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德育一体化与班级管理的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苏格拉 底曾经说过:“知识即美德”。但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家庭和学校注重的往往是才智而非是德智的培养。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人士已经意识到当代学生缺乏德育教育,所以目前正在大力地将德育一体化引入实际教学当中,充分地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极力推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在追求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基础上,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前的德育教育应该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并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围绕如何将德育一体化与班级管理相结合进行探讨,旨在与各位教育者分享经验。
  【关键词】  德育教育 班级管理 有效策略
  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都是班主任的首要职责,怎样将二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是每一位班主任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且更要注重他们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成为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班主任可以通过召开与德育相关的主题班会,使学生反思自我和对自我的行为进行反思,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品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利用主题班会进行德育教育
  举行与德育相关的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主题班会,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成为有才有德的合格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设计主题班会时要以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具体的案列,真实的情景等方式来进行,并且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有些学生平时不注重保护环境卫生,我设计了让班长在班会开始前收集同学写有自己在日常生活看到的不保护环境卫生的现象的卡片,在班会上將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讨论关于对此事的看法,每组派一个代表来总结本组成员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们在讨论中会反思自己之前不爱护环境卫生的行为,从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自己不良的习惯,也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身边的人。再如,当班上有同学之间发生口角时,我会组织学生在班会上表演生活中人们不文明的行为,在观看这样的表演中让学生认识到与人和睦相处的重要性,认识到班级应该是一个友爱的大家庭,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包容,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二、运用丰富的班级活动促进班级德育建设
  班级活动中的氛围是愉快的,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和教育。在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中促进德育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的美德必须要依靠一定的实践,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道德习惯,而班级活动能让学生很好地实践。
  例如,让学生邀请父母到学校和自己参加班级举办的感恩父母的活动,在活动中设置两个环节:亲子活动和读感恩信。在这样的活动中,加深亲子感情,让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电影,学生们在观看完此类爱国电影后,会对爱国的含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会在现实生活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道德教育班级活动是实行德育的有效手段,除了上述提及的两种活动,慰问孤寡老人,进行社会调查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的建设。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十分巨大,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班级的文化建设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及时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品德,假若德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他们很有可能成为有才无德之人,这将是教育的失败。
  为了有效地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后面的墙上划分一个“每日名言墙”,每天让一位学生摘抄一句名言警句在一张便利贴上,然后再粘在墙上,让同学观看和思考,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升华。可以让学生选择一句自己喜欢并励志的座右铭写在日记本上,还可以建立班级图书角,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也能丰富学生的课间生活,班级也会出现育人的乐章。
  四、结语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非只是注重才育。在德育一体化的理论下,班级管理结合新的教育方法,班主任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将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结合,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并非在短时间就能卓有成效,为了使他们成为有才有德之人,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运用有效的策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是迫切的现实任务,如何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是首要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义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其战略.中国教育学刊,2009.
  [2]吴慧.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北大学教育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2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