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女生心理问题与干预策略的分析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女生处在人格叛逆期向成熟期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从青少年向成年人逐步转化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诸如情绪消沉、心理压抑、性格焦虑、恐惧、孤独、人格障碍、心理变态等,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教育专家和专业学者的高度关注。从当前高职院校护理女生的心理问题的现状出发,分析探究高职院校女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进而为高职院校护理女生的规范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护理女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014-02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女生处在人格叛逆期向成熟期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断乳期”,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诸如情绪消沉、心理压抑、性格焦虑、恐惧、孤独、人格障碍、心理变态等,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教育专家和专业学者的高度关注,也成为当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女生教育的重要课题,这对促进护理女生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护理女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心理自卑,挫败感严重
   心理自卑缺乏自信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具体表现为自主意识不强,心理承受力弱化,对自己评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过低评价自己的性格品质。而高职护理专业的女生往往有卑贱心理的暗示,对自己的很多方面都予以差评,人生价值观弱化,挫败感严重。她们常常用别人的长处来衡量自己,认为“别人什么都比自己的好”,一味地强化自己的弱势心理,没有很好地善待自己和挖掘自己的优势,遇事战战兢兢,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的强项。这类女生存在自卑心理,也特别敏感,自己不能强势表达自我,而又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希望别人认可自己的心理欲望特别强烈。受招生政策的影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本科院校,心理上有一种压抑感和自卑感,自认为低人一等,没有出路,没有地位,部分学生因自己的经济和衣着与同学存在差距而自惭形秽,总是把自己放在弱势位置上,对自己的能力和前途悲观失望心灰意冷,甚至会自我作践和妄自菲薄。据研究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女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自我封闭,拒人千里;二是敏感多疑,挫败严重;三是脱离现实,孤独冷僻;四是缺乏竞争,得过且过。
   (二)学习困惑,争优意识淡薄
   高职护理女生在智力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有破罐破摔现象,分析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目标不明,动机缺乏。受知识基础的影响,不少女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松散拖拉,专业体验不深刻,对专业的感情和认知缺乏高度、深度。二是策略不对,效率低下。正是由于部分护理女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她们在学习时没有全身心投入,出现忽视预习匆忙上阵、轻视复习掌握不牢、敷衍实践淡忘运用、漠视重点胡乱猜想、重视兴趣忽视体系、一知半解肢解知识、计划不全学习不力等现象,同时护理女生的知识建构不合理,学习功利性极为严重。高职护理女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学习导向性和实用性特别强,学习中片面重视实践操作,轻视理论学习,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三是学习倦怠。具体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意志薄弱,情绪烦躁;四是快乐体验不足。她们往往表现为不安、忧郁、恐惧、狂暴,也可能表现为表面冷淡和无动于衷,而自己暗地里却伤心欲绝,也可能是斤斤计较耿耿于怀,长期压抑无法排解,形成心理抑郁。
   (三)恋爱观迷茫,情感陷入困境
   高职护理女生已经成年,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对性生理充满懵懂和渴望,希望有异性朋友关注和喜爱,迫切希望得到友情甚至是爱情。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由于护理女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她们的这些情感需求也是不成熟的表現,正是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和生活经验的欠缺,他们对如何进行异性的交往、如何恋爱都是一种模糊的认识,这就必然导致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和认知困惑。具体表现为:一是感觉自卑,缺少对异性的吸引力。这种人重视自我,感觉全世界都瞧不上自己,缺少和异性交往的勇气和底气,采取回避方式维护自己的小自尊,痛苦自己扛。二是缺乏对友情和恋情的正确认知,知音难觅心态严重。这类人不善于稳控情感,不善拒绝,自作多情容易走极端。三是对私生活好奇心大,敢于尝试婚前性行为。这方面在近几年发展的较为迅速,应该引起重视。
   (四)人际交往迷失方向,另类心理严重
   据权威机构调查分析,近四成的高职女生人际关系交往不良,大致有缺少理解、亲情背板、朋友陷害、孤单冷落、相互攻击等情况。而护理女生的人际冲突主要表现为适应不足、吸引力缺失、沟通不畅、冲突多发、社交恐惧等情况。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女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一)把好家庭教育第一关口,肥沃教育土壤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家长要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学会宽容鼓励,要善于发现优点,正确指导和引领子女健康成长。要重视自身的言传身教,强化个人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注意纠正自己的心理缺陷和障碍。家庭是情感的港湾,要充分发挥家庭民主管理作用,努力建构和谐稳定、民主尊重的家庭人际氛围,让子女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倡和子女平等交流方式,以鼓励说服为重要教育方式,力避简单粗暴和听之任之甚至是滋长纵容的教育形式,帮助子女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立足学校教育主阵地,夯实教育基础
   学校教育是心理问题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极其重要的规范渠道。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工作:首先科学建构教育工作机制。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育部门要围绕女生健康发展这个中心任务,注重课堂教育与校外教育、管理监督与自主完善相结合,充分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機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等部门,大力挖掘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党团队伍和民间辅导队伍的教育潜能,形成上下领导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有效推动高职院校护理女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其次,坚持文化引领、活动推进的教育策略。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心理教育文化引导的巨大作用,借助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强势推进教育工作。要始终秉持“三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位育人)教育理念,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确保教育工作全方位实施,形成“进规划、进教学、进活动、进学生公寓、进社区、进社团、进组织、进就业”等“八进”心理教育工作氛围,确保心理教育工作首席地位和务实高效,彻底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落后态势。同时需要贴近女生身心特点设计各种活动,让教育活动充满亲和力和感染力,帮助女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通过理论学习、问题疏导、案例指路、个性辅导、专题报告、线上交流、线下私聊等多种形式,确保活动多元效果明显,进而帮助护理女生形成独立处事的个性、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竞争意识,并最终战胜心理问题。
   (三)净化社会教育环境,健康引领心理发展
   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教育综合体,它对护理女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非常巨大,这一点不容小觑。首先,需要净化社会环境,培植崇尚理性的价值取向。近年来,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当前社会的确存在着“价值观迷失、信仰缺失、情感错乱、人性扭曲”等现象,我们需要坚决予以抵制,要不断剔除封建意识形态的糟粕,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和毒害。高职院校需要努力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工作,抢占媒体宣传阵地,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和树立各条战线的道德模范,用经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念,强化护理女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植学生“劳动最光荣”的职业理念,形成“信仰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大好教育局面。其次,我们需要培植正确的性别文化。护理女生大多是充实临床护理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受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不少护理女生对自己的岗位缺乏理性的认识,总认为干的脏活累活、任人唆使,缺乏职业的成就感、幸福感和认同感。因此,高职护理专业教育部门需要大力倡导“男女平等”教育,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强化性别认识,扭转人们的性别歧视和错误观念,同时需要强化法制教育,利用法律手段有效维护妇女的权益和地位。各单位和医疗卫生部门需要真正落实女护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不断改善就业环境和条件,保障女护生的优先就业,化解她们的就业压力和心理负担。
   (四)注重自我完善,注入内心强大的心理自信
   教育工作的外因作用必须通过女护生自己的内心强大才能收到效果。因此,我们需要针对女生心理问题的四种现状精准施策,确保教育高效到位。一是强化自我强大意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各自的优缺点,指导女护生的职业规划、专业学习、情感需要和价值提炼,要不断树立学生的心理自信,培植学生“励志多情、活泼坚定、勇敢稳重、干练自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坚持在全面发展中塑造高职院校女护生健全的人格。二是利用评价激励手段促进内心强大。高职院校护理专业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注重主体地位和个性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个性化的评价手段,让每一个女护生都能感受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完美的幸福快乐,逐步从评价中得到心理满足和发展需要,继而通过不断的肯定和心理暗示促进学生心理自信力的形成。
   总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育者需要高度重视当下女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时俱新地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科学分析护理女生中的四种心理问题,并针对性地问诊施策,通过四个方面的教育措施,强势开展有效的干预策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以期为培养全面发展、身心两键的优秀护理技术人才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文瑞.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付策略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05(1).
   [2]豆宏健.环境应激及其应对[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陈健芷,张守臣.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训练设计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4]赵金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省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5]师晓宁,刘晓红,李川云,等.大学生应激源评定现状及思考[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6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