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思想教育的价值体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要意识到在思想教育中具有的价值,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但是资助育人工作由于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教育的价值难以实现。为了提升资助育人的效果,需要从思想教育的价值出发,通过体系的完善,推动资助育人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资助育人 思想教育 价值体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082-02
  由于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贫困生人数也处于上升趋势。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关的资助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资助政策的出台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但是如何发挥资助育人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价值,如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高校需要研究的课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必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发挥思想教育的价值。
  1.高校资助育人思想教育体现出的价值
  1.1 经济方面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学生家庭的贫困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影响高等教育良好发展的制约因素。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以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解决学费、生活费方面的问题,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但是如何提升资助育人的作用,需要借助思想教育加以实现。要通过资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要实现经济扶持的多种作用,实现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共同解决的作用。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也是思想教育的基础。
  1.2 教育方面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要考虑到教育方面的作用。大学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也要获得德育。资助育人要将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要认识到帮助学生解决经济方面的困难,要从思想教育入手,要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要通过资助工作坚定学生的理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贫困问题。高校要主动营造出助人的和谐氛围,借助资助工作让经济困难学生深刻体现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体现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实现资助的教育作用。
  1.3 社会方面
  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中要意识到,学生由于经济困难所以处于弱势。这些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体现出社会的教育公平。借助思想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战胜经济困难的信心,在思想上和心理上会受到鼓舞,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体现育人的社会效益。所以高校的资助育人要考虑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实现资助产生的育人作用,学生也可以获得德育的影响,对于培养这部分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更好的心理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高校资助育人思想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资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1.1 贫困生的认定
  当前,由于缺少相关的标准,不同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采用了不同方式,但是对于贫困生的认定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由学生户籍所在地出具相关的证明,主要采用书面材料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以降低认定过程的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也存在弊端,主要是认定的客观性和公正难以保证。以家庭经济条件作为依据会导致一些家庭经济还可以的学生为了获取资助,采用了虚假证明的方式获得国家的相关资助,影响资助的公平性,因此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能难以保证。这也从另一面说明借助资助育人工作提升思想教育价值的重要性。
  2.1.2 资助育人的作用
  当前针对经济困难学生采取资助的工作没有结合育人。部分高校对于资助工作的管理缺少配套的制度,对于资助学生的管理薄化,缺少专门的部分来保证管理的效果。资助工作缺少专业化的负责人,所以管理的效果难以保证。部分高校的资助管理缺少和其它部门的联动作用,资助育人难以形成体系化,学生工作由于缺少其它部门的参与,所以资助育人的作用难以保证。部分高校的资助工作仅局限于学生管理部门,所以管理效果难以保证。由于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源缺少思想教育方面的渗透,所以难以实现育人的合力。
  2.1.3 受资助学生的培养
  许多受资助的学生大多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源不足,所以这些学生接受的教育整体较为落后,特别是在综合素质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所以我处于弱势。学生对于未来缺少一定的规划,个人的实践能力的也存在不足,这些不利条件成为影响贫困生成长的关键。由于学生成长环境存在的不利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表现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个人能力不足,自我评价缺少自信心等问题,在语言交流、个人才艺、社会交际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受资学生的培养也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2 育人的作用
  2.2.1学生的诚信意识
  国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采用的资助学金具有无偿性质,所以会导致部分学生想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获得。部分学生会钻制度上的漏洞,采取编造家庭条件不好的事实,出具虚假证明,以获取额外的资助。对于高校学生采用的资助为了解决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难以实现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存在学生的诚信问题。由于学生信用方面难以保证,给资助工作的有效实施造了一定的障碍,还需要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2.2.2 学生的责任意识
  从高校的资助形式可以看出,许多贫困学生更是希望获得助学金,因为助学金具有无偿资助的性质。对于帮助贫困学生采取的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却没有获得学生的认可。因此可以看出,部分受助学生没有社会责任感,解决个人的贫困问题只想无偿获得,而不愿承担责任主动付出,对于国家和社会缺少感恩之心。对于个人贫困的原因片面地归为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对于获得的资助会感到心安理得,没有主动摆脱贫困的勇气,所以还需要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2.2.3 学生的心理问题   部分高校在資助工作的开展中没有过多考虑到贫困学生的心理。对于许多贫困学生而言,经济上的问题不是突出的问题,而心理问题会成为学生成长的关键问题。相关研究表明,许多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比如缺乏自信,有自卑感,缺少主动沟通意识等。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特别是高校学生,将要走向社会,实现个人的发展。如果缺少健全的心理,难以在社会发展中获得优势,因此高校的资助育人也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资助育人如何突出思想教育的价值
  3.1 提升资助的作用
  3.1.1完善贫困生的认定
  解决好贫困生的认定是保证资助育人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针对贫困生的认定需要完善相关的制度,要实现多层次的认定,形成社会和学校的共同作用,对认定的程序加以规范,特别是要加强认定结果的核查力度,对于贫困生的资格认定要保证客观、公正。此外,对于贫困生的受助要实施动态管理,结合学生家庭的实际采取相应的资助方式,保证资助制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消除制度上的漏洞。
  3.1.2 资助体系的健全
  高校针对资助工作需要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要形成以学生管理部门和后勤、财务处、就业服务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资助育人工作要形成联动作用,形成不同管理部门的有力配合,以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此外,针对资助育人工作高校要有人力上的保证,要有专职负责人,提高资助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高校还要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出资助育人的良好氛围,形成主动关心贫困生成长的局面。高校还要加强与政府、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的合作,拓展资金来源,建立多种途径资助体系。
  3.1.3 综合能力的提升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高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高校要针对“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进行必要改革。当前,社会对于人才有了更高的标准。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要实现多样化的作用,在提供资金方面资助的同时,要注重强化育人功能,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除部分学生对于贫困存在的错误认识,帮助贫困进行个人发展方面的规划,为贫困学生提供多种机会,使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3.2 突出育人功能
  3.2.1 强化诚信教育
  高校要健全资助方面的管理机制,强化学生的诚信管理。比如对于学生实施个人诚信管理机制,完善诚信评价方式,将诚信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可行的评价办法,建立监督制度,营造出诚信的资助环境;此外,高校还要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诚信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不断丰富诚信教育的内容,保证诚信教育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要主动树立诚信意识。
  3.2.2 实施感恩教育
  高校的资助工作还要注重感恩教育。要让受资助的学生充分认识个人获得的资助是到国家和社会对于教育公平的认可,是对自己的帮助,自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回报国家和社会,高校要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树立主动回报的意识。此外,感恩教育不仅要注重思想上的渗透,还要借助实践活动去影响学生,借助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借助勤工助学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要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思想教育的全过程。
  3.2.3 注重心理教育
  高校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要进行必要疏导,针对部分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采取多种方式了解贫困学生的心理动态,保证心理辅导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注重形式上的创新,比如通过“心灵运动会”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实施心理咨询,引导贫困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结束语
  高校资助育人要体现出多方面的作用,而实现思想教育方面的价值有助于提升此项工作的标准,可以学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回报社会的意识。针对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升资助育人的功能性,提升思想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常瑜.试论构建“助困”和“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帮困助学体系[J].时代经贸,2010(5).
  [2]周海英,邱伟青,张智,谭敬康.完善高效资助育人模式初探[J].新西部,2009(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