元,平均净收益约800元/群。蜂群在繁育旺季可每月分群(仅繁育不产糖),平均每年可自然分群(可产糖)1~2次,原始蜂群可成倍增长,后期发展稳定,属于短期保收入、长远有保障的产业[2]。
  1.2 中蜂产业投入成本低
  据测算,3~4蜂脾标准蜂箱成本价500~700元,市场价格在700~900元/群(含蜂箱),配套10群中蜂成本不超过1万元,按照合作社带动扶贫模式,搬迁户自筹资金约2 000元,在搬迁户和合作社承受范围内,且地方政府前期投入相对少,辐射带动压力相对低,可基本实现搬迁户“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入”。
  1.3 中蜂产业发展基础好
  五峰县森林资源丰富,拥有蜜源植物面积6.7万公顷左右,主要蜜源植物为五倍子、拐枣、天丝梨、枇杷以及各种开花的中药材等,全县养蜂自然容量为30万群以上。培育种蜂繁育场11家,100群以上的标准化中蜂养殖示范场20家,蜂群达到5万余群,搬迁户基础蜂群充足,远未达到饱和程度[3];拥有一家产值过千万的蜂具生产企业(五峰顺山蜂业)和蜂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龙头企业(五峰万绿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龙头中蜂及合作社30家,可为搬迁户提高良好的技术培训和后期服务,共担市场风险。
  2 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2.1 依托合作社带动,合作模式要多样
  搬迁户自身承担风险能力和技术水平并不能满足中蜂产业发展的要求,这就要依托合作社,采用“合作社+搬迁户”分散自养、合作社托管“代养分成”两种养殖模式,搬迁户与合作社共同出资发展中蜂。对有蜜源的、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鼓励分散养殖,由合作社提供技术培训和跟踪服务,指导搬迁户蜂源越冬和蜂群分桶等;对技术和劳动力不足的群体,采用“代养分成”养殖模式,由合作社负责日常管理和养殖,搬迁户可同步参与,学习养殖技术,按照“保底+分成”实现搬迁户稳定增收。
  2.2 开发利用原有资源,实现互助共赢
  对于山区县搬迁户,原有生产资料相对偏远、土地资源耕种条件相对差,但是作为蜜源植物培育却有优势,如何鼓励搬迁户将原有生产资料无偿提供给合作社作为蜜源基地和养殖基地,这都需要各级政府出台有关政策,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原有生产资料,防止撂荒或者闲置,另一方面要考虑利用成本,合理开发和使用。五峰县中蜂产业发展方案明确,搬迁户要积极种植培育蜜源植物,合作社可适当给予补贴和优先用工等利好政策,政府可采用“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合作社在安置点适宜区域建设养殖基地,有一定养殖经验的搬迁户可由合作社出资聘请为技术管理人员,务工增收,互助共赢。
  2.3 优化资金投入,提高产业效益
  要真正实现产业的长远发展,搬迁户的主动参与、合作社的带动和政府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充分调动合作三方的积极性,采用“政府+合作社+搬迁户”共同出资、共同管理的模式,三方形成利益共同体,优化资金投入模式,三方共同出资,促进搬迁户参与,强化合作社监管,促进产业效益不断提升[4]。
  当前,五峰县易地搬迁中蜂后扶产业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1)解决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易地搬迁安置点基本实现中蜂产业全覆盖,实现了搬迁户“有产业、能发展、可脱贫”。2)为搬迁户和合作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发展。提高搬迁群众的满意度,促进和帮助合作社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倒逼企业及合作社不断优化服务、创新发展。3)为山区县易地搬迁产业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通过不断探索,积累了产业发展经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行可复制的模式。
  3 易地搬迁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统筹盘活零散资源,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要采用有效的激励或者合作手段,合理科学利用搬迁户原有生产资料,如在原居住地种植经济林木、中药材、蜜源植物等,确保原有生产资料实现资产收益;更要创新思維模式,让有带动能力的合作社或者由政府成立后续扶持平台,统筹盘活迁出区的资源,促进零散资源集中化,优化搬迁户和合作社的合作模式,注重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探索适宜山区的“蜂花药果旅”融合发展路径。   3.2 强化产业跟踪管理,促进双方合作共赢
  1)要在发展易地搬迁产业的同时,关注农村产业经营主体的长远发展,在实现脱贫摘帽的同时,帮助一部分中小合作社和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乡村振兴的产业主力军,培育优质产业经营主体。2)要及时总结和调整产业政策,立足各地易地搬迁群体和搬迁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换穷业”的同时指导搬迁群众掌握产业技能,逐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防止返贫。3)要建立安置点产业发展监督指导制度,相关部门要监督合作社和搬迁户各司其职,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5]。
  3.3 优化群众激励机制,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的主体是搬迁群众,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及时调整政策导向,因点因人施策,对真正想发展的搬迁户要提高服务品质,精准制定产业发展方案,引导群众持续稳定发展;对内生动力不足的,既要对照脱贫标准精准施策,确保能够如期脱贫,也不能让群众“坐等政府送政策”,结合当前扶贫政策落实、诚信档案建设等各项工作,采取相关措施强化教育引导。
  3.4 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产销提档升级
  农村产业发展主要依靠生产经营主体带动,要注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培育,加大投入和政策资金整合力度,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走“公司+专业合作社+搬迁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动集中连片生态农业集群发展。加大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培训,进一步促进产业技术不断走进农村、走进农户、服务群众。抓好农村特色产业品牌创建,引导发展创意农业、旅游商品等,推进生产、流通、加工等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晓英.农村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9(3):7-8.
  [2] 张瑞娟.易地搬迁脱贫的实践经验与对策选择——以陕西省白河县仓上镇灯塔村为例[J].中国发展观察,2018(2):119-121,126.
  [3] 王宁,吴明.我国农村地区产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19(5):56-58.
  [4] 刘建文,张佳林.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产业问题研究—以株洲市炎陵县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6):118-119,121.
  [5] 肖素娟.精准扶贫视角下如何发挥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研究——以吉安县为例[D].南昌:南昌大學,2019.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8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