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校训精神为核心的高校文化建设实践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校训精神是高校文化灵魂所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与核心内容,其体现出了高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历史传承,同时也展现了学校特有的校园精神。校训精神能够为师生指明奋斗的方向和树立的价值取向。本文系统阐述了校训精神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从明确校训精神中的文化内涵、完善高校文化的建设方法、校训精神进课堂三个方面分析了以校训精神为核心的高校文化建设实践策略。
  【关键词】校训精神 高校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3-0013-02
  上世纪初,校训热开始兴起,各所高校开始注重校训的编写工作,相关研究业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态势,校训发展开始进入全新的阶段。随着校训热的减退,人们开始更加理智的审视校训与大学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正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阐述的那样,事物发展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过程。校训发展逐渐从过去注重量的扩展转变为质的提升。校训作为高校文化难以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高校制度、文化精神的抽象表达。对于校训精神的研究工作,有助于合理化的构建大学文化,实现对独特大学精神的追求。
  一、校训精神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训是高校精神文化的理性认同,校训以其寓意深远以及内涵深刻的短语,浓缩、凝结了高校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具备鲜明特色的校训,积淀了高校文化底蕴,是高校个性和魅力的集中展示。
  (一)校训是高校的灵魂
  校训是高校人文精神的浓缩,是学校建校传统、历史以及文化精神的重要结晶,是学校众多校友、师生以及仁人志士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学校办学理念、思想以及特色的集中展现,是对学校文化内涵的简练表达。好的校训不单单能够打开历史文化大门,同时也能够全面了解精神家园,是学校发展的领航员,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的校训能够体现出大学办学的理念;有的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发展特色;有的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多的院校是将这些因素集于一身。这些特色化的校训,能够充分引领全校的师生确立正确的三观,提升人的价值判断以及理性思考能力,每个置身其中的个体都能够产生一种独特的精神面貌。
  (二)校训是校园文化生命力之所在
  校园文化通常可以分成物质、制度、精神以及行为文化,四方面一起推动高校发展以及学生成长,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本质与核心。所以,构建将校训精神作为核心的校园文化,首要任务是充分的认识到校训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突出地位。其次要深入挖掘以及认真凝练校训内涵。再次,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方式使得校训精神能够广为人知,并产生共识。最后,结合校训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产生品牌效应,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发展。
  (三)校训的精神形塑功能
  高校校训因其主旨具备鲜明的价值导向性,能够告知师生学校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使得师生能够自觉的遵守规范,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此外,校训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有利于更有目的性的阐述高校的诉求,并将具体的方式融入到校训当中,引导学生按照校训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将校训精神作为核心的高校文化建设,可以在潜移默化当中陶冶情操、感染情绪,美化心灵,塑造人格。
  二、以校训精神为核心的高校文化建设实践策略
  (一)明确校训精神中的文化内涵
  在不同的解读方式下,高校校训蕴含的文化价值也会存在差异性。高校校训的文化来源有两个方面:一种是来自于传统文化,另一种来自于高校历史以及奋进精神。校训文本是传统文化经典阐释的重要突破口,校训当中多少都会存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充分挖掘经典,解读校训内涵,一方面能够熏陶以及教育大学生不忘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有助于熏陶与进行大学生时刻不忘治学治业、待人待己。校训切忌口号化、形式化,优秀的校训通常是扎根于学校历史当中,和这所高校的活动、大事件有着必然的联系,校训精神中通常会暗藏着该所高校的气质。比如河北科技大学将校训确定为“兴业、尽责”,看似简单的两个词语蕴含了科大在建设新校区时候所遇到的困难,同时也彰显了科大人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共同建设新校区的奋进精神。重温这段校史的时候,很多教师依然能够产生灵魂共鸣,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承担起家庭、个人、学校以及社会的责任。对于本校的学生来说,这种根植于校史的校训精神也能够催发其他们内心深处的正能量。假如将校史作为大学的身躯,校训便是灵魂,通过校训能够看到校史的厚重,同时也能够以更加轻盈的校训引导学生立德树人,成长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与建设者。
  (二)完善高校文化的建设方法
  校训精神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文化传统以及办学理念,是被广泛认可,并且能够充分激励师生的精神导向,是可以延续以及传承学校精神的精神、物质载体。实践当中,区别于校园文化对显性文化建设的关注,校训精神的价值功能依然停留在挂牌的阶段。校训精神不单单需要这种固化形式的存在,同时也应该成为一种精神导向。将校训树碑立传于显眼的位置,固然是可取的,能够有效的发挥训育的基本功能,但是将其留存于学生的心底,进而指导精神文化生活,这才是校训精神的根本所在。
  为此,要给予校训以足够的仪式感,将其蕴含于某个故事当中,采取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与仪式。将校训挂到学校礼堂的墙上,向学生灌输校训精神,使其能够刻在所有师生的脑海中,这样才能够将抽象化的校训精神具象化,使得虛幻的校训精神更加亲切,将其作为每一个学校主体的文化标识。此外,要给予校训动态化的解读。优秀的校训能够具备强大的向心力与感召力,是师生共勉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能够引导学校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可是校训精神的产生通常收到了地域文化以及时代特征的约束,所以想,校训精神的产生通常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化调整校训内涵,使其能够具备文化传承与训育的双重作用。   (三)校训精神进课堂
  校训精神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内容,其教育属性通常是隐性的,更多的作用是熏陶感染。毋庸置疑,校训精神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其产生的效果是显著的,可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碎片化的知识开始被学生所广泛接受,身处校园当中,沉溺于网络的学生对于外界隐性教育要素的感知度显著降低。所以,隐性教育显性化的思想和方式更加贴合实际。校训教育显性化更加直接的手段就是将校训精神引入到课堂中,由对于校训精神有深刻感悟的校长以及长者,向新入学的大学生讲述校训本身的内涵。
  课堂作为高校授课的重要场所,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润物于无声,在最频繁以及细致的授课过程中,向学生集中展现校风、校史以及校训。如果学生在不同的课堂上都接受过校训精神的洗礼,那么学生对于校训精神就会有一定的认知,在课堂外就会主动的寻找与校训相关的固化物体,从网上搜集与校训相关的内容。思想政治以及马克思理论课程都应该作为校训精神的讲解阵地,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充实课程内容。此外,高校辅导员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要意识的向学生灌输校训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校训精神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在确立校训的时候不单单要注意文本的选择,同时也要关注校训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属性,使其能够长久的驻留在师生的心中,对师生的思想与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校训承载了学校发展的梦想以及责任,尽管其只是作为一个载体或者是平台而存在,但是它不会被遗忘,而应该充分发挥其本身的训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小东.一流大学愿景下的大学校训文化建设探讨——基于高水平大学校训的语言学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108-112.
  [2]尚玉瑞.高校校训文化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分析 ——以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福建商学院学报(原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6):61-64.
  [3]何根海.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池州学院新校训的文化解构与实践策略[J].池州学院学报,2014(6):1-8.
  [4]黎云.以校训为载体推进武汉市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6):35-37.
  [5]方海涛,王骥东.践行校训精神构筑校园文化——探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改革与开放,2009(7):142-143.
  [6]郭金锭,沈哲琼.以“诚”为本塑造当代大学精神——以集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21-126.
  作者简介:
  叶春林(1974.08-),男,湖南临澧人,汉族,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基建处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