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目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城市化进程发展重要的基础,建筑工程需要不断地加大投入力度。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增加多种应用技术,不仅为工程建设提供相应的施工技术,同时为建筑工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文章围绕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效果展开讨论,目的是能够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为工程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建筑信息模型;建筑工程;虚拟施工
  中图分类号:TU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9)22-0184-02
  Absrtact: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jects need to continue to increase investment.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dd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ies, not only to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but also to bring new vitalit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BIM) technology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measures, so as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formatization;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BIM); building engineering; virtual construction
  1 BIM概述
  应用BIM技术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能够为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施工技术基础,同时为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BIM技术应用过程中,围绕BIM技术组成方式,按照技术具有的特点和优势,按照以下几点要求进行分析:(1)利用BIM技术建立建筑工
  程模型,并能够为建筑工程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电子基础,通过数字模式,为建筑工程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2)作为建筑工程建设基础,根据BIM技术具有的数据信息分享能力,能够为多家施工企业提供相应的施工方法,从而实现建筑工程产生良好的整体效应;(3)使用BIM技术作为建
  筑工程数据信息管理平台,能够为建筑工程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同时增加传输和分配过程,为建筑工程其它单位提供准确真实的工程信息。
  2 基于BIM的安全管理体系
  为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需要施工企业能够根据设计和工程建设要求,应用BIM技术为建筑工程建立数字化模型,同时针对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能够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实现对建筑工程整体效应进行控制。在目前应用BIM技术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BIM技术具有的优势,并按照以下特点进行综合利用:(1)数字化;(2)空间化;(3)定量化;(4)全面化;(5)可操作化;(6)持久化。基于BIM技术具有的特点,需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能够对建筑工程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通过三维模型针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模型操作,从而为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进行工程模拟操作过程中,施工企业能够按照设计内容,同时结合工程实际施工方式,从而在建筑结构不同位置设立保护措施,减少可能出现的施工安全事故。
  3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领域的应用
  3.1 危害因素识别
  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具有的特点,能够为建筑工程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工程进度计划,从而为工程建设提供稳定的基础。利用BIM技术具有的虚拟能力,能够按照工程施工过程,针对可能出现的工程安全事故,从而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在问题产生位置增加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利用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能够为工程产生的危害因素进行预防,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危害识别系统,为工程实际出现的危害进行有效的规避。
  3.2 危险区域划分
  围绕工程建设实际过程,利用BIM技术对工程进行虚拟模型建立,能夠针对产生危险的位置进行标注,同时根据产生的问题制定合理化预防方案。所以利用BIM技术为工程建立虚拟环境,从而通过对模型产生的危险问题,在模拟环境内标注危险位置,并为产生的危险区域进行划分。一旦在模拟环境内出现危险位置,通过四种颜色的变化,能够对危险位置出现的危险情况进行提醒,从而为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产生良好的预警作用。
  3.3 施工空间冲突管理
  在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环境或者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建设区域不断缩小,并不断提高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因此在不同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针对工程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进行合理化配置,不仅要求施工过程安全稳定的进行,同时也为工程施工空间配置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利用BIM技术,为建筑工程进行虚拟化模拟,并重点进行施工空间配置,从而提升施工空间管理效果,确保施工环境符合施工进程安排。在BIM技术进行施工空间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施工材料和设备安置范围,能够提升空间管理效果,从而实现施工空间合理化控制。   3.4 安全措施制定
  为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利用BIM技术具有的虚拟化能力,能够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模拟演示,从而根据虚拟环境产生安全问题,能够为施工企业制定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因此在进行工程安全措施制定过程中,需要施工企业能够按照BIM技术对工程进行虚拟演示,产生的危险因素,从而帮助施工企业能够制定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并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根据BIM技术系统提示,能够实现对工程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
  3.5 安全评价
  根据BIM技术制定的安全保护措施,通过BIM技术对工程进行虚拟化建立,从而在模拟环境中实现对制定的安全措施进行安全评价。在目前实施的安全评价方式中,主要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安全评价:(1)层次分析法;(2)蒙
  特卡罗法;(3)模糊数学法。按照上述安全评价方法,能够为工程实际安全措施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从而能够实现对工程进行有效的安全评价。
  3.6 安全监控
  基于BIM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能够为工程建设建立安全监控体系,并利用BIM技术作为安全监控基础,从而为多个部门提供安全监控信息数据。使用BIM技术对工程进行虚拟化施工,从而为工程建立模拟安全监控环境,并在不同位置增加相应的安全监控措施,从而为工程建设提供稳定的安全监控保护方式。因此使用BIM技术,能够实现对建筑工程进行安全监控的同时,提升工程安全监控过程具有智能化和数字化。所以在今后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利用BIM技术为工程建立安全监控体系,并为多个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安全保护信息。
  4 在高处坠落事故防范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不断加快,在许多城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规模和功能不斷增加,需要施工人员参与到高空施工中,从而增加施工人员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因此为提升施工人员在高空作业的安全性,利用BIM技术对工程建设进行虚拟化模拟,主要针对高空作业产生的安全风险因素,从而实现对高空作业制定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在目前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多个位置具有的危险性不同,通过BIM技术能够进行施工过程模拟演示,从而为高层建筑施工建立安全保护制度,并要求施工人员根据安全管理规定,按照正确的施工流程进行操作,同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从而提升施工人员在高空作业中的安全性。在进行高空作业安全措施制定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对高空作业建立模拟环境,针对施工人员可能出现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并制定完善的事故规范,防止施工人员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为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安全保护基础。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工程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需要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建筑工程质量,并加大投入力度,防止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另外在目前城市化进程发展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具有的优势和特点,能够为建筑工程建立虚拟化环境,并在模拟的环境中,针对工程可能出现各类安全事故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防止工程出现各种问题。基于BIM技术作为工程建设处理方式,能够为工程建设组织多种管理结构,并为安全管理模块应用提供良好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谢永强.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简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6:141-142.
  [2]黄晓銮.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26:130-131.
  [3]于健.BIM技术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6):195-196.
  [4]苗震.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31):189-1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3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