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茶文化对创新陶艺教学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罗婧怡

   摘 要:茶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茶在全世界的普及,茶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而古往今来,茶文化和陶艺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文章从茶文化与陶艺的渊源入手,分析茶文化与陶艺的共同点,将茶文化运用到陶艺教学上,从而提出创新陶艺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茶文化;陶艺教学;陶艺课程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而陶瓷艺术则是传统古老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一、茶文化与陶艺的渊源
  茶文化与陶艺的关系紧密,茶文化的兴衰影响陶艺的发展,而陶艺的发展又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提升了茶文化的艺术感,因此,茶文化与陶艺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传承与发展——陶瓷器具之色与型
  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陆羽的《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后茶文化兴于唐朝,盛在宋代,明清时期已在社会中普及。
  善饮者往往能从茶汤颜色看茶叶的优劣,茶具对茶之色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茶之色可以通过茶具之色来表现。唐时兴煎茶煮茶,白瓷白如美玉,以凸显茶色,宋时兴斗茶,茶汤色泽的鲜白与否为胜负的关键,茶具便选择了黑色。茶具之型则从功能的角度诠释茶香,唐代烹茶法的陶锅,点茶法的汤瓶,泡茶法的茶壶和盖碗,都展示着陶瓷独特的造型装饰艺术魅力,陶艺人历来都将饮茶器具作为创作的主要载体。所以,陶艺器具的色与型在茶文化活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精神与哲学——陶艺人的沉淀和匠心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追求的是清,为人要清正廉洁、清心寡欲;讲究的是和,礼让谦和、以和为贵;注重的是静,修身养性、天人合一;难得的是心,不争得失、怡然自得。
  茶文化上升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其注重人与内心的对话,以及对宇宙万物规律的探索和思考,归根结底是要人沉淀下来,从事物的表面去看到其深层次的本质,追求境界的升华。陶艺人也是一样,沉淀在泥土的世界里,打磨技艺,淬炼心性,摒弃现代社会流水线的粗制滥造,用心雕刻每一件艺术品,保持一颗纯粹的“匠心”,回报时光与岁月的洗礼。
  (三)民族与地域——陶艺的因地制宜
  茶类可划分为六大类:绿茶(不发酵)、白茶(轻微发酵)、黄茶(轻发酵)、青茶(半发酵)、黑茶(后发酵)、红茶(全发酵)。由于茶的产区分布不同,加之各种茶制作方法和品种不同,功效和口感不同,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们对茶的喜好大相径庭。茶文化与各个地域、多个民族之间都有着深度融合,民族茶文化或者地域茶文化,都是该文化价值的生动诠释。
  陶艺也如出一辙,中国宋代五大名窑,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哥窑窑址不明,官窑有南北之分,北宋在今河南开封,南宋在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这与出产陶土的地域不同有关系,加之各时代对陶瓷的需求不同,制陶工艺不同,各民族的审美不同,导致陶艺传承与发展因地制宜。尽管各自特点不同,陶艺却无不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表现在陶瓷的形状、色泽及质地上,陶艺人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四)温度与种类——陶艺的浑然天成
  茶对水温很是讲究,水温过低,茶中有效成分不易泡出,水温过高,茶的营养容易破坏。70~80度低温适合拿来冲泡不发酵的茶种,80~90度中温适合冲泡轻发酵的茶种,90度以上的高温适合冲泡中度发酵以上的茶种。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甚至在锅中熬煮茶叶,唯有如此才能对茶之香流连忘返,对茶之味回味无穷。
  对温度的依赖,陶艺亦是如此,陶土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下才能煅燒成艺术品。一般陶土烧成温度可能只需要800度左右,但瓷土必须达到1200度以上才可能完全瓷化。釉和彩烧制的情况和坯土一样,不同的釉和彩所需要的烧制温度也不相同。尤其是在火烧的过程中,釉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无法进行人为控制,形成的自然肌理纯属浑然天成,所以说陶艺作品具有很多偶然性。陶艺人在煅烧陶瓷作品时,需要结合自身的创作来选择好釉料、把控好温度,以展现出陶艺人的审美和情感。
  二、茶文化对创新陶艺教学的启示
  茶文化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样化的,茶文化思维更是一种创新性思维,历经朝代更迭,却经久不衰,因此,以变革创新为基础的茶文化应该成为陶艺教学革新的依托。
  (一)交融性的启示——陶艺教学应当包罗万象
  茶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因其独特的交融性、包容性,使茶文化从实用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茶文化与文学结合,产生了大量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歌赋,通过对茶的描述和赞美,以此彰显作者的价值追求;茶文化与美术结合,涌现出了大量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美术作品,以这些美术作品为载体,将茶事活动具体呈现出来,不仅形象生动地让人们感受到中国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同时还彰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含蓄、超然脱俗的价值理念;茶文化与建筑相结合,将茶文化的各种元素,如竹林小溪、明月清风、煮茶弹琴等形象提炼出来,并把它们运用在建筑的设计上,进行有机结合,衍生出茶亭走廊、茶室等功能性建筑,让人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艺术之美。
  陶艺教学多与其他学科结合,必定也能大放异彩。陶艺教学结合茶文化,可以从器具角度介绍陶瓷工艺的发展,也可从色彩角度介绍釉色和质地对陶艺的影响,还可以在茶道、茶学、茶画、茶艺等茶文化美学熏陶下形成新的美学意味;陶艺教学结合美术,可以从古今中外的美术异同的角度,介绍陶艺的构图和情感表达;陶艺教学结合历史,可以从出土文物的角度,介绍各代名窑的特色;陶艺教学结合软件编程,可以从陶艺手机游戏软件的角度,介绍完成陶艺作品的基本流程和核心关键。通过让学生涉猎不同学科知识,利于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开阔眼界视野,同时还能了解陶艺发展历史,构筑陶艺的理论体系。   (二)生活化的启示——陶艺教学应当源于生活
  中国的一句习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与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并列,体现人们心里对茶的认可。而如今,茶文化的风俗习惯亦是深入人心,早茶习俗多见于中国南方地区。下午茶是餐饮方式之一,源自英国,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休闲习惯。夜茶源自广东地区,晚饭后人们边品茶边吃小吃边聊天的习惯逐渐形成。
  茶文化无形当中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茶文化体验中不可缺少的茶具,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陶艺教学也应当以茶文化元素的不同表现形式为切入点,通过引入茶文化,帮助学生调整思维状态,使其逐渐打开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茶器的外形、茶器表面自然形成的肌理、茶碗的图案进行解构重组,再设计这样一个流程,使学生从实践教学中逐渐明白,怎样利用茶文化元素,更好地创作陶艺作品。
  (三)主体性的启示——陶艺教学应当因人而异
  人们喝茶的口味各不相同,茶艺礼仪中注重提供客人喜好的茶。茶文化无论茶叶、器具、装饰、场所,均是以使用者为主体,即一种交互主体性,应用到教学领域,使学生从简单的接受转化为批判的理解,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积极的接受。
  陶艺教学应注重以人为主体、因人而异,制茶的工序是分门别类且按部就班的,但具体操作却因人而异。在陶艺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特殊性分别教学,而不是按照书本知识,对每个人都是同样教学。有人喜欢拉坯的工艺,有人喜欢上釉设计,有人喜欢欣赏烧制而成的自然肌理,因人而异的教学才能像研制出好茶一样,培养出优秀学生。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如民族风俗、兴趣特长等) 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以民族划分的小组,可由教师引导着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少数民族图腾、文字加入陶艺作品,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行具体化、特色化的教学。
  (四)创新性的启示——陶艺教学应当与时俱进
  在中国,绿茶、冰红茶、菊花茶、乌龙茶、凉茶等含茶饮料已占有大量市场份额,成为如今的主流健康饮品。世界上饮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由此可见,茶文化随着时代变迁,非但没有消失殆尽,反而与时俱进。
  从工艺角度讲,陶瓷艺术在原有材料、技术等方面加以创新和改造,融入新型现代材料和技术手段,使得陶瓷艺术飞跃发展取得质的巨大进步。从艺术角度来看,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区别在于,现代陶艺不将传统实用性作为束缚,更加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意识和现代人类文化思想精神。陶艺教学也应当突出这些方面,要求学生改变传统思维定势,用广阔的视域和开放的心态去观察生活中的“形态”,并在造型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和理解所学知识,反复锤炼操作技能,并用创新思维去塑造“新形态”。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示范性讲解,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原创作品,依靠陶瓷所特有的设计语言,来表达出这种独有的新的艺术形式。在陶艺创作过程中,以抒发作者的自由情感为重点,用活泼、个性甚至是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反映人类和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极大程度上彰显作者的真实情感。
  参考文献:
  [1]董乐意.茶文化熏陶下的陶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茶叶,2016(9).
  [2]王凱宏,王铁军.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轨迹[J].学术交流,2014(12).
  [3]罗伟安.传统“茶道”精神对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J].福建茶叶,2018(8).
  [4]陶崎峰.现代陶艺设计与茶文化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7).
  [5]邱玲.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
  [6]李振华,黄蔚.茶文化元素融入高职“双元制”陶艺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J].福建茶叶,2018(12).
  [7]唐英,赵培生.现代陶艺教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4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