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入植物保护新技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绿色生态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多。所以传统的农业发展需要改善和创新,逐渐向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前进。植物保护技术属于生态农业中重要的内容,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本文将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引入植物保护新技术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植物保护新技术;生态农业;重要作用
  Discussion 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troducing New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Ge  Yinglan
  (Nany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473003)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demand for green ecological food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innovated, and gradually move forward to the road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belongs t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troducing new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Keywords] new technology of plant protect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mportant function
  農业就是将知识与技术结合的产业,人类发展离不开农业,但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凸显了许多问题,比如自然资源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等,给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阻碍。针对此类情况,我国对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加大投入,在保证农业产量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1]。在生态农业发展领域运用植物保护新技术,能有效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将对在生态农业发展领域引入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和重要作用展开讨论。
  1  简介生态农业和植物保护技术
  在农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未来的主要趋势,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实质就是在保证正常农业生产的同时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发展造成阻碍。如今对于生态农业的要求更加严格,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所以新型植物保护技术广泛应用,在实现杀害消灭害虫的同时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保护,不仅提升了农作物的质量也相应的降低了劳动成本。
  传统的植物保护方法逐渐被新技术取代,传统方式对于环境的破坏污染极其严重,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了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通常以喷洒农药为主要手段,但是农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对土壤的污染程度较深,通过将植物保护新技术融入到农作物病虫害治理中,可有效避免传统手段的不足之处,其本身具备的优势也会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  植物保护新技术的重要作用
  2.1  我国目前正在由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转变
  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内容就是将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中[3]。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生长速度快长势好的用材类林木, 同时不要忽略兼有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林木[4]。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而植物保护技术刚好符合这一规律,详细了解不同类型植物的发育特点和生长规律,分析其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使其各个环节有针对性措施开展工作,从而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2.2  农产品在发育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土壤内部的害虫侵入,二是地面上的害虫侵入。农作物周围的生态环境对其生长发育极其重要,如果频繁遭受害虫的侵入,导致死亡最终造成产量的大幅度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手段都是利用农药或者杀虫剂达到目的,虽然对于害虫的治理有显著效果,但是久而久之,药物无法分解进入土壤后形成农药残留,人类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食物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此类方式对于生态的破坏较为严重,形成食品安全问题,也不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新型植物保护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能够解决传统手段的不足之处。
  2.3  采用新型植物保护技术能够有效保障农产品无污染
  在农业保护发展模式中的植物保护技术是较为新型的技术,具备了很多先进的理论和专业技术。在与国外科学家合作下,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渐在农业生产领域融入了植物保护技术,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运用植物保护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害虫的侵入,也就避免了农药的使用,保障了农产品不受到污染,同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2.4  生态农业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开始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各地政府部门需要大力支持生态农业建设,将最先进的植物保护技术运用其中,减少病虫的侵入,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显著减少农产品因害虫导致减产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减少使用农药的费用。
  3  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3.1  防虫网隔断
  防虫网隔断技术就是通过物理的方式将害虫的危害和繁殖进行有效隔断。通过不断的实际应用,此类技术可以有效的隔断害虫的繁殖,同时适当调节农作物周围的湿度,避免出现软腐病等情况。经过实际应用发现,30目防虫网的防治效果较好,可有效抵御害虫的繁殖,给予植物正常生长的环境,同时对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避免植物发生病害,预防效果显著。
  3.2  三诱技术
  3.2.1杀虫灯技术  就是通过光学原理将频率的振动和气味相结合,吸引害虫大规模聚集后再进行集中消灭。此类方法对于害虫的消灭效果显著,特别是在害虫较多的季节,可以吸引数量庞大的害虫将其消灭。杀虫灯能够减少使用农药杀虫剂的使用频率,直接避免了农药对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还可以对杀虫灯的结果进行分析,为后期害虫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科学合理的防治害虫。杀虫灯对于蔬菜农产品的害虫防治效果最为显著,具有见效迅速、没有污染等优点。如果采用传统的农药喷洒方式,间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农药的更换,害虫对于农药产生一定的抗药性,所使用的剂量就会越来越多。采用杀虫灯进行防治后,害虫不会对此产生任何抵抗力,也不需要频繁的对农药产品进行更新,还可以大规模的集中消灭害虫,避免了广泛喷洒农药对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等问题。
  3.2.2性诱技术  实质就是通过不同害虫之间的性信息为基础,吸引害虫前来,从性别上消灭害虫,减少害虫之间交配繁殖,逐渐对害虫的发展数量形成控制。此類方式是目前较为新型的技术,具备无公害和无污染等优点,在应用过程中选择害虫交配的时机,然后放置性诱剂就会起到消灭害虫的目的,能够显著减少财力、物力、人力的使用成本,并且对于家禽和人体没有健康的威胁。性诱剂在果园内的实际效果较好,利用性诱剂对害虫之间的交配进行控制,减少害虫繁殖的机会,对害虫的整体数量产生影响,间接的提升了果树的产品质量。
  3.2.3黄板技术  趋黄性是害虫普遍具有的特点,而黄板技术正是利用此特点对害虫进行防治。本身具有控制性强、成本低等优点,在实际防治中是使用较为广泛的物理技术,此技术在茶园、果园、蔬菜区域效果显著,对于粉虱、蚜虫等害虫的治理效果明显。实际应用方法为将黄板放置在害虫集中的区域,使用棍棒或树枝将黄板支撑起来。要把握好黄板的方向,最佳的角度是呈棋盘的形状,才能最大程度达到诱捕的目的[3]。
  3.3  多种方式运用
  物理技术对于病虫的防治具有显著效果,避免对农产品的危害,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单独使用物理技术的话,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害虫治理,还可以和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相结合。比如可以在害虫集中的区域投放害虫的天敌,通过生物链控制害虫的数量,化学防治要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剂量。在农产品种植区域应设立专业的监测站,技术人员针对害虫的发展趋势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开展防治工作。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对于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发展领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发多样性。植物保护新技术能对害虫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传国. 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J]. 农业与技术, 2016, 36(6):52-52.
  [2] 喻泽燕. 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探究[J]. 现代园艺, 2018, No.358(10):66.
  [3] 李 亚. 试析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J]. 新农村:黑龙江, 2017(9):37-37.
  [4] 红 梅,马 焱. 生物防治土地荒漠化与沙产业发展相结合——以乌海市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8,34(02),58-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8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