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孔广森训诂著作音注商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妍

  摘  要:孔广森是清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在音韵和训诂方面都卓有成就。其训诂著作有《大戴礼记补注》和《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其中音注材料共331条。今选取其中音注存疑的10条进行辨析,其中对释义标音对应存疑的有4条,“支”“脂”“之”三韵混用、“祭”韵与“志”“至”混用的有3条,标注古今字问题的有2条,组合成词存疑的有1条。
  关键词:孔广森;训诂著作;音注;商兑
  孔广森,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堂名仪郑,山东曲阜人。他推崇郑玄之学,师承戴震,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为十八类,其中阳声韵九部:原类(即元部)、丁类(耕部)、辰类(真、文)、阳类、东类、冬类、侵类、蒸类、谈类;阴声韵九部:歌类、支类、脂类、鱼类、侯类、幽类、宵类、之类、合类。孔广森精通《公羊》学、《大戴礼》学,著有《大戴礼记补注》(以下简称《补注》)和《春秋公羊经传通义》(以下简称《通义》),其中音注材料共331条。学界对孔广森各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从孔广森的思想价值和学术地位来评价孔氏的生平、古音学等,只有牛兴芬的《〈大戴礼记补注〉训诂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和孙敬友的《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简论》(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中涉及到孔广森训诂著作的音注材料分析,但牛兴芬只解释了“服与僰”“射、举与誉”“内与纳”等十几条音注材料,孙敬友只解释了“昩”“登来之、得之”“邓扈乐、圉荦”三条,没有涉及到孔氏的误注材料,因此,本文將对孔广森训诂著作的音注进行专门的分析探讨。
  一、释义标音对应存疑的辨析
  (1)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补注》第25页)
  孔广森注:职,主也。职音志。
  按:孔广森解释“职”为“主也”。“职”上古音“章母职韵入声”,“志”是“章母之韵去声”,根据王力先生所划分的三十韵部可知,“职”“志”韵部职韵、之韵可对转。但根据孔广森所划分的韵部,“职”“志”两字都在之部,上古声韵地位相同。
  “职”《广韵》读“之翼切”,为章母曾摄三等开职韵入声,解释作“《尔雅》云:职,主也,常也”。而“志”读“职吏切”,为章母止摄三等开志韵去声,即孔氏将入声字“职”注为了去声。事实上,“职”在中古时期有去声读音,《集韵》:“职,逸织切,《说文》刘杙。”此为以母止摄三等开志韵去声,但所训释义并不符合文中的解释。
  综上,孔广森用直音法将“职”注为“志”,或体现他“古无入声”的古音观。根据传统训诂中对“职”的注音,“职”当依《广韵》注为“之翼切”,章母曾摄三等开职韵入声,表示“主也”。
  (2)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补注》第86页)
  孔广森注:勿音没。
  按:“勿”“没”上古音都为“明母物韵入声”,声韵地位相同。“勿”《广韵》读“文弗切”,微母臻摄三等合物韵入声,表示“无也,莫也。《说文》曰:‘州里所建旗也,象其柄,有三斿。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称勿勿。’”。而在《集韵》中,“勿”有两种读音,“文拂切”与《广韵》中“文弗切”是同一读音的不同切语,音义相同,今读“wù”;“莫勃切”与“没”同小韵,明母臻摄一等合没韵入声,今读“mò”,表示“卹勿,搔摩也”。
  孔广森在此用直音法将“勿”注为“没”,“勿勿”应表示“勉勉”之义。陆德明《经典释文》中有音注“勿音没”,但其下解释为“注同卹勿,搔摩也”,而“勿勿”下注音“如字”,即应读为当时广泛使用的读音“文弗切”。
  综上,孔广森将“勿”注为“没”,或依据古音注音,但根据《广韵》《集韵》《经典释文》中的材料分析,“勿勿”应读“文弗切”,表示“勉勉”之义。
  (3)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眜。(《通义》第246页)
  孔广森注:《释文》云:“娄,力俱反。邾人语声后曰娄。”
  按:“邾娄”即邾国,春秋时诸侯国名。“娄”《广韵》有两种读音,“力朱切”表示“《诗》曰:‘弗曳弗娄。’《传》曰:‘娄亦曳也。’”来母遇摄三等合虞韵平声,今读“lǘ”;“落侯切”表示“空也,又星名,亦姓,邾娄国之后”,来母流摄一等开侯韵平声,今读“lóu”。
  孔广森在此标明对“娄”注音的出自《经典释文》,“力俱反”为来母遇摄三等合虞韵平声,此与《广韵》中的“力朱切”为同一读音的不同切语。此外《经典释文》中,“娄”还有读音“力往切”,表示“数也”,《广韵》中“娄”无此音。孔广森引用《释文》:“娄,力俱反。邾人语声后曰娄,故曰邾娄。《礼记》同《左氏》《谷梁》,无‘娄’字。”即“邾”“娄”古音应相近,“邾”古音“端母侯韵”,“娄”古音“来母侯韵”,声母为舌音,韵部相同。孔氏此处更加认可《释文》中的注音,认为“娄”的注音应读为“力朱切”,而根据《广韵》来说,此处“娄”应注音为“落侯切”。
  (4)大灾者何?大瘠也。(《通义》第368页)
  孔广森注:瘠,读若苏林音“国无捐瘠”之“瘠”。《曲礼》注引此传,字直为“渍”。《吕氏春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
  按:“瘠”《广韵》读“秦昔切”,为从母梗摄三等开昔韵入声,表示“病也,瘦也”。根据文中含义,“瘠”在此应表示“疾病”之义。而“国无捐瘠”出自《汉书·食货志》:“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蓄积多而备先具也”,此处“瘠”表示“瘦弱”之义。
  孔广森在此用“读若”标注读音的同时,也解释“瘠”的含义,认为文中“大瘠也”之“瘠”与“国无捐瘠”之“瘠”表示同一种含义,这一解释有误。“国无捐瘠”之“瘠”应表示“瘦弱”,“大瘠也”之“瘠”在此表示“疾病”之义;同时,根据后文解释可知,其他版本在音注时都作“大渍也”,均表示“疾病”之义。
  二、支、脂、之三韵混用,
  祭韵与志、至混用   (5)孔广森对“亟”的注音有3条,分别是:
  ①天子自为开门户,取玩好,自执器皿,亟顾环面,御器之不举不藏,凡此其属少保之任也。(《补注》第72页)
  孔广森注:亟,屡也。亟,去例反。
  ②言行亟变,从容谬易,好恶无常,行身不类,曰无诚志者也。(《补注》第196页)
  孔广森注:亟,去例反,下同。
  ③何以书?讥亟也。(《通义》第311页)
  孔广森注:已上诸“亟”字,并音去冀反。
  按:“亟”《广韵》中有两个读音,本义表示“急也,疾也,趣也”,《说文》:“亟,敏疾也”,读为“纪力切”,见母曾摄三等开职韵入声;后引申表示“数也,遽也”,读“去吏切”,此为溪母止摄三等开志韵去声。孔广森在给“亟”作注音时,文中都表示“屡也”,即在《广韵》中应为“去吏切”。而孔氏音注中,“去例反”为溪母蟹摄三等开祭韵去声。“去冀反”或引自《经典释文》,为溪母止摄三等开至韵去声。
  孔广森在为训诂著作作音注时多引用《经典释文》中的音切,万献初(2004)在《〈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中指出,《经典释文》中有“祭韵有与志、至混用的情况”。孔广森在引用《经典释文》时,也没有对这些读音加以区分;同时,古音韵发展到清代,之部与祭部、脂部已经合并为一部。根据《词林正韵》,《广韵》中的支部、脂部、之部、微部、齐部、祭部、泰部、灰部、废部都合为一部。也就是说,到了清代,之部的“去吏切”和祭部的“去例切”、脂部的“去冀反”发音是一样的。
  综上,孔广森在此作注“亟,去例反”“亟,去冀反”,可能是引自《经典释文》,也可能是因为清代之部、祭部、脂部合流,所以孔氏作此音注。
  (6)请于宾曰:“奏投壶之令曰:顺投为入,比投不释算,胜饮不胜。正爵既行,请为胜者立马,三马既立,庆多马。”请主人亦如之。(《补注》第232页)
  孔广森注:比,毗志反。
  按:“比”孔广森所作注的反切为“毗志反”,此反切出自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並母止摄三等开志韵去声。在《广韵》时期,“比”有多种读音,“房脂切”为並母止摄三等开脂韵平声,表示“和也,并也”;“卑履切”为帮母止摄三等开旨韵上声,表示“校也,并也”;“毗至切”为並母止摄三等开至韵去声,表示“近也,又阿党也”;“必至切”为帮母止摄三等开至韵去声,表示“近也,并也 ”;“毗必切”为並母臻摄三等开质韵入声,表示“比次”。根据对读音的分析,“比”在《广韵》时期为多音字,声母为唇音帮母或並母,韻部在脂部和臻部,在脂部的多声调不同。
  “比”在《广韵》时期韵部多在脂部,而孔广森所引用的“毗志反”,却在志韵。万献初(2004)在《〈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中指出,陆德明的韵母注音有“支、脂、之”三韵不分的情况,如《经典释文》中“‘鸱’注‘尺尸反’1次、‘尺夷反’4次、‘尺之反’5次,《广韵》‘夷’读支韵、‘尸’读脂韵、‘之’读之韵,确属陆德明三韵不分”。
  综上,孔广森在作音注引用《经典释文》的读音时,没有对“支、脂、之”三韵加以辨别;同时,至清代“支、脂、之”三韵已合流,《词林正韵》中,《广韵》的支部、脂部、之部、微部、齐部、祭部、泰部、灰部、废部都合为一部。根据文中含义,此处“比”应读“毗必切”,表示“比次”,即“并列、排列”之义,故孔氏注音有误。
  (7)众莫可使往者,于是伏甲于宫中,召赵盾而食之。赵盾之车右祁弥明者,国之力士也。(《通义》第526页)
  孔广森注:祁,上支反。
  按:“祁”,此处表示人名,为区分多音字,孔广森在此用反切注音。“祁”《广韵》有两个读音,读“渠脂切”,为群母止摄三等开脂韵平声,表示“盛也”;读“职雉切”,为章母止摄三等开旨韵上声,表示“地名”。
  孔广森用“上支反”为“祁”注音,此为禅母止摄三等开支韵平声,与《广韵》所分韵部不同。《经典释文》中有“祁,上支反”的注音,这是由于陆德明在作音切时,对“支、脂、之”三韵不加辨别而造成的。孔广森在此引用《经典释文》中的反切,也没有加以区分,而且在他所处时代,支部和脂部合为同一部,故注音混用。
  三、注古今字问题辨析
  (8)博闻强记,接给而善对者,谓之承。(《补注》第67页)
  孔广森曰:接,读为捷,古今字也。
  按:“接”上古音为“精母叶韵入声”,“捷”为“从母叶韵入声”。“接”“捷”上古韵部相同,声母为舌头音;区别在清浊之分,“接”的精母为清声母,“捷”的从母为浊声母,故读音当相近。根据孔广森的韵部划分,“接”“捷”韵部当在合类。“接”《广韵》读“即叶切”,此为精母咸摄三等开叶韵入声,表示“交也,持也,合也,会也”;而“捷”读“疾叶切”,此为从母咸摄三等开叶韵入声,两者的区分同样是在声母的清浊。
  此处孔广森用“读为”将“接”注为“捷”,并认为它们应为古今字。而事实上,“接”“捷”应为古假借字,因读音相近,“接”假借作“捷”,表示“速也”。此外,《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杨倞注:“接读为捷,速也。”清代高翔麟《说文字通》:“接,通捷”。
  (9)遂者何?秦大夫也。(《通义》第497页)
  孔广森曰:即西乞术也。《左氏》曰“术”,此曰“遂”,古今字耳。《学记》“术有序”,《月令》“审端径术”,郑司农并读为“遂”。
  按:“术”上古音为“船母物韵入声”,“遂”为“邪母物韵入声”。“术”“遂”上古韵部相同,声母船母为舌音,邪母为齿音,声母读音不同。由于“术”“遂”为叠韵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有“以双声叠韵字代本字例”,即古叠韵字可相互假借。
  此处孔广森认为“术”“遂”为古今字,而事实上,由于“术”“遂”叠韵,应为古假借字。文中的“遂”是指“西乞遂”这个人名,“西乞遂”“西乞术”为同一人。此外,《墨子·号令》:“术乡长者、父老、豪杰之亲戚、父母、妻子,必尊宠之。”岑仲勉注:“术、遂,古通用。”   四、成词存疑
  (10)成庙将迁之新庙,君前徙三日斋,祝、宗人及从者皆斋。徙之日,君玄服,从者皆玄服。(《补注》第199页)
  孔广森注:《少牢馈食礼》:“主人朝服,主妇被锡衣移袂”是也。锡即緆字,《燕礼》“幂用綌若锡”,今文为裼,《说文解字》曰:“緆,细布也。”主人朝服用布,锡衣亦用布为宜,旧改读“髲髢”。广森疑焉。
  按:此处孔广森作注,对前人将“锡衣”改读为“髲髢”的观点并不支持,对此持有怀疑的态度。
  首先,“锡”上古音为“心母锡韵入声”,“髲”为“並母歌韵去声”,“锡”“髲”声韵地位不相同,但根据孔广森的韵部划分,“锡”“髲”都在支部,为叠韵字。根据《广韵》,“锡”读“先击切”,此为心母梗摄四等开锡韵入声,表示“赐也,与也,亦铅锡”;“髲”读“平义切”,此为并母止摄三等开寘韵去声,表示“头发也”。可见在《广韵》时期,“锡”“髲”读音不同。
  其次,“衣”上古音为“影母微韵平声”,“髢”为“定母歌韵去声”。“衣”“髢”韵部微韵、歌韵可旁转,但声母影母为喉音,定母为舌音,即“衣”“髢”声韵地位不同,但根据孔广森的韵部划分,“衣”“髢”都在脂部,为叠韵字。根据《广韵》,“衣”读“于希切”,此为影母止摄三等开微韵平声,表示“上曰衣,下曰裳”;“髢”读“特计切”,此为定母蟹摄四等开霁韵去声,表示“髲也”。可见在《广韵》时期,“衣”“髢”读音亦不相同。
  《仪礼·少牢馈食礼》:“主妇被锡衣移袂,荐自东房。”汉代郑玄注:“被锡,读为髲髢。古者或剔贱者、刑者之髪,以被妇人之紒为饰,因名髲髢焉。”根据郑玄的观点,此处应是“被锡”读为“髲髢”。
  “被”上古音为“滂母歌韵平声”,“髲”为“并母歌韵去声”。“被”“髲”声母滂母、并母都为唇音,韵部都为歌韵,读音相近。《释名·释首饰》:“髲,被也。”根据《广韵》,“被”“髲”都读为“平义切”,此为并母止摄三等开寘韵去声,“被”表示“被服也”,“髲”表示“头发也”。可见在《广韵》时期,“被”“髲”讀音相同。
  “锡”上古音为“心母锡韵入声”,“髢”为“定母歌韵去声”,“锡”“髢”声韵地位不同,但根据孔广森的韵部划分,“锡”“髢”都在支部,声母心母为齿音,定母为舌音,即“锡”“髢”为叠韵字,即“锡”为“髢”的假借字。
  综上所述,《少牢馈食礼》:“主人朝服,主妇被锡衣移袂”中应是“被锡”读为“髲髢”,为“髲髢”的假借字,是古代对妇人的一种刑罚。孔氏组合成词有误,将“锡衣”合为一词,故存疑。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宋]陈彭年等.钜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5][宋]丁度等.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清]孔广森.春秋公羊经传通义[M].郭晓东,陆建松,邹辉杰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9][清]孔广森.诗声类[A].张诒三校点整理.孔广森集[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10][清]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12.
  [12]万献初.《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唐作藩.上古音手册(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8.
  [1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5]王力.清代古音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6]《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3.
  [1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9]牛兴芬.《大戴礼记补注》训诂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0]孙敬友.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简论[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