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迈入校园,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是培养各项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当把握好这个重要的成长阶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目前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所以文章从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入手,针对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76-02
  一、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萌生出自我意识,其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也开始不断形成。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无论是从心理方面还是生理方面来看都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做出错误的判断,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重点关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分析遇到的问题,解决内心存在的困惑,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以及情感的发展方向。同时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让学生亲身参与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好保障。
  二、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概念阐述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础,也是强化小学生人文素质与道德品行的重要途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专业性,合理的教学部署与周密的教学计划能够促进学生在情景化的教学中获得新的启发,从而对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活动做到自觉的接受与执行。德育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主动遵循社会的基本要求与主观品质塑造的规律,进而促进德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协调好教学活动中预想教学效果与学生实际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真正确保德育教学实效性。
  三、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来看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以及教学手段单一等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为了教授更多的教学内容,过于追求教学速度与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学的重点。另外,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考虑自己向学生传输的知识,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对知识的吸收与内化,授课缺乏相应的针对性,未能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作用,因此导致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不愿意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德育教学的有序开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教学观念落后。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很少被当做主要教学任务去抓,因此学校也没有开展德育教学工作的先例。由于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大部分学校的将侧重点放在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提升学生分数方面,仅有的课堂时间都分配给了各个主要学科。此外,有些教师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缺乏了解,并没有将德育教育示范当成自己的职责,认为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是家长的责任,导致德育教学活动流于形式,限制了德育教育的良性发展。
  3.德育教育缺乏实践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学校都加大了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有些学校的将德育教育的目标的设置过高,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联系并不紧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实践,认识不到学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热情,表现的无精打采,影响了德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师应当针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特点与实际生活开展相应的德育教学活动,在了解学生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熟悉的领域来渗透德育教育,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德育教学的内容。
  四、新时期下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探讨
  1.明确德育教学目标。
  小学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能够引领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当前教学的现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计划的组织性与周密性,合理安排和布置教学任务,从而有效的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德育教师的培训与指导,要求德育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德育知识,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提升综合素质水平,有效的将德育知识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2.提升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做到因材施教。
  长期以来教师受过去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学校应当重视这种现象,积极鼓励教学对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提升教学的灵活性,通过实践探索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真正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教学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时可以融入到班级中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以及知识接受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多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尊重学生的意见与想法,借此机会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学习的进度、日常爱好等,帮助学生解决德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真诚与关爱与感染学生,借助侧面引导的方式来调动小学生学习德育的热情,通过有效的沟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从而提升德育教学质量。
  3.开展实践教学,拓宽教育途径。
  要想加强小学德育工作教师不能仅仅依靠一门学科来开展教学,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用途来强化德育教育。例如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针对其学科教学特点来开展德育教学,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学内容,將其改编成剧本,让小学生在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来感受其中课文的内涵与精神,接受文章中德育内容的熏陶。此外,教师要将德育教学融入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德育知识的内化与升华。例如,教师可以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积极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书香校园活动、小学知识竞赛、辩论赛等等,在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在陪伴老人的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司法部门以及社会治安部门合作,面向小学生开展法制讲座与爱国教育,实现校内外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全面塑造学生的优秀人格品质。   4.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也扮演着学生朋友的角色,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发挥好其引导作用,坚持以身作则,起到一个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德育教学不同与其他学科教学,它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品德为目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情感出发,让学生从情感与心理上接受这门课程,自觉而主动的接受德育教育。例如在面对经常犯错的学生时,教师可以组织这些学生对《小学生守则》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进行深入学习,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小案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温暖而又有秩序的班集体当中,从而自觉遵守学校与班级秩序,形成自身的责任感。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融入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朝着这个理想而努力,用信念激发小学生的奋斗精神,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5.重点关注小学教师的德育素养。
  小学教师自身的素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经常会模仿教师的一些行为,所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对于学生的素质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的提升小学教师的德育素质,学校应当定期的组织开展一些针对性的德育培训工作,让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用自己的影响力来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同时加大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力度,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当中去,并且有效的落实到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当中。此外,学校还可以针对德育工作制定一个相应的责任制度,明确每一个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职责,用真诚的情感与关爱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自身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尽可能的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作用,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多元化的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德育需求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规范教学行为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对德育教育的要求,真正提升小学德育教学的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立足于实际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拓宽德育途径,才能最大程度的推进德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作松.对小学教育中加强德育的思考[J].新课程·上旬,2016(2):30-31.
  [2]赵亮.对小学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A版,2015(9):110.
  [3]袁利平.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8):104.
  [4]賴远红.浅议小学德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及教学策略[J].考试与评价,2018(08):79.
  [5]王福英.论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104-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9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