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此时此刻”见“此情此景”,生活是否真的在别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诗歌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的难点和痛点。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再加之畏难情绪,致使诗歌鉴赏的得分总是不太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早发剡中石城寺》抛砖引玉,让学生在理解诗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体悟诗歌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思路,举一反三,鉴别诗歌的普遍意义与特殊意义。
  【关键词】诗歌鉴赏;写作思路;普遍意义;特殊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诗歌基本的情感范畴、表达技巧、题材分类没有清晰的认知,做题过程中也没有基本的知识衔接,所以学生诗歌鉴赏的主观答题往往与诗歌的意旨大相径庭。为了规避这一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旨意,本文试图通过《早发剡中石城寺》抛砖引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早发剡中石城寺》这首诗重在通过掌握诗歌写景常见的表达技巧和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思路、明确诗歌的情感范畴,进而提炼诗歌特定的情感意旨。但是如果进行逆推的演绎,学生要做的是在理解诗歌基础之上,进而总结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这样对学生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过程。所以本文首先通过诗歌特殊意义的解析,进而总结诗歌普遍意义的写作思路、情感范畴与表达技巧。
  【教学设计】
  导入
  自陶渊明的田园牧歌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后继的无数士人发现山水田园才是生命诗意栖居的地方。“此时此刻”的我们被外界所缚,如囚徒。晨钟暮鼓、烟霞雾霭的山水之境或许才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一如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穿越历史的烟尘,中唐诗人赵嘏亦如是说。
  一、与诗人相遇,析背景
  1.齐读诗歌,初解诗意,以明达晓畅的语言简述诗歌。(提   示:在简述的过程中,注意调整语序,厘清语言的逻辑)
  2.与诗人相遇(明确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人——诗人赵嘏
  时间——清晨(早发、平明)
  地点——剡中石城寺
  二、与诗人同行,析内容手法
  1.與诗人同行(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事——在剡中石城寺暂且休息,天亮时候离开石城寺(首联)
  景——竹门半开,晨钟余音回荡。雨过初晴,松枝宁静清新,仙鹤飞回。
  2.诗人如何写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反衬——营造静谧清新的环境氛围——意在寓情于景,表达对山水的喜爱   之情。
  三、与诗人相知,析情感
  1.抒了什么情——情感词(惆怅)
  惆怅之因(情感原因):吟辞、心负——因辞别此处的山水而叹息,因辜负悠然闲适的水石儿惋惜。
  惆怅之因(现实原因):此时此刻萦绕于心的机虑、思虑。
  四、与诗人对话
  1.起承转合,化朦胧臆测为清晰理解。
  首联叙事,颔联叙事兼写景,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本诗的叙事写景是否别有深意,诗歌的抒情是否有多层意蕴。
  2.诗歌的情感范畴一般包括诗人的自我遭际、社会百况、自然风物。显然在本诗中诗人重在写自身的遭际与自然风物。注意自身的遭际诗人点到即止,那么值得思考的是写景是否别有深意。
  3.总结诗歌的情感内容。
  本诗通过记叙离开暂居的石城寺,描写了石城寺静谧闲适的山林之景。诗人沉醉山水,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淡雅闲适的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
  五、开放讨论
  生活的困顿,山水生活真的是我们精神栖居的地方吗?——此时此刻再见此情此景,生活是否真的在别处?陶渊明的田园牧歌背后是看不见的生活困境。那颗不妥协、不通达的心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唐诗人赵嘏在国事衰危之际,寄情山水又有何益?有时候,我们会和诗人一样,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盒子里,在一个有着某种边界的空间里,被设定好了默认程序。我们向往的是盒子以外的世界,是我们不曾经历的人生。我们期待的生活似乎永远在彼岸,在别处。生活是否真的在别处?我们需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然而,问题是我们总会过分期待陌生的经历带来的惊喜,却忽视在当前的生活中寻找意义。如果你的心不能和你当下的生活和解,永远没有最好的生活。
  六、总结
  诗歌鉴赏的基本题材类型是我们解读诗歌的有益参照,通过题材去划定情感范畴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在把握诗歌诗意的基础之上,需要学生在道与术的层面对诗歌践行解剖。通过对诗歌起承转合叙事写景抒情的分类解析,具体阐释其艺术表现手法,进而体会诗人诗情的多重含义。一首诗的鉴赏,一定是建立在对诗歌普遍意义的分析上,进而探究其蕴含的特殊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