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会”和“要”的可能性的高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情态动词“会”和“要”都可以表示对命题和事件的推测,但是它们表示的“可能性”并不相等。借助与“很可能”的比较在整体上得出一个可能性强弱序列:“会、要>可能”,并通过和表示“必然性”推测的认知情态动词“一定”、否动词“不、没”以及条件复句的连用证明了在“可能性”上,“要>会”。
  关键词:“会”;“要”;“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3-0060-04
  “会”和“要”作为两个常见的认知情态动词,都可以表示对命题和事件的可能性的推测。吕叔湘先生将“会”的义项总结为:1.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某事;2.善于做某事,可以用很、真、最来修饰;3.有可能,通常表示将来的可能性,也可以表示过去和现在。[1]278情态动词“要”的义项更加复杂分为五种:1.做某事的意志;2.须要,应该;3.可能,表示否定不说“不要,说“不会”;4.将要;5.表示估计,常用在比较句。[1]592-593我们根据情态动词“会”和“要”的义项对比可以发现,“会”和“要”都有“可能”义,表示对命题的真值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推测。如:
  ① a.落后就要挨打。
  b.落后就会挨打。
  ② a.那是很野蛮的运动,要伤身体的。
  b.那是很野蛮的运动,会伤身体的。
  ③ a.不顾一切的蛮干,要失败的。
  b.不顾一切的蛮干,会失败的。
  根据例句①②③的分析可以发现,“会”和“要”分别表示对“落后挨打”“野蛮的运动伤身体”以及“不顾一切蛮干就失败”的可能性的推测,并且“会”和“要”在句子中可以相互替换,且不影响语义的表达。那么,语言的经济原则提示我们,认知情态动词“要”和“会”在表示“可能性”的时候一定有所区别。那么“会”和“要”的“可能性”的高低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会”和“要”的可能性
  认知情态动词“会”“要”都表示可能性的推测,那么它们和认知情态动词中表示“可能性”的“可能”相比,在“可能性”上肯定也存在高低之分。赵元任(1979)、吕叔湘(1999)都认为“会”表示可能。郭昭军(2003)认为“会”的“可能性”比“可能”高,[3]382-396随后彭利贞(2005)把“会”定位于“可能”和“必然”之间的“盖然”,表示一种极高的可能性。关于“要”的“可能性”的研究,鲁晓琨(2004)认为“要”表示某种情况出现的必然[5]218-249,彭利贞(2005)认为“要”表达说话人对事件的真值性和命题的真值的“必然性”的判断,表达认知情态的“必然”义。以往的学者多是根据自己的语感认为“会”表示“盖然性”,“要”表示“必然性”,缺乏一定论证依据。“会”和“要”的“可能性”的高低究竟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会”和“可能”在句子中表示的“可能性”差别。周有斌(2007)通过用“很可能”和“会”在可能性上做了比较,发现“会>很可能”。如:
  ④ a.如果你再不努力,你就会被别人赶超。
  b.如果你再不努力,你就很可能被别人赶超。
  根据例句④a和b的比较,可以很清楚地分析出在推测“被别人赶超”的可能性时,a句的可能性高于b句。在相同的句法环境中,可以通过替换“会”和“很可能”,判断出“会”表示推测的“可能性”高于“很可能”。很明显,在“可能性”的强弱上呈现一个等级:“会>很可能”。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会”的可能性高于“可能”。鉴于此,我们同样可以用“很可能”来推断“可能”和“要”在“可能性”上的高低。如:
  ⑤ a.他再这样消沉下去,要出大问题的。
  b.他再这样消沉下,很可能出大问题。
  ⑥ a.如果失去正义,国家要灭亡的。
   b.如果失去正义,国家很可能灭亡。
  通过比较“很可能”和“要”的“可能性”的高低,我们发现例⑤在推断“要出大问题”的可能性强弱上 a句中表示的可能性明显高于b句。同样的,例⑥在推测“失去正义”的情况下,“国家灭亡”的可能性上a句所表达的“可能性”也远远高于b句。在可能性上,“要>很可能”。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可能性的强弱序列:“要>可能”。认知情态动词“可能”“会”“要”都表示对命题的或者事件真值的可能性的推测。综合上文“会”和“可能”的可能性的对比,得出一个可能性的强弱序列:会、要>很可能>可能。
  二、“會”“要”的“可能性”高低
  (一)与认知情态动词“一定”的连用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认为“一定”表“必然、确定无疑”,[1]604彭利贞(2005)也认为认识情态动词“一定”表示必然性推测,在语用上表达对事件或命题的必然性推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定”表达必然性的推断,其可能值为1。那么,我们根据情态动词连用的现象,对认知情态动词内部连用的情况进行分析,将 “一定”分别和“会”“要”组成“一定会”“一定要”,然后进行句子配对。
  ⑦ a.如果你所在的小区实行了垃圾分类,你
  一定要按分类垃圾桶的标示分类投放垃圾。
  b.只要我把事情做的尽善尽美,事情就一
  定会万无一失。
  c.只要我把事情做的尽善尽美,事情就会
  万无一失。
  ⑧ a.*这个东西用错,一定要有危险的。
   b.这个东西用错一定会有危险的。
  ⑨ a.*冰淇淋遇热一定要融化。
  b.冰淇淋遇热一定会融化。   “一定”表示确定性的推测,其表达的语义是必然性。根据例⑦-⑨我们发现,“一定会”的组合比较自由。例⑦b用“一定”表示对“事情做的尽善尽美就万无一失”的肯定性推测,相比较例⑦c用“会”对“事情做的尽善尽美就万无一失”的可能性推测,其“可能性”较高。例句⑧b和⑨b中用“一定会”也是表达“东西用错产生产生危险”的肯定性推测,和例⑦c相比,其推测的可能性也都明显较高。可见“会”和“一定”在“可能性”上存在高低之分,其表现为“一定>会”。根据上文“会”和“可能”的比较,我们得出在“可能性”上存在:“会>可能”。由此呈现一个比较完整的“可能性”强弱系统,“一定>会>可能”,“会”处于“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间。如果把“一定”的“可能值”归为1,那么“会”的“可能值”就处于[0 1]之间。和“会”相比,“要”和“一定”的组合就产生了限制。如例句⑧a和⑨a,“一定”和“要”共现时就会导致句子不能说。因为认知情态动词“一定”和“要”具有“主觀性”,在话语中总是体现出说话人的“自我”表现成分,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多多少少总是还表明自己对这段一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李善熙(2003)曾指出,当主观性体现在“量”范畴时,主观性实际上是一个程度性的问题,即量性和程度关系密切,量大则程度深,则更容易表示强调,量小则程度低,则更容易表示委婉。这种主观性表现在“一定”和“要”的共现限制上,其影响不仅在于它们语义上是否一致,也要看他们共现时所带有的主观性是否适量。即“一定”和“要”因为都是“主观大量”,可能会产生重复、冗余的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要”的“可能值”应该和“可能值”为1的“一定”相近,因此在推测的“可能性”强度上形成一个序列:“一定、要>会>可能”。
  (二)与否定词连用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认为“助动词”也就是“情态动词”一般用“不”否定,有的可以用“没”否定。现代汉语最典型的否定方法就是用“不”和“没”否定。汤廷池(1997)指出“预断的会”不仅可以在动词前面用“不”否定,还可以在动词后用“不”否定。“要”作为一个多义的情态动词,有“认知”“意愿”和“义务”三种情态义,表“可能性”推测的认知情态“要”不能用否定词“不”否定。否定词“不”和“要”组合,这时的“要”的情态义则是“道义”情态的“义务”义。如例句⑩a,表示的是说话人对听话者提出的一种禁止性的命令,是一种义务义。用否定词“没”对“要”进行否定,对于多义情态动词“要”来说,排除了“认知情态”的“可能义”和“道义情态”的“义务义”,只表示“动力情态”的“意愿义”。例句⑩b。由此,我们知道,认知情态表“可能义”的“要”是不能被否定词否定的,也就是说表示可能性推测的“要”一般都出现在肯定性的陈述句中。如果对其进行否定,其否定形式对应的是“不会”和“不可能”等。究竟为什么“会”可以用否定词否定,而“要”则不行?石毓智(2001)提出了自然语言肯定和否定公理:语义程度极小的词语,只能用于否定结构;语义程度极大的词语,只能用于肯定结构;语义程度居中的词语,可以自由地用于肯定和否定两种结构之中[10]86。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否定和量级存在制约关系,我们推测“会”和“要”也存在量级上的差别,因此试图用否定词来判断“会”和“要”的“可能性”的高低,如:
  ⑩ a你们不要践踏草坪!
   b.我没要投诉他,是他自己被吓着了。
  ?  a.他这样不盖被子睡觉,会着凉的。
  b.他这样不盖被子睡觉,要着凉的。
  ?  a.他这样不盖被子睡觉,不会着凉的。
  b.*他这样不盖被子睡觉,不要着凉的。
  ?  a.如果是你犯了错,他不会惩罚你的。
  b.*如果是你犯了错,他不要惩罚你的。
  例句?,“会”和“要”都可以表示对“不盖被子着凉”的“可能性”的推测,且语义上一致,单纯从语义上看不出其推测的可能性高低。如果用否定词“不”分别对“会”和“要”进行否定,如例?和例?。我们发现,“不会”可以自由共现,如例?a,对“不盖被子”就“着凉”的否定。相反的,否定词“不”和“要”共现时就会导致句子不能说,如例?b和例?b句子对“要”进行否定,句子都不成立。“会”的否定比较自由,但是否定“要”句子则不能说。根据石毓智“肯定和否定公理”,“会”可以自由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因此语义程度居中。而“要”只能出现在肯定句中,否定受到限制且否定形式是“不会”,在否定形式上和“会”形成了互补,因此可以得知“要”的“可能性”极高,而“会”的“可能性”就比较弱。所以在可能性的强弱等级上:“要>会”。
  (三)条件复句中的“会”和“要”
   条件复句包括一般条件复句和无条件复句。认知情态动词“会”和“要”经常出现在条件复句中,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所进行的推测,两者在某些情况下经常可以互换。我们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会”可以出现在充分条件句“只要……就”和必要条件句“只有……才”中,而“要”只能出现在表必要条件句“只要……就”中,且这个时候可以和“会”互相替换,语义上没有发生改变,但是不能出现在必要条件句“只有……才”中。如例句??:
  ?  a.只要落后就要挨打。
  b.只要落后就会挨打。
  ?  a.只要一个月不发工资,许多人就要饿肚
  子。
  b.只要一个月不发工资,许多人就会饿肚子。
  ?  a.只有大家都同意了,房子才会卖出去。
  b.*只有大家都同意,房子才要卖出去。
  ?  a.只有你们原谅了他,他才会安心。
  b.*只有你们原谅了他,他才要安心。
  例?和例?中,“要”和“会”都可以出现在条件复句“只要……就”中,并且可以互换且意思基本不变,分别表示对“落后挨打”“一个月不发工资许多人饿肚子”可能性的推测。但是在条件复句“只有……才”中,如例?和?,我们发现,“会”在必要复句“只有……才”中可以自由搭配,分别表示对“大家同意后房子卖出去”“你们原谅他才安心”的可能性的推测。成文(2013)通过对《人民日报》和CCL语料的检索,发现在句式“只有……才”“的“才”后所接的动词中表示某种可能性的“会”出现的频率仅此于“能”。而“要”则在句子中不成立,说明“要”和“只有……才”搭配受到限制。   关于“只有……才”的意义,代表性的观点目前有三种:表示必要条件(吕叔湘1999)[1]680;表示强制性条件(邢福义2001)[13]97;字面上有强制性,隐含唯一性(张斌2001)[14]740。《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关于“才”的第四个义项“表示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然后怎么样。用于后一句,前一句常有‘只有’、必须……”。[1]107邵敬敏(1997)分析吕叔湘归纳的“才”的第四个义项时,X1常常是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的词语,主要显示这是说话人认为必备的、唯一的条件,即只有具备了X1,这时X2的实现才能成为现实,从而排斥了其他的情况。“只有”和“才”都表示条件義,意义上相一致,有时句子可能会省略“只有”或者“才”,但是根据语义都可以相应地补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和“才”的搭配强化了限制作用,“只有”强调主语或者状语的唯一性,“才”则强调了谓语实现的可能性,“只有”和“才”的搭配使用起到了凸显和强化的作用。在例句?和?中,a句成立,b句不合法,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在于句式“只有……才”的限制作用。?b该句状语“大家都同意了”和谓语“卖出去”在“只有……才”的限制下,表示房子卖出去的条件是唯一的,是要受到限制的。?b也表示状语“你们原谅了他”和谓语“安心”在“只有”和“才”的限制下的唯一性。说话人心中虽然有多种预设,但是“只有……才”排除了其他所有可能性,相应地也就增强了剩下的唯一可能性,这时整个句子的语义强度非常高。因为“要”的语义强度非常强,此时“要”的语义强度不能再增强,所以进入“只有……才”中就会受到限制,因此“要”所表示的可能性的也就非常高。相应的,可能性较弱的“会”就可以自由进入“只有……才”,“会”可以被加强语义强度如?a和?a。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表示推测的可能性的强弱上:“要>会”。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论证“要”和“会”的“可能性高低:首先是通过和表示“必然性”的认知情态动词“一定”的连用,发现“会”和“一定”可以自由搭配,“一定”起到了加强“会”的“可能性”的作用,而“要”和“会”搭配时因为语义强度太强的原因受到限制。其次通过对“会”和“要”的否定研究,得出“可能性”极高的“要”不能被否定词否定,其否定形式是“不会”,而“可能性”较弱的“会”就可以自由地被否定词“不、没”否定。最后,“只有”和“才”的搭配,强调了主语或状语的唯一性,起到了凸显加强的作用,“可能性”极强的“要”因为语义较强搭配受到限制,句子不能成立,而“可能性”低于的“要”的“会”就自由地进入条件复句“只有……才”的句式,表示在某一条件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综合全文,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可能性的强弱序列:“一定、要>会>很可能>可能”,因此在“可能性”的强弱上,表“必然性”的“要”高于“盖然性”的“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郭昭军.从“会”与“可能”的比较看情态动词“会2”的句法和语义[C]//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5]鲁晓琨.现代汉语基本助动词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周有斌.“可能”和“会”的“或然性”高低及特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7]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学院,2003.
  [8]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汤廷池.国语语法研究论集[M].台北:学生书局,1979.
  [10]石毓智.肯定与否定的对称和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11]成文.“只有……才……”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及教学建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2]邵敬敏.从“才”看语义与句法的相互制约[J].汉语学习,1997.
  [13]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4]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8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