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海岛村级文化建设服务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村级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海岛村级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針对近年来海岛村级文化建设中涌现的新特点,需要建设基础设施、促进文化发展、提升业余团队、建立交流网络,进一步加强海岛村级文化建设服务创新。
  [关键词]海岛;村级文化建设;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海岛村级文化作为特定群众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总和,在引导群体意识、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促进海岛稳定等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功能与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海岛村级文化建设是丰富文化层次和内涵的基本要求,是新时代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海岛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
  舟山市是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划,下辖2区2县,有35个乡镇(街道),344个行政村。近年来,舟山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地域特色,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浓郁海岛特色的村级文化建设之路。
  1 当前海岛村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1.1 海洋成为村级文化建设主题词
  舟山地处中国东部黄金海岸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素有“中国渔都”之称,是全国首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境内有1390多个大小岛屿,其中住人岛103个。“得海独厚”的渔港景资源,孕育了舟山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也给舟山海岛村级文化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节庆元素、创作题材、艺术表现手段。
  有别于内陆农耕文化,舟山文化的根基在海洋、特色在海岛。近年来,舟山市各个海岛整合资源,将浓郁粗犷的海洋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的海洋佛教文化、瑰丽奇秀的海洋景观文化、闯荡四海的海洋商贸文化等融入海岛村级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节庆项目推动中下功夫,举办了普陀山观音文化节、桃花岛金庸武侠文化节、朱家尖沙雕节、嵊泗贻贝文化节、岱山海泥狂欢节等侧重不同的大型文化品牌活动;在文艺精品创作中下功夫,生产出表演唱《招潮蟹儿》、舞蹈《龙裤的诉说》、小品《军嫂上岛》、摄影《众人起睹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中国画《渔港晨曦》等反映海岛文化的优秀作品,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在艺术表现手段提炼中下功夫,注重发展舟山锣鼓、舟山表演唱、舟山渔民画、舟山渔歌号子这些极具海岛特色的艺术形式。
  1.2 船头成为村级文化建设新阵地
  阵地建设向来是促进基层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海岛村级文化建设中,正确认识阵地建设的地位、科学界定阵地建设的内涵,关系到海岛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目标任务、政策制定、实现途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随着舟山市海岛百花工程和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的实施,海岛基础陆地文化设施得到完善,为保障海岛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条件。
  作为我国第一大群岛城市,舟山2.22万km2的区域总面积中海域面积占2.08万km2。针对这一实际,努力“拓展海上文化阵地、充实海上文化生活”成为加强海岛村级文化建设的亮点。为解决长期从事海上作业的渔区劳力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舟山放眼海上,以航行在海上的渔船为新基地,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海上阵地建设,扩展海岛村级文化活动空间。舟山市泗礁岛精心选择书籍类型,率先在10艘帆张网船上推广“船头流动图书箱”,丰富渔船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逐年增加“船头图书箱”流通数量,还定期上船征求意见,及时调整“船头流动图书箱”的书籍结构,并建立船与船之间的定期交流制度,起到一箱多船、一箱多用的效果,将海岛村级文化建设阵地拓展到了海上,扩大了文化的受益面。
  1.3 海员成为村级文化建设生力军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舟山初步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现代渔业为支柱的开放型海洋经济体系,文化结构也随之初步实现了由单一的传统型向综合的现代型的转变。生于斯长于斯,海岛群众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享受者,更是基层文化的创造者。近年来,舟山市深入基层海岛,利用“艺术大讲堂”这一基层文化队伍(骨干)培养的平台,举办舟山锣鼓、渔民画、广场舞、合唱、摄影、书法等艺术门类的辅导,在各个海岛组建起一批由中青年渔嫂、休渔期渔民、守岛老年人组成的有特色、有专长的文化队伍。
  为配合现代新型渔民的培育,鼓励渔业劳力在海上劳作的间隙投入到文化创作中,舟山市虾峙岛充分发挥摄影摄像、文学创作等艺术门类的特色,按海上作业的不同方式组建由2至3人组成的渔民文化小队,成立“海上渔民摄影队”,培养“渔民写手”,纪录海上作业情景,了解渔民内心世界。这种有益的探索不仅能丰富广大渔民的业余生活,使他们在精神上有依托、生产上有依靠,从而提高生产量,还充实了海岛村级文化队伍,壮大了海上文化阵地的有生力量,同时为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渔业生产实况和渔民生活状态提供便利。
  随着海岛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传统海岛村级管理服务机制已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初步富裕起来的海岛不仅对物质条件有了更高的标准,而且对村庄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建设等也产生了新的需求。这就对海岛村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适应群众生活方式、文化素质、欣赏习惯、审美追求的村级文化建设服务机制迫在眉睫。
  2 推动海岛村级文化建设的服务创新
  村委会集社会事务管理和经济经营管理于一身,两者都要管,却又很难管好。二十世纪初,舟山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广大渔农村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域范围、人口规模、村镇规划等实际情况,通过单村、联村、并村等多种方式,在全市渔农村建立新型渔农村社区。目前,市辖行政村已划分为194个渔农村社区。与其他城市相比,舟山海岛村级文化建设更容易设立综合治理机构,统一提供服务。   2.1 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发挥市场途径、自主治理和公众参与的作用
  村级文化建设具有整体性、持续性的特征,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的拓展和延伸。单纯的市场途径、自治手段、政府管理都难以化解外部矛盾,需要统一规划、全面推进,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才能实现创新。所以,在村级文化建设中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的“供给”由政府提供,其“生产”既可以由私人机构承担,也可以由公共部门承担。政府主要负责村级文化建设的决策、管理和执法;而具体的操作、举行和宣传,可通过双方合作、第三方参与等方式,让企业、非营利组织参与进来。引入市场机制、支持民间文化和志愿行动,已经成为文化建设重要方法。
  2.2 实行“双向互动”的综合服务模式
  “双向互动”的综合服务模式其实就是将“自上而下”(文化局负责行政管理、文化馆站执行业务指导的模式)与“自下而上”(注重结果、注重公众满意度的绩效导向模式)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改变“官本位”的思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注重群众需求、实现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用群众的眼光评判村级文化建设工作,让群众充分表达、自由选择,建立规范的对话、交流平台。同时,发挥基层骨干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跳出传统模式,拓宽已有空间,壮大现有力量,整合多方力量,实现共建共享,通过纵向联动、横向联动、区域联动等方式取长补短,提高基础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提升整体文化工作水平。
  从实际运作看,海岛村级文化建设可以按照打破原有行政村的综合管理原则,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委员会由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及其共同的上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负责统筹区域性的村级文化建设,形成海岛村级文化建设的服务模式。在决策和管理中,每个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以协调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包容各方面的利益和诉求。
  3 加强海岛村级文化建设的四个途径
  3.1 因岛制宜,建设海岛基础文化设施
  村级文化活动室是海岛村级文化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根据地。综合考虑海岛陆域狭小、集群分布的特点,应该认真应对经费、人才、土地等方面的客观困难,打破为“建”而“建”的观念误区,转变思路,合理规划布局,在一定区域内部的人口集中地带设立多个文化基地,科学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与作用。毕竟在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向海岛基层辐射、输送过程中,阵地建设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完成一定的硬件指标,而是要为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一个平台。基本文化设施的开发应与海岛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进而激发基层文化工作的活力,使基层文化阵地真正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舞台。
  3.2 就地取材,促进海岛村级文化发展
  加强海岛村级文化建设可以从海岛实际生活的点滴中找发展,源于生活的素材才能得到最广泛的认同;可以从海岛广大群众的需求中找发展,群众需求往往反映了这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及精神追求趋势;可以从海岛民间文化的内容形式中找发展,有特点的文化资源才有生命力;可以从群众自身的表演创作探索中找发展,使海岛村级文化焕发光彩。在拥有充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群众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是基层文化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动力。必须通过有组织、有层次的文化、娱乐、休闲活动为海岛群众提供发展个人爱好及特长的空间、场地和机会,提高海岛群众的生活品味和文化素质。
  3.3 以点带面,提升海岛业余文艺团队
  海岛村级文化建设要得到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支年龄梯次合理、专业分布均衡、艺术门类齐全、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队伍。目前,舟山各个海岛基本都拥有舟山锣鼓队、渔民画队伍、舞龙舞狮队、广场舞队、戏剧团队等业余队伍。这些队伍的形成及壮大跟核心团队成员的协调、组织、管理能力有关,也跟所在成员的年龄、性别、性格、行业、爱好、特长等因素有关。在当前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办班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办法对这些海岛基层业余文艺团队加以扶持,以培养拔尖人才、专门人才为重点,因材施教,分阶段、分步骤地提高海岛村级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3.4 区县结对,建立海岛文化交流网络
  海岛村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整体的工程,受地理环境、资金投入、历史开发、人员调配、行政区划、交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舟山各个海岛的旅游资源、海洋物产、人文景观、民间文化有所差别,以至于形成当下各个海岛村级文化建设起点各异、定位不一、进度不同的局面。这就要求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出台制度、准则,做好规划、指导,帮助岛与岛成立结对小组,建立文化交流立体网络,加强海岛与海岛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在这些活动中培养群众的参与意識、自治意识、主动意识,实现“共建、共享”,提升海岛村级文化的水准,扩大海岛村级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岩.浅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大众文艺,2011(22):200.
  [2] 周航,王全吉.浙江100个文化馆创新报告 [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3] 沈健.新农村村级文化建设着力点分析 [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6(11):10.
  [4] 刘世界,黄暄辉.试论村级治理的困境和村民政治社会化[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3):1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99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