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古生物地层学”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认为“古生物地层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定位古生物地层学的服务方向为资源勘查,削减对资源勘查作用不大的内容;其次,紧密联系矿山生产实际,突出古生物地层学中的应用部分;再次,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最后,培养“双师型”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    键   词]  “古生物地层学”;应用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164-02
   “古生物地层学”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组成了地质学的三大基础课程,掌握古生物地层学相关知识是地学专业学生进行后期十分重要的“填图实习”“矿床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等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众多专家学者对古生物地层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田树刚,等,2005;张立军,2014,2016;胡明毅,等,2016;葛玉辉,等,2017),对专业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古生物地层学发展至今,发展出了多个研究方向,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下资源勘查的需要。因此,对“古生物地层学”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提高“古生物地层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使其能更好地为资源勘查工程服务,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广泛的调查研究与一线教学及生产实践经验,对“古生物地层学”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一些方法与建议,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一、“古生物地层学”的教学现状
   “古生物地层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地质学基础课程,早期教育中“古生物地层学”可分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两部分,各为72学时甚至更多,分别介绍古生物学与地層学相关知识。随着全国范围内地层系统的建立,国内高校多将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合为一门72学时的课程,有的高校改为3学分54学时,随着最新国家标准调整,对应为3学分48学时。
   传统“古生物地层学”的教学一般采用黑板加PPT的讲授模式,教师往往感觉内容较多而学时较少,偏重于快速讲解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所以学生觉得内容多且枯燥难理解,且许多学生认为“古生物地层学”没有用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古生物地层学”面临的社会形势
   “古生物地层学”应用较为广泛,生命演化研究、旅游地质、石油行业、温泉地热与固体矿产勘查等都需要“古生物地层学”。传统的“古生物地层学”针对面较广,培养的学生面向各个行业,甚至更强调对硕士、博士阶段所需知识的传授。多个方向虽然都需要“古生物地层学”,但因行业特点及时代发展,能大量接纳毕业生的方向仍然是资源勘查,因此对本科教学,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古生物地层学”不应该涉及面过广,课程传授的知识与培养的能力需围绕资源勘查方向的需求进行,其余方向简单介绍即可。
   “古生物地层学”不能脱离资源勘查工程独立存在,当前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面临的形势与传统有些差异,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课时压缩;(2)学生心态变化;(3)用人单位要求提高;(4)矿产勘查模式改变。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教学须突出应用重点,不可贪多求全。学生处于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敢于质疑,独立性强,故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都必须与时俱进,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知识面的宽度、深度、实际运用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地勘行业陷入低谷期,用人单位效益不如以往,但用人成本却在增加,以往接受毕业生的单位多为事业单位,但随着地质行业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将成为接受地质毕业生的主力军,以上两方面原因决定着未来用人单位倾向于使用具备实践技能的技术人员,相比以往缺乏耐心与资金投入去培养新手。资源勘查行业长期以来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多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出资,地勘单位承担勘查任务从中赚取技术费用,此模式导致地勘单位缺乏经营性投入,一旦国家或地方政府勘查经费投入减少便易陷入困境。地勘单位若想长远发展,未来的勘查模式应当是“风投”占股,开发矿山成功后进行经营性投资。经过近10年的巨额经费投入,地表的大型矿产已基本勘查完毕,下一步的找矿方向是深部矿产资源勘查,而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对地勘人员的技术要求大幅度提高。矿产勘查模式的改变对地质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全面提高,优秀的从业人员是具备宽思路、高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开拓者。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古生物地层学”改革策略
   (一)课程定位
   “古生物地层学”通常为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属性为专业必修课,基础应用性课程,突出古生物与地层学的应用部分。按最新国标要求,课程定位4学分,64学时较为合适。
   (二)课程内容
   精简课程内容,突出应用性,是“古生物地层学”改革的重点方向,总体上,教学内容削弱了系统古生物学、生命进化部分、门类化石部分,突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标准化石,突出恢复成矿古环境较为重要的化石类型,削弱地史演化部分,突出应用地层学及矿产与地层的关系。
   1.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地层学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层学经典定律,地层单位与地层系统、地层划分与对比,此部分为地层学的基本知识点。学生通过对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地层的形成过程,为后续的资源勘查打下基础。
   2.应用古生物学。对资源勘查,古生物学的应用主要分为两部分:(1)划分与对比地层的标准化石;(2)成矿环境恢复的化石组合。传统教学中,未对划分与对比地层的化石作详细介绍,导致学生往往不清楚划分不同时代的标准化石是何种化石,未建立完善的地层构架,教学改革可突出此部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地层格架。化石组合对分析多种类型矿产资源的成矿古环境是十分有效的,古生物学应用部分应突出运用化石组合对磷、铁、铝土矿等典型矿床的成矿古环境分析。    3.应用地层学。地层学随着现代手段的进入出现多个与实际应用较为密切的分支方向,例如地震地层学与测井地层学、事件地层学,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工作,以往的“古生物地层学”课程较少涉及相关知识,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可将此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增加。
   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有不同的时空分布,这属于“古生物地层学”地史学部分的范畴,在地史学部分中应突出优势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关系,例如中国磷矿、铝土矿的分布时间与范围,主要成矿带的时空分布,将与矿产资源相关的零散知识点集中罗列,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以后的资源勘查工作服务。
   固体矿产、油气资源、温泉地热等资源均存于地层中,了解地层的结构与分布,重建地层格架,是进行储存空间精确定位的必要条件。要精确了解地层的结构与分布,必须综合地层学与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分析矿体的形成、赋存与地层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相对复杂,可采用典型案例的模式进行讲解,例如选取某类型矿床或某个沉积盆地,对其矿产资源赋存与地层格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重建地层格架的能力。
   4.实验环节。实验部分内容可作大幅度调整,减少古生物素描部分,用2個学时将代表性门类化石描绘即可。实验重点应放在地层划分与对比、成矿环境恢复、地史特征分析、地层格架建立方面。
   (三)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黑板讲授与PPT讲授为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此两种模式难免使学生感到单调,可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高清视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主要针对古环境恢复、地层的形成过程及与矿产的关系部分。手机APP已经广泛使用,教学中亦可采用手机APP,完成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复习三个环节的工作,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线,让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竞赛,选出代表进行比赛,例如重建成矿环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用三维地图软件,使地表情况形象化;使用建模软件,模拟地层的形成过程,建立地层格架,加强学生对综合知识的理解。
   (四)“双师型”教师培养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古生物地层学”中成矿环境恢复、地层格架恢复、储层精确定位都需要有较强的实践工作经验,因此应创造条件,让教师与一线生产工作充分结合,最好能主持矿产勘查或矿山开发工作。
   经过综合分析认为,“古生物地层学”教学改革主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1)调整课程内容,削减系统古生物学部分;(2)加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应用部分,突出具体应用实例的讲解;(3)调整实验内容,加强对实验部分的教学与考核;(4)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田树刚,王乃文.“古生物地层学”数据库建设及其意义[J].中国地质,2005,32(4):706-712.
   [2]张立军.“因校制宜、与时俱进”推进《“古生物地层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7-28.
   [3]张立军,王敏.用地质时间概念贯穿““古生物地层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J].中国地质教育,2016(2):32-35.
   [4]胡明毅,龚文平,胡忠贵,等.层序地层学课程“一建三改”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3(23):68-71.
   [5]葛玉辉,王占磊.石油院校《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38):118-1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