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震宏观观测中生物异常现象测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提高地震宏观观测的准确性,尤溪县地震办成立地震宏观前兆观测组,2016年—2018年开展生物异常观测实验,通过观察观测点生物异常现象,剖析发生异常的原因,探讨提高宏观观测准确性的措施,为更好的开展地震监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震宏观观测;生物异常;问题;实例研究
  
  在一些较大的地震发生前,震中及外围地区会出现显著的自然现象,即地震前兆或地震异常。地震异常受时空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地震无法被人所感知,只能依靠高精度设备才能监测到,这种地震异常被称为地震微观异常。部分地震发生前,达到一定的强度能够通过简单的工具进行观测,不需要高精度仪器设备即可观测到明显的异常现象,即地震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包括多种形式,可分为生物异常、地下水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其中,生物异常是地震宏观异常测报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充分发挥生物异常测报在地震宏观观测中的作用,尤溪县地震办成立专项课题组,分析生物异常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提高地震宏观观测准确性。
  1 实验区基本情况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是三明市幅员最大、人口数量最多的县。尤溪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以北,全境面积为3421.69平方公里,居福建省第二位。尤溪县地质构造由多次构造运动叠加形成,地形发育过程中存在不同时期的褶皱和断裂现象。政和—海丰主干断裂从尤溪县县城西侧以北东方向穿过。尤溪境内河流密布,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可开发装机容量70万千瓦,目前,已开发50万千瓦,建成街面电站和水口电站两个中型水库以及一批小(二)型水库。尤溪主干流经梅仙、西滨等乡镇汇入闽江,尤溪县为水口库区县之一,受东南沿海地震带和库区诱发性地震影响,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背景。尤溪县是福建省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县。
  2 观测点布设及观测内容
  本次实验观测点主要选设在库区和断裂带边缘、交通便利、观测条件较好的养殖场和种养专业户,共布设7个观测点,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
  如上表所示,本次实验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天气情况、温度、湿度、动物行为异常表现、水井水位、水质变化、果树果树物候变化等。主要观测对象有:鸡、鸭、羊、鱼、泥鳅、黄鳝、鸽子、猪、狗、水井、果树等。观测方法分为人工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两种。定时观测是每天10点记录观测点天气情况、气温、温度和观测对象异常情况,并形成月度报表并整理归档。不定时观测是发现明显异常现象时增加观测次数,如观测点发现水井、动物异常现象时应及时向项目组汇报,并增加观测频次,详细记录异常现象,获取生物异常现象测报第一手资料。
  3 异常情况案例分析
  在观测过程中,生物异常现象可能并非指向地震前兆,而是由其他原因引发,因此,应深入分析生物异常现象原因,提高地震宏观观测有效性。以下分析项目实验中几个生物异常案例,为地震宏观观测提供参考。
  3.1 病毒引起的生物异常现象
  2016年,县地震宏观观测站发现生物异常现象,表现为猪不进食、乱叫,连续4天出现小猪死亡现象;鱼塘出现鱼浮头、撞壁及少量死亡现象,连续发生10天;鸭子不进食、软脚,连续27天出现少量死亡现象。经地震前兆项目组人员与畜牧水产局现场检验,并将病鸭送至省级单位进一步鉴定,化验结果为: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在确定原因后,尤溪县相关单位将疫情区域内所有的感染鸡鸭进行填埋,对鸡鸭栏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并加强后续观测频次,此后未发生生物异常现象。据此可以判断:观测点生物异常现象与地震无关,鸡、鸭、猪生物异常主要由传染病导致,鱼类行为异常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天气闷热、水中氧含量降低,属于自然现象。
  3.2 病虫、环境、气候等因素引起的生物异常
  2017年,县地震宏观前兆站鸭栏出现不进食、软脚、死亡现象,经检验判定未病毒干扰;2018年2月2日至12日,出现鱼类异常现象,经项目组成员多次实地观察,该现象由虫病引起。第二次鱼异常发生于7月份,主要由缺氧和病虫引起。2018年,尤溪县地震宏观观测中生物异常主要由病虫、气候和环境因素引起。经项目组长达三年的实地观测,从观测记录来看,除县地震宏观前兆观测站出现多次鱼类、禽类生物异常现象外,其他观测站并未出现显著的生物异常现象,地震宏观观测结果与福建省2016年至2018年内陆地区未发生超过4级、沿海地区未发生超过5级地震观测结果一致。
  4 地震宏观观测中生物异常测报相关问题探讨
  在项目实验过程中,项目组积累了一些生物异常观测经验,为地震宏观观测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可靠记录。通过此次实验研究,为地震宏观观测提供了发展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联合公益组织,建立前兆观测队伍
  为了提高地震前兆观测的准确性、有效性,地震观测相关单位应加强与交通方便、基础条件优越养殖场、专业户之间的联系,建立以场、户为基础的地震宏观前兆观测网络,一方面能够降低观测场建设投入,扩大地震宏观观测范围,实现专项资金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场、户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降低误报可能性,提高生物异常测报准确性。在具体实施中,地震观测相关单位应组织场、户技术人员参加地震宏观观测技术培训,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地震宏观观测队伍,为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群测群防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4.2 调整观测对象结构,提高观测准确性
  在大型养殖场、户观测中,由于防疫措施不到位、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鸡、鸭、鱼等生物易出现习惯性异常问题,甚至出现大批死亡、连续死亡现象,进而影响地震宏观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因此,地震宏观观测应尽量避免选择大面积、大规模养殖场、户。当条件无法满足时,应调整观测对象结构,以养殖场、户兼养品种为主要观测对象,主样品种为次要观测对象,增强观测对象的多样性,提高观测准确性。
  4.3 優先选择自然放样生物,提高观测点分布密度
  在实际观测中,人工圈养可能会改变生物的生活习性,与自然放养的生物对地震前兆的敏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提高观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尽量扩大观测点分布密度,增加观测生物种类,形成覆盖鸟类、鱼类、哺乳类、虫类的生物异常观测系统,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加强对有冬眠特征动物的异常行为观测,为地震宏观观测提供多维度、多样本的观测资料,促进地震宏观观测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震宇,于洪波,刘仲达,丁俊芳.地震宏观异常现象测报综述[J].厦门科技,2018(02):38-41.
  [2]常振祥.浅谈地震宏观观测哨[J].华北地震科学,1993(04):20-25.
  [3]李正枝.浅析宏观观测网的建设[J].山西地震,1992(02):51-52+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0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