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毕业生就业初期社会适应质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初期社会适应现状。方法:结合方便取样和滚雪球取样选取1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访谈。结果: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良好,包括住宿、交通和经济等的适应,心理适应良好,已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职业不适应表现在对工作压力、工作内容、工作角色、工作环境等不适应,人际不适应表现在人际关系不适应。结论:总体来看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良好,大学毕业的社会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职业适应和人际适应上。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访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8-0034-03
   doi:l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1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作为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水平不仅与本人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9%,就业满意度为67%,可以看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并不满意。大学毕业生就业初期的社会适应状况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大学毕业生如何尽快适应社会,是受到许多人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毕业生社会适应提供一定的策略,另一方面也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提供一定的依据。
   社会适应是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个体的成长需要不断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通过学习、交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等形式的活动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渐成为有独特个性的、成熟的社会成员。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是指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与社会互动中,为达到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各方面所具备的有序列、有层次的知识结构,对环境健康的心理反应和调整行为方式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特征。包括生活环境、工作、心理品质、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适应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等。大学毕业生就业初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社会角色转换,也影响大学生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访谈,了解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帮助大学毕业生更加顺利度过就业初期的适应期,更好地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一步的社会化。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和滚学球抽样选取访谈对象,抽取了10名访谈对象,其中男性5人,女性5人,平均年龄24+1.56岁。本研究将调查对象限定在工作5年之内的大专及大学学历的毕业生。
   (二)研究程序
   根据研究目的编写访谈提纲,具体包括:①人口学基本信息;②选择工作的原因及家里的态度;③毕业生的在生活、工作、人际,心理变化上及适应情况;④对现在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未来规划;⑤在校期间对工作有帮助的经历;⑥让大学毕业生更好适应社会的建议。
   在访谈对象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录音收集资料,主要采用电话访谈的形式。对每位访谈对象分别访谈一次,每位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均在20分钟左右。访谈结束后将访谈资料整理成文本稿,然后进行分析。分析方法是类属分析法,即在访谈资料中寻找多次出现的现象以及可以解释这些现象的重要概念,将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料归入同一类别。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现状
   总体来看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情况较好。部分大学毕业在现在工作的单位实习,然后转正,所以对现在的工作比较满意,适应得也比较好,也有大学毕业生表示对工作不太满意,正打算换工作或者已经换过工作。虽然大学毕业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太适应的状况,但能自己慢慢调整或者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调整过来,适应时间从一周到半年不等。
   (二)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具体特征
   1.生活适应良好
   80%大学毕业生表示生活适应良好,在生活方面,很多人都提到了住宿、经济以及交通三个方面。F1表示“家里环境要更好,因为学校在郊区,现在回重庆了在主城,在交通各方面都要更方便一些”;F4表示“现在经济自由了”、住宿不习惯,很糟糕”;M2表示“现在更加计划经济一点";M5表示“比较恋家,刚开始在外面待着很不习惯’“早上去上班,公交车基本挤不上去”。本研究中访谈对象基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工作,所以在生活上大都比较适应,而在异地工作的F4表示“对重庆这边的饮食非常习惯”。
   2.职业上存在不适应
   在受访的大学毕业生中,工作上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不适应,包括工作压力、工作内容、工作角色、工作环境等。F1表示“工作压力不适应,有任务,还有客户太刁钻了”;F2表示“对工作的内容认识还不够多,还需要多学习”:M1表示“我喜欢这个训练这个东西,虽然我有再大的困难或者怎样子的,我都会去慢慢克服他”;M3表示“以前的工作上有一个业绩上的要求”’“上下班的时候路上太堵了”;M5表示“一些比较好的朋友,他们都会安慰我”。相对于生活而言,由于刚开始工作,工作上的不適应会更多,更加明显一点。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慢慢地去适应工作,也有的打算换一份工作,并且有多位大学毕业生表示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份工作或者完全不能适应,已经换过工作了。
   3.人际交往上有一定的不适应
   部分受访者在一开始表示自己在人际交往上没有不适应,但多位访谈者在后来在访谈过程中,表示担心朋友疏远自己,认为职场上的关系太复杂。F3表示“不想和领导相处,同事间都很好”;F5表示“没有发生过矛盾,我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别人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和以前的朋友接触得比较少,尤其是在实习时,会有一种感觉他们要慢慢疏远我了的感觉”;M1表示“接触起来可能比较小心一点,不然的话可能哪天得罪了谁都不知道";M4表示“和同事接触不算多,也没啥利益冲突,所以关系都挺好的”    4.心理适应良好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心理上产生的变化较小,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已经做好了进入社会的准备。F5表示“总的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变化”;F2表示“只能说接触的面变广了,接触的人的层阶不一样了之后,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也会变得不一样";M1表示“很多东西你要去担一些责任”;M3表示“我觉得做好了准备,每天都给自己像打气一样”。也有大学毕业生表示自己在进入社会后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更多的是往好的方向变。M5表示“感觉自己性格变得比较急躁,比较暴躁,但后来就慢慢发现自己性格越来越变好了”。
   (三)关于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建议
   受访的大学毕业生根据自身的经历,提出了一些关于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建议。首先是努力学习,虽然多数受访者表示学校期间的经历没有什么用,但还是认为需要好好学习。除了在大学期间要努力学习,进公司后也要虚心學习,在工作之余更要抽时间多学习。大学的时间其实是非常少的,所以从大一开始好好学习,有一个好的规划,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在工作时也要虚心学习,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学习,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工作之余,也要给自己留时间去学习,让自己进步,而不是只停留在那一个地方。然后是多参加活动和实践,大学期间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去做一些社会实践,既能学到一些知识,也能增加一些对就业的认识,积累经验,同时也能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定位。大三的实习作为一个进入社会的缓冲期也很重要,可以发现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或者自己还缺乏哪些东西,然后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去补充。最后在找工作时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慎重选择,然后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好好努力,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慢慢来。
   四、讨论
   大学毕业生生活适应和心理适应较好。可能是由于大部分受访者都是在自己家乡工作,住在自己家里的也比较多,所以在生活上的不适应较少。而大学毕业生已经基本上达成自我同一性,所以在心理上的变化比较少,同时由于进入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很优秀的人,发生变化也更多的是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变化,达到自我的发展。
   大学毕业生在职业上存在一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工作压力、工作内容、工作角色等方面,有些是由于工作的客观原因造成的,有些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大学毕业生可能在工作之前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工作后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缺乏职业认同,导致在工作中不太适应。所以大学生可以多进行尝试,只要感兴趣的都可以试一试,既增加了阅历,也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同时在工作之余应该留给自己一定的时间来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自己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大学毕业生在人际上存在不适应可能是由于在学校接触的人群相对于社会而言较简单,而在进入社会之后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良莠不齐,所以一些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对这种变化还不太习惯。已有研究也发现,部分大学毕业生对工作中人际关系不太满意。对于这种不适应,可以多和朋友家人沟通交流,慢慢地去适应。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访者几乎都是在自己家乡工作,所以对于异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研究结论可能受限,需要进一步扩大被试群体的多样性。
   五、结论
   (1)总体来看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良好;(2)大学毕业的社会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职业适应和人际适应上。
   参考文献:
  [1]聂衍刚,林崇德,彭以松,丁莉,甘秀英.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特点[J].心理学报, 2008,40(9) :1013 - 1020.
  [2]赵发旗,李露,程俊俏.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9(2) :3-8.
   [3]王树青,武秀娟.大学毕业生就业初期社会适应的现状、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5(1):1-6.
  [4]石冬晓.谈如何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166-1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1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