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朱常淓与李煜书法艺术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朱常淓与李煜生活的时代相隔六百多年,作为曾经的最高统治者,李煜因“词”誉满天下,而朱常淓则因近年来潞王陵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为人所关注。文章仅从书法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朱常淓与李煜书法艺术风格的异同,揭示两人的书法艺术成就。
  关键词:朱常淓;李煜;书法
  自从潞王陵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后,人们对潞王的研究日渐增多。笔者对二世潞王朱常淓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在研究时,常常联想到另外一位历史人物——南唐后主李煜。虽然朱常淓与李煜生活的年代相隔六百多年,但作为统治者的他们都厌武嗜文,醉心翰墨,根本不具备帝王风范,却在文艺方面又都是全才。本文仅从书法的角度入手,对他们的书法风格进行研究,以期揭示他们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
  一、颇多相似的人生经历
  李煜生于公元937年,在金碧辉煌、翡环翠绕、钟鸣鼎食的南唐深宫里长大[1]。宫廷的险恶,使他自称钟山隐士、莲峰居士,终日埋头于文学创作或同宫女戏耍,来保全性命。登上南唐后主宝座后,早已习惯莺歌燕舞的他,对国家的时局及政治上的危机毫不关心,曾妄想以长江天险来自保,还杀害忠良,抽掉自己最后的依托。其在城破国灭后被押至汴京封为“违命侯”的遭遇,让人感慨万分。而公元978年七夕的一杯牵机毒酒,使他想苟活于世的希望化为泡影,更是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感叹。
  朱常淓身为藩王,袭承父业,同样是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在明朝严酷的宗室政策下,他只能醉心于文化艺术以避祸。可以说,习学书画、钻研音律、精心制琴、著书刻书,曾是其生活的全部。待到崇祯年间李自成率军逼近豫北,他才舉家南逃,寓居杭州。不过,在弘光帝被俘,清兵迫近杭州之际,他竟被明朝官绅推为监国。没想到他软弱无能、胆小怕死,在清廷“不夺其爵、优礼如故”的诱惑下,根本无心抵抗,一门心思投降,连起码的气节都没有。最终,在民间抗清斗争日益高涨之际,他在北京为清兵所害,年仅39岁。诚如清代史学家徐鼎所说“虽有贤名,实非勘乱才”,评价中肯。
  二、不断完善的书学思想
  李煜和朱常淓一个生活在五代十国,一个生活在明末清初,都处于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两个时期,虽然李煜的书名为词名所掩,朱常淓的书名常被令人不齿的政绩所盖,不为当时主流所知,但是通过研究得知他们的书学思想处于不断完善之中[2]。
  (一)对书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李煜和朱常淓都曾致力于对古法的学习。只不过李煜已达到更注重自身书法风格的创新阶段,而朱常淓还没有走出前人的影响,个人的书法风格并不突出。据史料记载,李煜曾传授发轫于卫铄,成就于钟繇、王羲之的拨镫法。拨镫法是由擫、押、钩、格、抵组成的五字诀,在李煜所著的《书述》文中,录有详细说明。难能可贵的是,李煜在原五字诀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拒、导、送三字,将五字诀推广为八字诀,不仅是对拨镫法的继承,更使拨镫法的境界大为开阔。
  而朱常淓的书法贡献主要是传承。《潞藩新刻述古书法纂》共有十卷:一书制源流,二历朝书体,三名书形势,四名书笔法,五名贤书论,六名家书学,七古书法帖,八名书姓氏,九书学须知,十纂古书志。所辑均为前人论书之文,详细介绍了前人的书法成就。比如《潞藩新刻述古书法纂》有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这说明在西周就已有墨了。
  具体到书法实践,最能表现出他重视对历代书法成就的继承的是草书。据考证,朱常淓每一草字都有所本,决不生搬乱造。
  (二)独到的书法评论
  李煜在书法审美上喜“婉约”风格,不欣赏颜楷那样的厚重与豪放[3]。在其《书评》中说,“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煜在书法一道上是很尊崇王羲之的,而对于别的书法名家作品,他都不是十分满意,各自有所批评,这与其审美心理有关[4]。
  朱常淓对书法的评论远没有李煜深刻。他在书法审美上坚持“美善兼收、惟精乃善”的宗旨。对于前人的作品,其多是“随笔集录”,“以求书法家姓名、事实”。而且在《潞藩新刻述古书法纂》中,他还说:“事皆杂出,语次不伦,聊以适志,非敢曰学古有得云。然也矧呼书法之渊源,字学之精蕴,前贤议论,业备大全,宁资孤之纂集哉。”由此可见,其书评风格并没定型。
  (三)相同的创作观
  在书法作品的创作上,李煜和朱常淓比较一致。他们都追求书写状态的自由,也对书写的材料和载体极为讲究[5]。李煜情到兴处敢于打破传统,卷帛而书,甚至卷起长衫下摆濡墨挥写,创“撮襟书”。而朱常淓也是既能写小字,也能写大字,同时,其书法作品涉及真、草、隶、篆、楷等书体。李煜对文房四宝有着深刻的研究,后人曾有“李后主留意翰墨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之冠”之说。而朱常淓干脆让石工将自己的书法手迹刻在碑石当中。载体的讲究,很好地展示并保存了他们的书法作品,也体现了他们的创作观念。
  三、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
  李煜书法成就的取得与其广泛接触历代碑帖、墨迹,家学渊源深厚有很大关系。他的书法初学柳公权,继而揣摩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陆彦远诸家,最后又临习魏晋书法大家钟繇、卫铄、王羲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其特点一是用笔极为讲究,特点二是结字安排恰如其分,特点三是章法安排全无法度。正是这些使其作品在自然中被赋予了变化,在静态中富有了动感。
  而朱常淓身为藩王,家中大量的图书和字画,为他习学书画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书法主学汤焕,如其自述中说:“余早年失怙恃,未遑学问,迨就外傅,始亲笔研。偶于暇日,简有汤焕书轴,见其园熟流丽,染翰之念,遂尔勃然,自是始就临池矣。汤焕者,乃不谷先王之侍书也。因其雅擅书法,是以神庙选侍先王于京邸。故彼之真草隶篆诸书本,藩藏蓄最广。” 正是由于其日临数幅,逐渐对书法产生了兴趣,养成了习惯[6]。其书法特点一是挺拔遒劲,笔力强健。二是结体规范,字字有本。当时其年方三十岁,书法功力已实属不浅。   四、影响深远的书法艺术
  李煜的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唐启宋的作用。李煜的书法墨迹曾在世间盛传一时,可到现在,已鲜为人知。不过,从史料的字里行间,依然能窥见一斑。
  一是提升书法品味。李煜为皇子之时,可以无忧无虑地接触书画墨宝,受教于名师,加之天资聪敏,逐步达到了后人所说的“善辞章,能书画,皆臻妙绝”的境界。尤其是在书法方面,他再创拨镫法,使其书法更为绝劲。
  二是创造“金错刀”体。“金错刀”具有何种特点?《宣和画谱》卷十七《花鸟三·宋·李煜》有具体解释:“然李氏能文善书画,书作颤笔樛(音究,弯曲)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画亦清爽不凡,别为一格!”这种书法用笔古朴,遒劲。
  三是掀起尚意書风。李煜在书法审美上喜“婉约”风格。他主张通过细劲强健的线条,构思有趣的空间布白,来展现自己精美绝伦的技巧,通过挥毫疾驰快慢的速度变化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他的这种书风对宋代影响深远。
  与李煜喜作行书不同,朱常淓平生善写草书。其气势奔放,流畅自如,刚柔相济,颇具两晋二王之风范。除草书之外,朱常淓的楷书和隶书也颇有功夫。不过其书法作品的影响确实有限。原因是在他39岁被杀的前十年,明王朝已是兵荒马乱,国家危亡。险恶的时局,使他根本无法真正静下心来,致力于书法方面的创新。近年来,随着对朱常淓研究的深入,由他创建的碑刻唐诗三百首,已成为研究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素材 [7]。这可以说是朱常淓书法艺术的另一种魅力吧!
  总之,李煜和朱常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一辈子最大的理想也许只是在藩王府中优游岁月,终老一生,没想到能登上帝位,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他们虽在政治上碌碌无为,但在书法艺术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成就。研究这些,可以让我们看到“厌武嗜文,醉心翰墨”的封建帝王的另一面。
  参考文献:
  [1]李家欣.李煜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江汉论坛,1997(12):44-48.
  [2]郭云生.略谈明潞王朱常淓草书唐诗汇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4.
  [3]秦琴.李煜书学思想研究[J].科技文汇,2010(5):147.
  [4]秦琴,王伟.论李煜的书法艺术风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98-99.
  [5]李福顺.中国书法史上应有李煜一席之地[J].艺术百家,2011(4):134-137.
  [6]马怀云.潞王朱常淓在文化艺术上的贡献[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6):114-118.
  [7]王日新,刘卫东.潞王陵石刻文献与《全唐诗》字句异同研究:兼论家教的重要教材及唐诗碑刻的家教榜样[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6):23-27.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图书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7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