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方法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代产品设计中设计师经常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设计理念、方法不同,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中国的造物智慧,散发着人文精神气质。文章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的有效结合方式,并列举中国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并加以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产品设计;中国元素
  注:本文系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国际化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产品设计”(YJZMMSJ18)研究成果。
  任何民族与时代的产品设计都与文化相联系,商品经济时代背景下,现代产品设计的价值被人们重新审视,随着大众审美要求的提高,如何赋予产品新的内涵成为产品设计的重点。现如今,我国现代产品设计的精神与风格正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造物智慧无限融合,传统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备受重视。
  一、传统文化与当代产品设计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现代产品设计汲取了传统文化的养分,使自身拥有了新的生命力。市场上各类产品设计层出不穷,为了突出产品的文化价值,人们从传统文化理念中寻找灵感。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只有找到传统文化元素与产品设计中的共同点,才能赋予产品新的文化内涵,使产品充满艺术感。文化是一个地域族群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形成的观念,能够反映出一个族群的生活状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表象物质形态到内在思想文化,都可以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1]。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方法分析
  (一)基于设计语义学的传统文化设计元素的设计应用
  从产品的形态造型设计角度来讲,传统文化设计元素是从抽象到具象的。文化创意产品种类众多,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作为现代产品设计的灵感来源。现代产品设计语义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物用意,另一种是象征意,文化产品通过象征语义可以表现出文化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产品也是一样,要突出外部的和谐与内部的抽象,强调现代产品设计不能只看其外在,还要彰显产品的文化内涵。
  (二)基于中国传统造物智慧的现代产品设计理念
  一直以来,人们造物时都会秉承着“和谐共生、顺势而为”的生产理念,无论产品如何多元化,产品的发展状态都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关系的。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与当今产品设计理念是相通的,产品设计中也会流露出和谐自然的哲学观点。以iBamboo竹音箱为案例,将和谐自然的造物理念融入到竹音箱产品设计中,这不仅仅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嫁在产品设计中,而还保持产品的自然特性,通过声学原理实现音量的放大。对于使用者来说,这种产品更加纯粹,其制造工艺不刻意追求高科技下的精美,彰顯文化精神内涵。比如第四届“创意济宁”文化产品设计大赛,大赛要求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富含济宁文化元素、充满济宁本土味道,具有国际视野和时尚风格的文化创意设计作品。大赛以“释义经典·点亮生活”为主题,要求围绕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始祖文化、佛教文化、梁祝文化、红色文化、水浒文化等方向进行创作,将设计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力求文化内涵、艺术品位和实用价值相得益彰,使作品既有传统文化特色底蕴,又贴合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为生活增色添彩,倡导鼓励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及新材料、新工艺,为文创产品增添时尚感、科技感,进一步提升作品的体验性、观赏度和实用性。
  (三)基于“物尽其用,材美工巧”理念的材料运用
  在过去,人们为了生存,抵御自然灾害与野兽的袭击,会使用不同材料制造器具和武器,并将材料设计出各种造型,满足自身生活需要。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相继涌现,每一种新型材料的出现都会拥有不同的工艺手法,产品的造型也会发生改变,新的产品设计风格出现。现代化产品设计中,材料与工艺就是产品设计的物质基础,设计人员可以借助新型材料与先进的工艺,使产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拥有文化价值,因此,将材料与工艺应用于产品设计,也是传统文化下产品设计方法的体现[2]。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案例分析
  (一)剪纸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剪纸艺术在当今依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美丽瑰宝,拥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是人民创意的结晶。现如今,剪纸艺术依然常见,将产品设计与剪纸艺术相结合,在产品上突出剪纸的色彩与图形,应用娴熟的技法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创意产品的艺术价值。剪纸在产品设计中的实践与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发掘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从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含义出发,对剪纸的图形、色彩和技法加以升华,使新的工艺融入产品设计中,实现二者的内涵统一,从而达到最理想的产品设计效果。比如,十二生肖剪纸作品拥有美好的文化寓意,人们在设计生日礼物的时候,可以将剪纸动物图案应用其中,使生日礼物更具有艺术价值。二是充分发挥剪纸色彩的重要作用。很多剪纸作品都是以红色为基础,红色在我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象征着喜庆和吉祥,可以将红色融入产品设计中,带给人们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在人们的心中引起文化共鸣。
  (二)回纹纹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回纹纹样象征着吉祥,是传统的吉祥图案,整体造型简单且清晰。虽然回纹纹样的形式构成看起来简单,但其内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透过文化底蕴产生产品设计思维,可以赋予回纹纹样更鲜活的生命力。产品设计中,回纹纹样的轮廓十分规整,有着鲜明的视觉张力,可以赋予产品特殊意义。例如,在进行竹制品设计时,可以将回纹纹样应用其中,使产品完成意象化发展,将竹编的内芯与木质的框架作为桌椅的组成部分,支架使用木板材料,再用竹篾固定,呈现出“井”字形的纹路设计,将竹篾以不规则的形式编制在其中,回纹纹样更加立体,使产品更具有线条感,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结合。以回纹纹样为基础进行产品设计时,建议设计人员将传统文化理念完整的保留,按照市场需求和现代创意调整局部造型与颜色,用现代化产品设计语言向人们展示蕴含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从而带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   (三)竹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竹子的种植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用竹材制作生活中的日常物件。尽管历史悠久,但目前市场上缺少能体现精湛竹工艺的成品,加之历史上的竹器都是篮子、蒸笼、簸箕等物,人们很难将竹材和高端产品联系在一起。钟情于竹的知名美籍华人设计师石大宇,成立设计生活品牌“清庭”,力图将有设计感的生活形态带入普罗大众的视野,打造中国原创设计。2010年,他设计竹椅作品“椅君子”“椅琴剑”,双双夺得红点奖。2011年,石大宇推出“竹计划”,展览现场用竹材构建竹房,利用竹纤维的韧性与弹性,使竹房的抗震性能大大提升。将竹地板与LED光源结合,LED光源藏在地板之下,形成一种新的建材“竹光”,这是“竹计划”中最令人惊叹的一个方面。竹光利用竹材的透光性,兼具了地板和照明两大功能,无需另外铺设灯光源,既节约了能源,又在无形中拓展了室内空间。另外,石大宇还邀请多位国际知名设计大师,以竹为材料进行生活用品的再设计,并在竹房内进行展出。“竹计划”——竹房、竹光,各式竹材生活用品,是石大宇先生面对当下严峻的环保问题,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选取中国传统材料进行的产品设计。
  (四)木版年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木版年画有着独特的地域色彩,彰显了淳朴的民俗风格。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文化元素的一种,其外表展现出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其内在拥有独特的审美观念,是过去人们传达精神信仰的表现方式。为了将木版年画这种民间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产品设计可以与它相结合,以木版年画为主,实现产品的创意设计与文化创新。例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木板年画的优秀范例,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可以与其相融合。一是将木版年画中的传统元素符号提炼出来。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有着门神、花卉以及人物等形象,这些形象辨识度较高,并寓意着吉祥,人们在产品设计时可以将这些元素的质感与纹理,或使用新的色彩突出产品的时代气息。二是将木版年画与现代工艺相配合。人们对木版年画进行产品开发,本身就是一次尝试,不仅需要专业设计人员进行产品设计,还需要实现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完美结合,使充满创意的产品符合当今市场需求,让产品不仅可以体现实用功能,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木版年画雕版再造工艺,需要使用硫化技术与激光技术,对木版年画雕版批量化生产,并将各种现代化装饰应用其中,使产品充满创意,实现了木版年画与现代化工艺的结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3]。
  四、结语
  在产品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内涵,而不是表面形式的“中国化”,基于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度的思索。以中国元素为媒介,一方面体现在可见的传统视觉元素中,更可通过精神气质、中式美学、生活方式展现作品蕴含的浓厚文化意识,将文化再度理解、消化与创新。在多元文化观下,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带动各个国家在文化层面上的双向交流和对话。同时,后现代主义的包容观也将中国传统及当代艺术推向国际市场。因此,我们必须研习参悟传统文化,并在产品设计视角下进行创新创作。总而言之,现代产品设计是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结合體,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不管是产品设计师,还是使用者,都不再将产品设计理解为单纯的物体外观设计,而是将文化理念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易军,张子正.面向地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服务平台构建[J].包装工程,2018(4):108-114.
  [2]杨砚楷.浅谈基于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方法[J].艺术科技,2017(11):272.
  [3]包德福.基于文化意象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徐博文,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理论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7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