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小组合作,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人们就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更要把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模式融于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小组合作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144-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集思广益,互相交流信息,丰富学生的见识,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运用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呢?本文就这方面的话题、结合新课改理念和多年教学经验,浅谈一点自己的理解。
  一、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前提。
  小组学习的前提条件是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长期观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4到6人为一组的小组,选出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如有负责监督的、有负责记录的、有负责小组展示的等。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从而调动每个小组成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在小组讨论时,先让每组中的学困生表述、依次是中等生、优秀生。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学困生学习中的知识盲区,便于小组长以及其他成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此外,教师还有注意对小组长的培养,一个优秀的小组长就相当于教师多了“一只手”,能够协助教师更好的发挥小组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出更高的课堂价值。
  二、选择合作的内容是关键。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有话讲、有事做,从而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小组合作的结构特点以及运用价值,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的民主,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内容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中心思想、把控文章感情基调的必经途径。但由于其语言抽象概括,学生不容易理解。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拦路虎”。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变色龙》,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的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全文围绕主题“变色龙”描写了警察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的几次变化,鲜明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也是全文教学的重难点。围绕这一重难点,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警察奥楚蔑洛夫态度变化的原因和内容。这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还要具有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并且问题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对狗的态度变化,还有对赫留金的态度变化。单靠一人的力量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这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是最合适不过的。
  于是,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分五次概括出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最后归纳总结出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征,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本剧表演。
  语文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汇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其中不乏一些故事性强、适合表演的课文。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课本剧表演。并且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放手大膽的让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自行策划表演方案、自行分配角色、自行准备道具。教师则退居幕后,对学生的表演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这一开放、民主的课堂活动,不仅极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还让他们学会如何调整个人与小组的利益冲突,学会如何与他人愉快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小组合作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学习兴趣被有效的激发出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淑兰.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 2018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 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