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东莞麒麟舞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麒麟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凝聚了客家人民一千多年的群体文化及生活智慧。本文以东莞樟木头麒麟舞为例,阐述了东莞麒麟舞的艺术特征,深入分析麒麟舞数字化保护现状后,对东莞麒麟舞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东莞 麒麟舞 数字化 传承 策略
  一、东莞麒麟舞概述
  麒麟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仁兽,是和平和吉祥的象征。东莞麒麟舞是客家文化的象征。麒麟舞是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巧妙的将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相结合,逐步演变形成的一种本土民俗文化形式。东莞麒麟舞集纸扎、彩塑、音乐、舞蹈、曲艺、武术、杂技多种民间艺术于一体,在岭南文化中风格鲜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变化,东莞传统麒麟舞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着资金匮乏、传承意识薄弱、数字化保护手段落后等诸多问题。
  信息化时代,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由于具有高效快捷性、实时交互性、易存储性、可复制性、高还原性、便于大众传播等优势,为东莞麒麟舞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方式。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保护和展现传统麒麟舞的艺术魅力,也能够促进传统麒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东莞麒麟舞数字化保护现状
  1.资金匮乏
  目前制约东莞麒麟舞生存的首要问题是资金问题。麒麟舞队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第一,镇政府会每年定期给予一定资金用于麒麟舞保护工作,如给麒麟队购买表演服装、设备等。但由于镇区经济实力有限,麒麟舞的保护与传承得到的资金支持并不多,且还缺乏专门的数字化资金及相关条款,这样使得部分东莞麒麟舞资源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二、政府相关部门用于非遗保护的资金。麒麟舞是东莞市少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市政府每年会下拨一定资金用于保护麒麟舞,但是财政支出有限;第三、麒麟舞队员外出表演。为筹集麒麟舞保护资金,麒麟舞队员有时会受邀去外地表演,演出时间不定,但演出收入不会太多。资金的匮乏严重影响了麒麟舞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
  2.后继乏人
  普通民众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发挥着巨大的重用,他们是传统文化传播者。在樟木头镇,麒麟舞队员老龄化,后继乏人是麒麟舞面临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第一,由于麒麟舞是融合了舞蹈与武术的一门综合性民间舞蹈,其对于学习者的身体素质是有一定要求的。如:麒麟套中穿插有蹲马步、单脚提立、腾跃、跨扑等武术动作,这些动作都依靠一定的武术基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缺乏锻炼,身体素质能达到学习麒麟舞要求的并不多;第二,“新鲜血液”一般来自学生,上班族。学习麒麟舞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练习,但大多数年轻人迫于生活压力,在时间、精力上无法满足学习麒麟舞的要求。
  3.保护传承意识薄弱
  在现今新兴文化的冲击下,各式各样的娱乐方式迅速兴起流行,很多年轻人对于身边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保护传承意识薄弱,麒麟舞也不例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而樟木头麒麟舞多年来在表演形式上变化不大、逐渐已经不能够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第二,目前东莞麒麟舞,由于缺乏对麒麟舞的宣传,社会影响力还比较小。大多数人并不了解麒麟舞,所以导致很多年轻人对于麒麟舞这一传统文化缺乏保护意识,再加上社会上流传“学习麒麟舞没出路”的风气,这些因素都阻碍了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
  4.传播模式传统单一
  目前,东莞麒麟舞主要通过每年各社区定期进行表演比赛、镇里举办麒麟武术比赛或参加国内外麒麟比武大赛等活动来扩大麒麟舞的影响,传播途径单一且宣传效果不明显。面对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传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麒麟舞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需求,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娱乐、消费乃至价值观和审美水平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麒麟文化在现代传播中显得越发不适应,因而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受众也越来越少。
  三、东莞麒麟舞数字化与传承发展策略
  1.开展麒麟文化保护活动提升麒麟文化社会影响
  政府在麒麟舞保护与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政府可以定期举办舞麒麟大赛活动,组织国内外舞麒麟专家和民间老艺人开展对舞麒麟专题讨论研究,创作大型麒麟舞台剧。通过文化部门与民间艺人、专家学者们不断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对传统麒麟舞的程式、套路包装、动作等方面进行大胆革新,使其更具时代特色,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舞蹈到戏剧的根本转变,推陈出新,使东莞麒麟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散发出时尚迷人的气息;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来推动麒麟文化的普及与影响,让麒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如:东莞市政府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QQ信息、官网等新媒体渠道来弘扬东莞麒麟舞,让年轻群体更加便捷地了解本土麒麟文化。
  2.建立麒麟舞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数据库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东莞麒麟舞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数据库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
  麒麟舞传承人、麒麟制作技艺信息采集主要利用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三维动作捕捉技术、人体三维扫描技术等,拍摄视频、照片或录制音频,获取麒麟舞的图片、视频、音频等相关资料和数据。数据采集的内容主要包括麒麟舞传承人及麒麟制作技艺两部分。
  先进的數字技术为东莞麒麟舞活态化继承提供了技术支撑。数据库拥有快捷、方便、灵活、存储高效、便于管理等特征,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麒麟舞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发展。信息管理主要对文字、视频、音频进行管理。获取相关麒麟舞及麒麟传承人相关数据信息后,再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类,然后建成麒麟舞数据库。
  3.筹建麒麟舞虚拟技术展厅   随着VR、AR虚拟技术的普及,数字化虚拟技术展厅已经成为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手段。
  当前,国内外利用AR技术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有AR-CHEOGUIDE项目、数字圆明园增强现实系统、敦煌莫高窟的应用“纯净之地:增强现实版”等。其中,AR-CHEOGUIDE 项目是一些欧洲组织参与的数字化项目,旨在为文物遗迹提供可交互的、个性化的AR向导。该系統由计算机服务器、无线网络、个人数据助理(PDA)客户端组成,从而使游人可以在现场看到古迹复原的效果。目前,东莞麒麟舞数字化保护技术方面还有待提高。利用VR、AR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麒麟舞虚拟数字展厅。一方面,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使参观者不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还可传递给参观者更丰富的信息,随时随地探讨和领悟麒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使民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激发参与者学习麒麟舞的兴趣。同时,通过虚拟展厅的建立,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以直观、形象的数字艺术形式展示出来,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关注、交流和赏析麒麟舞作品的平台。
  4.建立非遗麒麟舞网站宣传麒麟文化
  建立专业的非遗麒麟舞网站,既可以为东莞麒麟文化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也能为全世界麒麟爱好者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非遗麒麟舞网站,来自全世界的麒麟舞爱好者可以在网站上查询了解东莞麒麟舞及麒麟制作技艺。同时,在该网站中,普通民众可以使用视频、图像、文字等多媒体工具对麒麟舞的舞蹈动作、技巧、麒麟制作技艺要点、麒麟服饰进行了解、学习。麒麟传承人也可以通过麒麟舞网站与世界各地的麒麟爱好者进行交流。相互沟通中不仅使麒麟爱好者加深了对麒麟舞的了解,并且进一步推广了麒麟文化。
  5.开发手机APP推出麒麟文化旅游路线
  开发手机APP,推出多种类型、符合不同层次、不同人群旅游者需求的麒麟文化旅游路线,通过麒麟舞表演让旅游者感受传统麒麟文化的艺术魅力。麒麟舞的旅游开发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立麒麟制作技艺观光区。将麒麟制作流程及工艺对游客进行展示,吸引中外游客参与到麒麟技艺制作中,提高旅游项目的趣味性;第二,建设以麒麟为元素的主题公园,公园建设要突出麒麟文化;第三,开发以麒麟舞为原型的旅游产品,如开发麒麟舞服装、麒麟舞面具、麒麟舞乐器等;第四,与当地旅行社合作推出麒麟文化旅游路线,如樟木头客家文化旅游路线等项目,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线路。
  6.原创麒麟IP形象打造麒麟文化IP产业链
  美国迪斯尼几十年来,创造出的数不胜数的经典IP形象。无论是可爱的米奇老鼠还是大力水手波派等。每一个角色都是一个超级IP。迪士尼根据不同年龄创作不同的IP形象,这些IP形象可以衍生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如主题公园、音乐剧、动画电影、衍生品等,这些就能使迪斯尼的每一个IP形象都能得到最大价值的开发与利用。
  美国迪斯尼的成功同时也为东莞麒麟舞的数字化发展与传承指明了一条发展方向。可以以东莞麒麟舞为原型创作IP形象,开发出一条东莞麒麟舞IP产业链,如动画片、电影、数字漫画,电子互动绘本、数字衍生品、实体衍生品、手游、手机APP应用平台等。通过打造本土麒麟舞IP,开发麒麟舞影视剧改编权、手游改编权、衍生品改编权、数字化动漫产品改编权,使麒麟舞产品多样化,产品之间还可以相关转化、产生联动作用,形成品牌,实现IP“变现”。同时,在开发产业链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麒麟舞IP形象“圈粉”,利用“粉丝经济”,将粉丝转移至其他产品形态,实现IP价值最大化。
  结语
  东莞麒麟舞是客家人民身份的象征,它寄托着客家人民一千多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以来,东莞市政府及镇政府为保护与传承麒麟舞做了许多工作,且已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在未来发展方面仍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麒麟舞数字化机制体制的全面完善、文化科技复合人才的培养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新媒体手段的合理利用、全体民众的积极自发参与,才能真正推动东莞麒麟舞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兴伟主编《中国民间文艺麒麟之乡》,中国文联出版社
  [2] 叶春生,罗学光.黄阁麒麟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8.
  注:本文系东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 “东莞麒麟舞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JYZ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2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