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典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潮流中的发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生活水平快速提升,人们在满足物质基础的同时,更注重精神追求,以此带动了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在音乐类型、特征、表现方式、组织方式等方面有差异,但古典音乐的严密逻辑性与流行音乐的强烈动感等优势特征无法取代。两者的有机融合,丰富了流行音乐的创作形式与空间,拓展了古典音乐现代化发展的渠道与途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了我国音乐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地位。
  【关键词】古典音乐;元素;流行音乐;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流行音乐凭借旋律轻快灵活与曲调易于掌握传唱的特点,受到了当下年轻人的喜爱,但不能忽视音乐创作中的趋同化问题。为体现出流行音乐创作的独特性与个性化,逐步引入了古典音乐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诗词与乐曲等方面的融合,为我国流行音乐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生机与动力,同时也放大了古典音乐效应,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
  一、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属于黑人民间音乐,凭借符合现实与直面人生、宣泄情感等优势特征,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而中国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不同,听众更倾向于轻松且易于流传的风格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的律动性更强,与流行音乐结合后,更利于群众基础积累与传唱,无形中推动了音乐文化的统合。
  (一)歌曲前奏
  流行音乐歌曲正曲前旋律,是吸引听众的关键要素,引用西方古典音乐旋律,能够为听众营造出别致的情感体验,以此陶醉于情境氛围中,激发倾听的欲望。如基于《波斯市场(亚伯特·科特比)》创作的《波斯猫(S.H.E)》,基于《拉克美(德利伯)》创作的《分开旅行(刘若英)》,基于《离别(肖邦E大调)》创作的《离人节(蔡依林)》等,前奏部分或欢快或悠扬,与其他流行音乐作品特征明显区分。古典音乐旋律的取材广泛,是歌剧旋律,也可以是钢琴独奏曲或管弦乐。古典音乐旋律作为流行音乐的前奏,与正曲的衔接更加灵活与自然,能够带动听众思维自然过渡,因此更容易被大众接受[1]。
  (二)间奏部分
  流行音乐间奏部分与西方古典音乐旋律的结合,能够利用两种类型音乐的差异,带给听众新鲜感,增强音乐的戏剧性与个性化。除此之外,古典音乐意蕴深厚,能够增强流行音乐旋律的层次感,更利于音乐风格发展,如基于《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莫扎特)》创作的《知足(五月天)》作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给人出其不意的新颖感受与意犹未尽的听觉享受,无不体现出中国流行音乐的创新意识。
  (三)尾声部分
  流行歌曲尾声部位,利用西方古典音乐旋律,更容易营造出歌曲悠远的意境,如基于《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伴侣(周迅)》歌曲。《蓝色多瑙河》的音乐风格为圆舞曲,节奏流畅轻快且活泼,富有河流的动感,属于写实倾向的作品,整体节拍与《伴侣》节拍相符,能够营造出歌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与渴望,以此强化了意境效果[2]。
  (四)改编古典音乐旋律
  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运用,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更注重节拍契合性与意境强化等方面,可选择音乐某片段,或是整个曲子旋律,也可以在乐器上进行改编,如基于《欢乐颂(贝多芬)》创作的《快乐很伟大(五月天)》作品,在运用古典音乐旋律的同时,利用贝斯与吉他等进行了改编,以此赋予作品时代气息,这也是当前音乐创作的常见配器手法。凸显流行音乐别致风格的同时,也对熟悉《欢乐颂》的听众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享受。如轻音乐的通俗音乐形式,是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结合体,更注重乐曲的诠释,结构简单且旋律优美,更适用于情调的营造,休闲性质更加鲜明。在20世纪后期的英国流行。曼托瓦尼乐队是轻音乐的典型代表,奠定了在通俗乐坛的地位,也加深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合的基础。
  二、中国古典音乐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一)“词”元素
  古风歌词类型的流行音乐,在乐坛地位突出,受到市场广泛的认可与听众赞扬,如后弦的《画风》《下完这场雨》《西厢》等作品;许嵩的《宿敌》《清明雨上》等作品。方文山是古风流行歌曲创作的代表,其创作的《醉赤壁》《逐梦令》《牡丹江》《菊花台》《烟花易冷》等作品深受听众喜爱,同时也提高了林俊杰、李玉刚、南拳妈妈与周杰伦等歌手的影响力。方文山创作的《青花瓷》,在填词时为了与淡雅脱俗与温柔委婉的曲调相切合,确定了以离愁别绪为主的创作思路,最终借助“天青色等烟雨”“月色被打捞起”“炊烟袅袅”等歌词,营造出了烟雨朦胧江南水墨山水的意境。复古音乐搭配绝妙填词,构成了一曲可以慢慢回味的古风佳作。这首古朴典雅与清新流畅的代表作品,更是被列入了高考试题,可见古风诗词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影响。诗词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也是我国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点,同时在诗词文学现代化发展渠道上,也做出了许多努力支持,如《经典咏流传》等节目,但在古典元素傳播效果上,远不如流行音乐的影响力。但许嵩与方文山等歌词创作者,都是对古诗词与现实生活进行融合改善,虽然有古诗词的影子,但对不了解古诗词内涵与典故的听众来说,也会直接增加歌词含义与意境理解的障碍,还需节奏旋律加以补充,以此提高流行音乐的内涵与歌曲表现力。诗词古典元素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深化了音乐歌词的内涵,赋予了音乐更多的新鲜感,颠覆了中国大众的对文学的理解,同时为诗词古典元素的发展拓宽了途径,更利于中国文学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古典音乐在伴奏方面偏向古风,多使用古筝与古琴、竹笛等民族乐器。为体现古风歌曲的典雅性,也会运用到钢琴与架子鼓等大型伴奏乐器,以突显五声调式的舒缓风格与歌曲美感。古风音乐的歌曲题材多样性,包括怀古与友情、山水等,现实生活题材相对较少。流行音乐多使用西洋乐器伴奏,以体现出流行音乐的多分支性。流行音乐的题材以爱情为主,多反映现实生活。相对于流行音乐,古风音乐的歌词与优美曲调更加切合,可以将中国元素的庄重性、典雅性充分体现[3,4]。   除了古诗词文学理解性创作歌曲外,也存在直接经典传唱的作品,如《在水一方(费玉清演唱)》与《但愿人长久(王菲演唱)》等作品,歌词朗朗上口,旋律亲切柔和,让人们对流行音乐与古诗词的现代化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宋词的词韵相对繁华、词牌固定且规范,谱上流行乐曲,还需注重风格与词韵等要素的契合性,以此达到传承传统诗词与营造音乐风格的目的。旧词新唱且歌曲作品具有影响力,还要数《经典咏流传》节目内传唱的古诗词,包括《明日歌(王俊凯演唱)》《木兰诗(尚雯婕演唱)》《真英雄(张卫健演唱)》《将进酒(凤凰传奇演唱)》《送别(沙宝亮演唱)》等,在唱作歌手的传唱下,带领观众重新领略了诗词之美,感悟诗词风韵,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是古典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结合最好的体现。
  (二)“曲”元素
  流行音乐是创意的直接体现,任何歌曲的音乐模式都不是固定稳定的。当前尚未有评判流行音乐好坏的标准,因为每个听众对流行音乐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但能够引起情感共鸣,并且让大众为之感动的,一定是好的音乐作品。但流行音乐作品更新换代的特征明显,多围绕市场需求与大众喜好展开创作,音乐风格也在不断变换,以抓住听众眼球,始终保持耳目一新的感受,因此也在某段时间内形成了固定的音乐风潮。但超前的音乐风格,一定是受到市场欢迎与批评参半的。但近年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古典音乐影子更加明显,不断出现古典音乐元素,赋予了音乐别致的风格,如女子十二乐坊,是中国以流行音乐形式演绎中国音乐的乐团,区别于传统民乐演奏方式,更倾向于视觉音乐,能够带给观众视听之娱。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插上了翅膀,流行歌手的发展机遇更加宽阔,又让我们领略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最高水准。与此同时,大众的欣赏水平也不断提升,对单调“曲”元素结合的流行音乐关注度降低,创作者也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迎合市场需求,创作流行音乐精品,才能满足大众喜好,如《我不会唱歌(李克勤)》等作品,借鉴《钟(李斯特演奏)》音乐元素的同时,运用钢琴曲进行了改编,最终实现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
  为了凸显流行音乐作品的个性化,创作者也大量运用了传统戏曲元素,在丰富创作素材的同时,为古典音乐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如作品《苏三(陶喆演唱)》,吸收了京剧唱腔,也搭配了传统戏剧乐器,包括京胡等。如《继续谈情(刘德华)》作品中的“泪似帘外雨点滴到天明”等歌词,取自粤剧《山伯临终》;对此,粤曲的元素与感觉更加明显。如作品《红尘女子(薛之谦)》,音乐中融合了昆剧,以及大量“女声”和音,刻画了当时红尘女子对被所爱人了解的渴望;对此,作品风格与女人心声的创作概念更加贴合。如作品《三国恋(Tank)》,歌曲融入了摇滚、京剧元素与女腔评剧唱法;对此,中国风色彩更加浓厚;在整体意境上,传递出了乱世英雄心之所向,却无法大展宏图的矛盾心理,最终陷入迷惘苍凉。
  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使曲风更加独特,大众对这种混合感更加看好,以此获得了强烈反响,堪称经典之作,如《花田错(王力宏)》,无论是歌词还是整个曲风,都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以此成为好音色的代表。流行音乐《花田错》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同名京剧,歌曲从西洋流行乐与京剧的契合点入手,实现了京剧拉长转音唱法,与自由转音Free等唱法有机结合,整体风格既有新意又不乏古典。
  三、总结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元素的结合,创新了音乐形式,使整个歌曲风格更加鲜明与独特,深受大众喜爱。可见,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并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相互融合与带动的,共同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但在流行音乐创作中,对于古典元素的应用应当规范、谨慎,以达到传统文化传承与再造经典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熊季荥.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与音乐新潮流的融合發展——评《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7(6):126.
  [2]赵建培.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评《乐理新教程》[J].教育发展研究,2018(4):-F0002.
  [3]高拂晓.多元化发展中的音乐表演研究——第四届表演研究网络国际会议综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7(1):157-160.
  [4]李姗姗.钢琴技巧在教学中的灵活展示——评《钢琴音乐的发展及其演奏技巧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17(1):270.
  作者简介:颜新祯(1979—),女,汉族,福建仙游,硕士,讲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5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