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就业形势倒逼下的生物学科师范生专业素养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彭心桐

  [摘           要]  生物学科师范类本科生就业形势呈现高站位、高起点、低需求的“两高一低”特点,这就为生物师范生的就业增添了压力。而突破这种压力的根本办法在于融道德修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身心素养于一体的专业素养的提升,这是生物学科师范类本科生化解就业压力脱颖而出的根本保障。
  [关    键   词]  就业形势;生物学科;师范生;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150-02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专业活动必须具备的专业品质,亦是当代师范生必需具备的基本素养。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生专业素养是学科培养的核心和落脚点所在,是指融思想素质、专业基础、身心状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综合素养、气质和能力。生物学科师范类本科生专业素养培育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乐教、懂教、会教、善教”新型师资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本科毕业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对就业形势的理性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生物学科师范类本科生必须树立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的意识,在道德修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身心素养方面全面提升。
   生物学科师范类本科生就业形势呈现高站位、高起点、低需求的“两高一低”特点。目前,全球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迅速,生物科学成为最热门的学科之一。30多年以来,我国站位高远:立足中华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大力推进生物技术和产业研究与发展,促进生物科技的“弯道超车”。国家规划先后批准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等重要文件。近年来,我国在生物技术和产业上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做到高起点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部分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距。但是,目前的生物企业有一种“岗位比率增长明显低于规模发展比率和市场需求”的局限性,国内生物产业发展缓慢,人才需求量较少。
   同时,师范毕业生逐年增加,各地方学校提供给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明显不足,聘用率低,呈现就业难的形势。而地域性差异造成中小城市就业率低,经济发展迅速的大城市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可能性,中小型城市则发展相对较慢。生物学科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在求职中存在比较明显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没有研究生强,各方面能力均有待提高;基层单位就业相对容易,但条件较差,发展空间有限,部分学生考虑较少。
   但是,我们从各单位的招聘条件来看,集中于一点:生物学科师范类本科生的专业综合素养。比如,北京中杉中学对生物老师的招聘要求: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基本技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生物科学教学及教学研究,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素质较高、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命科学研究专业人才。再比如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教师招聘中明确生物教师的素养要求是:(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自由和宽容的态度、团结与协作精神及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和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认同。(2)系统地掌握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科学以及生物科学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进展,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3)熟悉教育规律,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与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能力。(4)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基本的能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求实与探索精神。(5)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6)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7)有开阔的视野与深厚的文化素养。
   可以看出,培养生物科学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是提高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增加本科生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二、把握专业素养培养的瓶颈
   目前,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生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一代人从小接受了较好的教育,但是在道德修养、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和身心健康方面还有待全面提升。
   三、提升专业素养的路径
   (一)完善道德修养的主体悟修机制
   首先,在原有思想政治课理论灌输的基础上,采用创新型的教学途径、方法和教学形式,结合使用多种新媒体推动教学改革,有效增强思想品德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课内与课外互通。其次,可以开设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供学生参加,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给予一定奖励,社会各界也应鼓励和提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学生自身也应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同时,鼓励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学习党的思想,了解时事政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对党的宣传,从而加深大学生对党的理解与信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将来才能将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二)完善知识素养的全员学习机制
   对学生来说,大學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明确目标,克勤克己,脚踏实地,避免沉迷游戏和娱乐,因兼职而耽误学习;随时了解新课程改革方向以及新时代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关注高考的最新动向,并以此来勉励自己。身为一名“准教师”,不仅要学好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和教育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文理科学科知识以及心理、美术、政治等人文知识。    对高校,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固然重要,还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建立人文学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过必修或选修的方式开设人文学科知识课程。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只是中小学校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各大高校需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师范生的方案,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提高师资力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给学生充足和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
   对社会,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尽力配合教师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家风和学习氛围;教育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公民“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设立有利于助长学习风气的措施。
   (三)完善能力素养的实践交流机制
   教育专业能力具有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三个方面。(1)具有较好的教育能力,师范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教育观念,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知识,以确保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得教育。(2)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应多途径化,如紧抓说课和上课等实践性教学训练、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师范生切实感受中小学的真实环境、借助各种讲课比赛和生物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和实施第二课堂,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师范生不要只注重教学效果,还要善于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或教师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学校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市场需求多样化、师范教育转型、基础教育全方位改革等时代背景,制定适合“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四)完善身心素养的集体联动机制
   在身体健康方面,学生要有自主锻炼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辅以学校的鼓励支持和制定新的体育测试方案和评价手段,完善教学区和生活区的体育设施,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的监督,增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在心理素养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因各种因素发展参差不齐,且心理素质是一个多维度的复合体,所以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建立“家长—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构建校园心理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心理文化氛围,有针对性地普及心理知识宣传和组织心理活动,抓好校园网络建设,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文化价值观和规范学生纪律和行为习惯,学生与学生之间坚持团结友爱、竞争合作、探究學习,适当举办各种集体活动增加集体主义意识,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会和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2020年左右,各省份新高考将改为“3+3”等诸多模式,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为必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为选考科目,意味着不再文理分科,学生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中小学的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势必将发生大的变革,各所高校的招生方案也会顺势而变,未来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中学生物教师而言,发展前景较好,中小学对生物教师的需求量随着高考改革会有所增加。因此,作为生物科学类师范生我们更应把握时机培养和提升专业素养,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将教材内容化繁为简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周万斌,潘宏伟,高俊兰.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1):31-34.
   [2]张献.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J].河南农业,2018(18):38-42.
   [3]徐凤兰.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7(9):100-101.
   [4]王胜男.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6,29(5):87-92.
   [5]杨晓.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4.
   [6]时丽冉,刘国荣,周莉,等.新形势下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20):37.
   [7]高琼,赵海燕.生物科学类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就业指导[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33-36.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2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