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领学生读出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的成效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随着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中“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这一教学要求的提出,进行以语文阅读教学为发展方向的研究势在必行。文章作者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要激发兴趣,熟读记诵,品味经典,广搜博采。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如何提高阅读课的教学质量呢?文章对此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阅读;兴趣;语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1-0126-02
  文学是人学,是人心灵之花的绽放。阅读文学作品就是进行心灵的沟通,灵魂的碰撞。语文课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在阅读中发现并真正感受到人生的乐趣和生命的满足,学习生活的经验,增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体验生活的无限美好。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我们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很多教师便长期采用一种所谓的解剖式阅读教学方法,一读文章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知识点和命题点。这样的阅读就是高度技术化的阅读,它较少关注作品中斑斓多姿、新鲜活泼的情感。而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是有限的适应考试的知识,丢掉了最有价值的情感内涵,从而使语文课失去了灵动的气息,逐渐变得枯燥,在阅读和学生之间划下深深的鸿沟。
  素质教育要求,落实“把学时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的教育方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生有了较为自由、充裕的时间,这也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契机,有效改善阅读课的窘迫局面,提高阅读课的教学质量呢?
  笔者以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文本,激发兴趣
  很多学生喜欢自由阅读,对规定的课文却缺乏兴趣,这可能是由所谓的内容造成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课文的处理。大量的课堂实例证明,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教师对课文缺乏深入的了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资料显示,语文教师备课时对课文解读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过程倒置,他们不是先阅读课文;而是先阅读教参和各种参考资料,然后再读课文。二是有人无己,备课时较多的甚至大量阅读包括教参在内的相关资料,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而语文课恰恰是重视心智体验的学科,这样的课文阅读缺少真正的阅读过程,缺少直接的阅读体验,也就缺少了教学决策的依据和资源,缺少了激情和感染力。这样的阅读教学只能是机械的、僵化的,甚至是烦琐的,这样的阅读教学怎么会有魅力可言,怎么能够打动学生呢?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抛开现成的框框,以一种欣赏的心态阅读文本,让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让感受和认识自然地在心灵里成长。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和认识来启发学生,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熟读记诵,进行语感浸润
  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书,还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方法的指导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中,熟记熟读尤其值得提倡,这是由汉语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经验。朗读所达到的是一种整体感悟,是语感的熏陶和情感的浸润,可以通过声音直抵心灵。许多意境深邃的文章,非吟读不足以入其境,得奇趣,领略其韵味。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享受听觉美感,唤醒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情感,感受作品的意蕴,品味文中包含的深邃思想和生命意识。
  在人教版的教学中新增了《论语选读》、古代诗词、散文欣赏等内容,对于这些经典古诗文,最切实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熟读记诵,培养语感,积累知识。教师除对朗读过程中相关的格律、节奏、平仄、语速、重音等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教师有效地范读、领读,对学生朗读过程的点评、点拨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熟读记诵,看起来似乎太简单,太传统,但却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教师要适时启疑导思,让学生品味精彩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朗读背诵都不是问题,可惜的是,由于年龄、阅历和积累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也仅停留在朗读背诵上,对文章的精彩之处很难触及。这样时间一长,势必影响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此时,教师适时启疑导思,引导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深思,即荀子所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让学生学会于无疑处有疑,然后对文字进行揣摩思辨,品味而释疑消化。这就涉及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何处有疑?何处设疑?怎样设疑?
  要解决“何处有疑”的问题,教师先需要认真阅读文本,获得真实的体验。然后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实际,对于“何处设疑”这个问题就颇值得探讨。因为对文本的解读存在多元性和创造性,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这些不同的处理方法中应该有一个着眼于课程目的和学生实际的基本教学内容。
  不同的人理解文本有不同的方式,长期采用这种形式也会僵化我们的阅读方式和解读文本的思维。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们一直都是在人物出场处设疑,引导学生解读教材节选部分的内容。但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在细致的阅读中发现了“忙”和“笑”的不同内涵和表现人物的不同作用,从而带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经典的不朽之處。
  四、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广搜博采,开阔视野
  教师的努力固然重要,学生的积累也是不容忽视的。阅读须多读,多读须有效,有效须指导,指导须有法。我们知道,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学生的阅读必须是大量的,这是一个常识,但却又是语文教学中长期解决不了、落实不了的难题。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教师和学生的目光都放在所谓知识点的训练上,教不得法。有人担心这样的情形会造成学生根本不读书,不仅不读课外书,连课文也不读了。所以,语文之路是广搜博采,自由涉猎,把本应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随时随地都处在语文学习当中,都拥有学习阅读的良好机会,不用抱着几篇课文不放,随时都处在阅读的状态之中,要自由选择、广泛涉猎,不知不觉受用。
  总之,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价值引导和自由构建的统一。教师的职责是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意识,把阅读当成阅读来对待。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不至于走向歧路,才能真正为学生的阅读插上强有力的翅膀。
  参考文献:
  [1]蔡成德.新课标背景下文本细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厉剑.阅读教学中教师情感状态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作者简介:赵红春(1966—),女,满族,辽宁沈阳人,一级教师,本科,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2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