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科类高职院校混合教学改革的实施框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職文科类专业普遍存在难以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而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问题,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广东行政职业学院是一所偏重文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近年来,该学院针对文科类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开展文科类混合教学改革,并用渐进式改革和微调试点的方式,在不大幅度变动现有课程体系以免造成教学秩序混乱的前提下,借助“线上线下”信息化课堂建设机遇,从学校、专业和课程三个层面推进,探索一套符合该学院教学改革实际情况和适应现有课程体系的“文科类高职院校混合教学改革模式”。文章着重从学校层面为混合教改提供的支撑环境和政策措施等因素切入,介绍该学院混合教学改革的行动实施框架。
  关键词:文科类;高职教育;混合教学改革;实施框架
  
  一、高职文科类专业的特殊性与制约因素
  与本科院校的文科类专业学术型或研究型的全材式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职文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更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但这也使得文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形式较为单一,内容方面同质性较高,课程之间的差异性和特色难以鲜明体现出来。与对职业技术和实操能力要求严格的高职技术型理工医学类等专业不同,高职文科类专业对入职技术的门槛要求相对较低,但这也使得高职文科类专业的课程设计更偏重理论知识部分,而对实践训练和技能操作的投入不足,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初衷。与此同时,高职文科类专业的课程在实践教学方式上不能照搬理工类专业的模式,文科类专业的工作对象是动态化的、复杂多变的人或社会团体,教学设计的实训部分可分解性和可操作性较弱,导致了高职文科类专业的实训室建设较难开展,大多建成模拟室、展览馆、参观室等,实效性较低,实训效果也往往事倍功半。[1]部分文科专业还因学生人数不多、师资不足、授课时间和场地冲突等因素制约,在单个专业内开设的选修课程数量不多,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的范围较窄、灵活性不足,出现了某些课程过多学生选择而另一些课程无人选择的两难现象。
  二、探索符合教学改革实际情况和适应现有课程体系的“文科类高职院校混合教学改革模式”
  为了解决高职文科类专业的发展矛盾和人才培养困境,广东行政职业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符合教学改革实际情况和适应现有课程体系的“文科类高职院校混合教学改革模式”。
  (一)混合教学改革的实施框架
  混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模式,不仅仅是“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的混合,更是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多元因素的混合。它也不仅仅是一位教师讲授一门课程所应用的教学手段改革,更离不开一个行之有效的实施框架,包括学校的愿景规划、支撑环境、体制机制、支持服务、教师发展、政策导向(奖惩措施)、研究评价、资源建设、培养方案、教学文化、合作关系等方方面面要素的支持和配套。
  (二)文科类高职院校混合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下称“学院”)是偏重文科类专业建设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上述文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一系列制约因素。学院以渐进式改革和微调试点的方式,在不大幅度变动现有课程体系以免造成教学秩序混乱的前提下,借助“线上线下”信息化课堂建设机遇,积极探索符合教学改革实际情况和适应现有课程体系的“文科类高职院校混合教学改革模式”。
  (三)广东行政职业学院混合教学改革的实施内容
  学院混合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针对文科类专业的特点探索开展文科类混合教学改革,并从学校、专业和课程三个层面推进。组织实施的内容包括:在学院层面的教学改革整体策略制定,在系部层面形成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且有专业(群)特色的教学改革模式,以及在课程层面开展全员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以下将着重从学校层面为混合教改提供的支撑环境和政策措施等因素切入,介绍该学院混合教学改革的行动实施框架。
  2015年12月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入选全国首批“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实验项目开始前,学院主要是采取“先立项,后建设”的立项驱动方式,遴选一批基础较好的课程利用清华在线THEOL平台进行课程开发的资助建设。但该平台并未在全部课程中推广使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是以较为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为主,辅以互联网资源进行授课与互动。
  实验项目开展后,学院采取“应用驱动、建以致用、自然淘汰、择优立项”的原则,以全员参与、试点先行、积累经验、逐步推开的方式,以学院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为基础,每位任课教师选定一门课程开展混合课程改革,并在升级打造过去三年已建好的院级精品课程为首批混合教改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辅以学院组织、教师自愿申报建设的方式,从学院清华在线THEOL平台上有较好的初步建设成效且考核指标较为靠前的课程中额外遴选课程先行试点建设“混合教改+精品课”系列课程。到2018年所有相应课程均纳入改革范围。
  “混合教改+精品课”的遴选与建设是学院混合教学改革重中之重的内容,学院开展的一系列教改举措主要围绕和服务于该项目的建设,通过“混合教改+精品课”系列课程的建设,旨在改善文科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训兴趣,对全院混合课程改革起到示范作用,对全国同类兄弟院校开展混合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意义,推动文科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
  (四)混合课程项目的建设要求
  (1)申报课程须在学院THEOL平台有较好的初步建设成效,且在“课程编辑次数”“课程被访问总数”“教师进入课程总数”“学生进入课程总数”及“选课学生总数”等指标排名较靠前者优先立项。(2)申报课程需已建设完备的网络课程资源。课程要利用网络综合教学平台完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教学材料、课程问卷、教学视频、试题与试卷库等基本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源获取平台。(3)开展行之有效的混合课程教学。课程要通过教学平台的“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课程问卷”“教学通知”等模块开展教学互动,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参与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在线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要求选择的教学试点班学生规模应适度(原则上不超过60人)。(5)课程建设周期为1年(或执行混合教学模式两轮),建设周期内通过中期检查和学院验收者,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资助。(6)课程实施前学校教务处组织有关人员对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检查并试听线下课程,符合要求后方能正式向学生授课。   三、学院层面的混合教学改革实施框架
  (一)完善混合教改软硬件支撑环境
  学院不断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现配有多台专用服务器、企业级的锐捷路由器和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及大功率UPS电源,为全院师生教学、科研、办公及管理提供完善的国际国内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及服务。2016年12月学院完成“清华教育在线”THEOL平台升级部署,更加易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开展混合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组建教改领导服务小组、成立教学发展促进委员会
  为更好的开展学院混合教学改革,学院在体制机制方面成立了切实可行的混合教学改革领导小组与教学改革工作小组,负责混合教学改革的项目组织、部门协调、项目管理、项目技术支撑、项目评价与过程监控。同时组建混合教改顾问小组、信息化技术支撑团队,用于项目咨询、教育技术支持、监理与项目验收与评价。
  管理统筹人员:负责全校混合教学改革的规划工作,由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及各系负责人组成,研究决定学校混合教学改革管理、实施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规划、统筹、协调及验收全校混合教学改革工作。
  教育技术及网络支撑人员:由学院信息中心及网络中心人员组成,包括信息技术人员、教学设计人员、资源制作人员以及网络管理人员,负责学校教育技术支撑、网络畅通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专家顾问小组由学校资深教改教师团队、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及优慕课在线教育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为全校老师进行集中培训与交流,课程建设跟踪与指导,保证了混合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三)开展人性化的指导评估与技术支持服务
  为帮助每一位教师提升个人教学能力,促进全体教师采用新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创立和维护一种优秀的教学文化以追求教学卓越,学院定期开展主专题结合、教与学互动邀请教学名师或专家学者来校举行专家报告会,面对面交流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如针对每位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一次见面会、一次回访、一次总结交流会并进行人性化评估反思;定期举办教师教学主题午餐会、学生學习午餐会;针对教学录像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反思。学院组建专业化教学设计支持队伍为混合教改提供团队支持,包括教学设计人员、艺术设计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的通力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硬件的支撑,学院在教改之初,建立了教师技术支持中心,购置云资源平台、云终端、交换机、交互式智能平板、家具及综合布线施工等设备,以及桌面云管理软件、桌面云软件、云实验室教学支撑系统等软件,同时教学楼多媒体教室教师机加装“云桌面”虚拟化软件,实现“云端+终端”多媒体教学环境,为全校教师提供教育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对采用实践教学方式或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老师,提供“云桌面”等技术支持,实现“线上+线下”、“云端+终端”教学和教研新模式,为广大教师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科学研讨等活动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
  (四)通过专项培训发展教师混合教改的能力,倡导全员混合教改的文化
  混合教学是网络教学与传统面授教学的有机结合,学院结合学院情况进行了网络教学模式的融合改革,重新优化了课程设计,探索出了适合不同类型课程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提升了教学质量。
  为确保学校混合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完成,学院组织了多次混合课程改革全员专题培训,学习“清华教育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的操作。学院主要从课程模式改革、人员能力提升两个方面进行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1.理念引导
  本模块主要以专家报告理念引领的方式,从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变革重点介绍混合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理念唤醒参加培训教师应用混合教学意识,为教师开展混合教学做好应用意识与态度准备。
  2.课程设计
  本模块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跟随主讲教师学习混合课程的结构设计与单元划分、学习单元的知识点设计等内容,掌握混合式课程的基本教学设计能力,为教师开展混合教学做好教学设计准备。
  3.技术应用
  本模块以技能实践操作为主,跟随主讲教师学习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的技术使用技能,掌握混合课程各模块的基本功能,根据自己的单元课程教学设计,在平台上建设完成一个单元的课程建设,为教师开展混合教学做技术能力准备。
  4.案例学习
  本模块以工作坊教学为主,主讲教师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向受训教师讲解平台合作院校不同类型的优秀混合教学案例,主讲教师引导受训教师进行讨论交流,促使受训教师反思提升对混合课程教学的理解,为教师开展混合教学做好实践应用的准备。
  5.模式创新
  本模块以专家引领和体验式学习为主,专家对混合教学背后的学习理论、认知科学等相关理论进行重点讲解,并对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总结的十大典型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详细讲授,并让受训教师真实体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师适应数字时代混合教学应用能力。
  混合课程线上培训重视绩效考核与学习成效,对参加培训的专职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考核评分,从“设计作业、建设作业、参加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自测、影响因素小调查、在线学习与平台系统使用效果调查”等维度进行考核。
  (五)出台混合教改奖励政策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工作,学院制订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和措施,包括:
  (1)经费资助:对试点改革的课程,学院按照先建设应用、后评审验收的原则,对一个建设周期(一学期)后通过验收的课程予以每门课程经费支持。
  (2)教学工作量计算:利用教学平台采用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按高档教学工作量核发工作量津贴。
  (3)激励机制: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的教师年末考核参照校内教学立项加分。对于参与混合教学改革的教师在教学成果奖申报、教改项目申报、教学能手和教学名师评选等方面优先支持。   (4)评优奖助:对合格课程、优秀课程以及信息化优秀教学工作者和教学单位予以经费奖励支持并颁发荣誉证书。
  (5)科研促改:围绕九大实验内容组织申报院级“数字校园建设”专项科研课题,鼓励全院教职工对信息化模式创新展开研究。
  (六)持续优化教改评价指标
  学院在混合教改三轮的实施中,不断探索优化,从课程建设效果、课堂教学应用、混合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制订了评价指标及混合课程试点项目评审办法。
  第一,对每位教师自建的所有网络课程进行合格评审,合格标准如下:
  (1)学生进入课程次数/学生人数>计划学时/2。
  (2)(讨论文章数量+批改作业数量+教学笔记)/学生人数>计划学时/2。
  (3)教师上传教学材料>计划学时/2。
  (4)教师发布作业>计划学时/8。
  第二,对合格网络课程进行评优,具体评价果将依照课程综合得分及专家对课程具体建设的评审情况而定。
  课程综合得分进行算法如下:
  课程综合得分=教学材料总数+常见问题总数+添加作业总数+添加课程问卷数+生均递交作业数+生均课程论坛发帖数
  第三,完善课程建设效果评价和教学应用评价。
  学院除了通过数据来反应教学效果,另安排了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学督导听课环节,且在教师课堂教学后,组织教学设计说课环节,更加全面的了解了混合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对文科类专业混合教学改革的几点反思
  (1)学院基于“文科类高职院校混合教学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如线上教学软件应用和虚拟仿真实训室等软硬件教學资源,以及大量的实时线上互动和教学游戏与测试,使得学生在规范化、统一化的教学场地也能加强实践技能操作训练,通过信息化技术仿真再现社会工作场景,将学生置于与各种实际社会活动和行业企业运作实境耦合的情境性实训教学中,使得课堂教学摆脱传统的枯燥理论讲授,讲授形式也丰富起来。同样的课程在不同专业中开设也有不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形式,课程之间的差异性和特色逐渐体现出来。
  目前学院在单个专业内开设的选修课程数量不多,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的范围较窄。依托THEOL线上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申请自愿选课的形式加入专业学分外的课程学习,共享大量教学资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专业因学生人数不多、师资不足、授课时间和场地冲突导致无法开课、使得学生无法对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的问题。若能结合学分制改革同步进行,则对文科类专业的许多制约因素会是一个很好的弥补。
  (2)混合教学改革的推动应坚持以学校、专业、课程为三大核心主体,学校从宏观层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规划和激励性的政策措施,专业从中观层面探索适合自身特色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各课程从微观层面把线上线下教与学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3)对混合教学改革的研究应尊重不同专业类型的实际情况,不宜一概而论,因此除了要区分文理工科专业之间的不同以外,在研究文科类专业混合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应探索出以具体专业群为基础的改革模式,从而使得该模式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更具操作性和可适性。
  (4)不同专业的混合教学改革核心应是一致的,即重视线上线下教与学的相结合,在课前线上学习环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突出考察知识点的习得情况;在线下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点能否转化为技能点。各专业各课程应在这一共识下探索各自的改革模式。
  五、结语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不断加大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混合教学改革力度。基于信息化手段的混合教学改革,结合了线上和线下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有效避免了文科类专业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已初显成效,是文科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为确保文科类高职院校能够广泛的运用混合教学模式,仍需不断分析混合教学模式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实践中根据发展情况及时新增或调整配套措施,从而确保充分地发挥混合教学模式的效果与作用,形成以专业群为基础的符合文科类专业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职文科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8).
  [2]韩锡斌,王玉萍,张铁道,程建钢.迎接数字大学:纵论远程、混合与在线学习——翻译、解读与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p356.
  [3]职业教育信息化课题组.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导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4]韩锡斌,王玉萍,张铁道,程建钢. 迎接数字大学:纵论远程、混合与在线学习——翻译、解读与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0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