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骆越文化数字化传播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节日庆典的举办,骆越文化逐渐走进了现代社会、走向了大众。通过网络平台、动漫作品和数字音乐等形式的传播,骆越文化数字化传播取得一定效果,但还存在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受众面狭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整合优秀资源,选好文化表征,强调人的主体性,加快骆越文化数字平台建设和数字化进程,不仅能更好地保存和传承骆越文化,还能为大众带来更好的文化体验,从而达到文化传播、教育、保护的效果。
  关键词:骆越文化;数字化传播;数字平台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3.016
  [中图分类号]G127;G2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3-0088-05
  近年来,随着“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的连年举办,传统骆越文化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融入民众生活。骆越族群追逐太阳的精神、悠久灿烂的稻作文明、骆越先民的风俗习惯,以山歌、舞蹈、游戲、美食等文体、旅游形式在越来越广泛的民众中传播,对中华文明、东南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骆越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界对骆越文化的研究热度不断攀升,越来越多人重视对骆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发展和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传播力,文化数字化便是重要的文化发展策略之一。
  一、文化数字化再认识
  一种文化的传播往往是通过它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具象产物向不同的人群展示文化本身的内涵,本质上是世界中的“物”和“人”的连接。在传统的传播过程中,人和其他事物的联系必须有面对面的物理连接才能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如观赏民族歌舞、体验民俗风情、品尝特色美食等。文化和人们建立连接的“物”是对人具有吸引力和一定相关性的内容。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论传播形式怎样变化,人与文化连接的本质没有改变。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文化传播中人与“物”的连接提供了一种新的介质,打破了空间、时间、物理介质的限制,使受众与文化产生高度黏度的可能性增大,但其文化传播、教育、保护的目的始终没有改变。
  一种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不仅是对某一项物质遗产的数字化呈现,更是对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系统整合,形成联动效应。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和数字化传播必须依靠数据化,文化数据化所包含的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依据目前的发展,文化数据化可分为五类:一是“物的数据化”,即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二是“人的数据化”,主要指受众的行为数据(消费数据和地理位置数据等);三是“人与人的关系数据”,把人与人交流的物理介质数据化,如网络社交软件,消除了传播跨时间、空间、物理介质的制约;四是“人与物的关系数据”,通过网络实现人与物质文化遗产的链接;五是“物与物的关系数据化”,物联网可为文化资源的管理提供有据可查的数字支撑[2]。
  从文化数据化的五类形式可见,文化数字化不管形式如何,数据和文化始终围绕着“人”而进行。人们运用数字化平台对某一文化进行了解和认识时,更在意的是“人”在各种传播关系中是否能打破时间、空间、物理介质的制约,实现“人”与文化的数字化连接,并在某一文化中得到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参与和社交体验。文化数字化的重点是在不断缩小“人”与文化的时间、空间、介质阻碍,强调作为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对数字对象的操作,比如对数据进行对比、注释、重构、组合,等等。文化的数字化应该始终围绕着“人”的自我认知意识而进行。
  二、骆越文化数字化传播现状
  (一)网络平台
  以骆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广西为例,现有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博物馆、骆越文化网、广西崇左壮族博物馆五个主要网络数字化平台中,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骆越文化主要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平面式的数字影像化呈现。受众交互界面方面,这五个网络平台用了大量篇幅对相关新闻进行文字图片发布,文物展示占的篇幅较少且不在显眼位置,只有广西民族博物馆网站将每一期“展览信息”设置在头版。数字成像方面,广西民族博物馆和广西崇左壮族博物馆采用“虚拟博物馆”技术将博物馆进行虚拟3D呈现,尤其是广西民族博物馆将每一期线下展览都极大程度地还原为数字虚拟3D影象供受众随时随地体验,其“壮族文化展”还以数字投影形式展现花山岩画的符号解读及成画方法。特色栏目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网站的“馆长说宝”栏目,以视频形式,通过馆长图文并茂的讲解,向受众详细介绍人面纹羊角钮铜钟、壮锦、青釉鸡首壶等广西骆越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遗憾的是该视频栏目最近一次更新时间为2017年6月10号。更新慢、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缺少互动是这五个网络平台骆越文化数字化传播的普遍现象,容易造成受众的流失。
  (二)动漫作品
  为了探索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新路子,2011年9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向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提出联合研制骆越文化题材动漫影视片的建议,得到研究会专家们的积极响应。以骆越文化专家为主的动漫脚本写作组把古骆越著名的民间传说《掘尾龙的故事》《布伯战雷王》《妈勒找昆仑》《九尾狗找稻种》故事编成动漫脚本,并与师生一起研讨设计影视人物形象。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工程学院2012届毕业设计作品展上,系列骆越文化题材动漫影视片《布伯斗雷王》《秃尾龙的故事》公开展示,随后该院学生陆续完成了《百越壮都》《骆越遗韵》等多部三维动画片的制作。2012年广西电视台打造的大型少数民族题材长篇动画片《达伦达嫁》为骆越文化的推广开发打开了一扇窗口[3]。这个壮族版《水晶鞋》灰姑娘的故事2013年春节期间在广西电视台影视频道和广西卫视陆续播出,获得了极大反响,其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人物造型与场景设计,展现了壮族重大节日活动,富含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位于南宁高新区的广西卡斯特动漫有限公司以发展民族动漫游戏产业为使命,2012年开始打造广西民族文化共享型动漫游戏制作资源库平台,随后开发了3款手机民族动漫游戏《疯狂炮龙》《绣球王子》和《水晶宫》,制作动画影视2部,即104集民族动画电视片《歌仙映像·百越列国历险记》(少年刘三姐)和民族动画电影《弱水乾坤·骆越公主》。   由于广西动漫发展起步较晚,广西本土传统文化在动漫中的表现形式相对单一,神话传说故事化不够戏剧性,动漫形象设计比较传统,缺乏时尚元素,也没有开发相应的多元衍生产品,没能打造有效的动漫衍生产品营销模式,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广西动漫文化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
  (三)数字音乐
  截至2019年3月2日,在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优酷网、360视频等各大视频网站上有1 620个壮语歌曲相关视频,有横县山歌、天等山歌、壮族大歌,有情歌、酒歌,也有不少原创壮语歌曲如《父亲》《我的家乡》《我来自壮乡》《好想你》《永远把你记在我心里》《花开花落》《醉在壮乡》等,一些音画制作精良、画面风光优美的视频广受网友好评。然而在网易云音乐、QQ音乐、酷狗、酷我、虾米五大主流数字音乐平台上与骆越文化相关的仅有1张专辑和3首歌曲。网易云音乐上对相关歌曲的评论数累计为4条,QQ音乐累计评论2条,其他三大平台评论为4条。在博老的《骆越文明》专辑中,壮语歌词搭配现代乐器和旋律与其他文化的音乐相比特色明显,以现代乐器为主、铜鼓为辅,旋律幽静,以音乐形式表现了骆越古国灿烂的文化,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制作成了现代人能直观感受到的骆越文化。不足在于,博老的《骆越文明》专辑和《骆越情思》《花山壁画》《千年骆越情》等歌曲被编码置于数字音乐平台上,由于壮语歌词特色鲜明却不利于传唱,受众虽能通过旋律感受到骆越民族气息,却不能从歌词听懂作者具体想要传达的故事。此类单纯的民族音乐受众面狭窄,传唱率低,不能满足数字平台受众所追求的社交需要,下载、评论和转发数就很少。
  (四)传播过程的噪音干扰
  以上三种数字化表现形式来看,传播单位均把骆越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数字编码形成不同形式的数字信息透过网络平台和传统媒体向受众传播。受众在将讯息还原成信息转换为具体含义时,却没有与传播单位保持完全一致,尤其是壮语歌曲。
  三种数字形式中,网络平台和数字音乐能够为受众提供网络“意见反馈”的渠道。“意见反馈”渠道的优点是在时空坐标上,尽管网络上始终处在一个开放的集市中,但是通过网络的留言却类似一层幕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他人的直接观察和进入,受众产生了一定的安全感后更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对于数字音乐平台而言,受众的评论在网络中是公开的,因此受众的评论不仅作为信宿的反馈面向骆越音乐的作者,还作为信源面向了其他音乐受众,这也是流行乐里为什么一首歌曲下面会产生海量评论的原因。受众的反馈评论被放置在音乐平台相对开放的空间中,因为音乐而聚集在一起的一群受众在评论以后不需要花时间等待作者的回复,他们之间互相进行交流,形成了连锁的传播效应。不过目前骆越音乐被大众接受的程度还处在一个成长期,能够接受到的评论反馈还不足以支持起受众之间的交流。在网易云音乐平台上的受众评论仅4条的情况下 ,还需要音乐传播单位对其做出及时回复接受反馈,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链条。网络综合平台的不足之处在于受到了推送少、更新慢等“时间噪音”的制约,受众只能通过向平台发表私信表达感受,平台在接收以后不能做到及时回复,使受众失去了反馈意愿,参与积极性受阻。
  三、加強骆越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建议
  (一)整合优秀资源,选好文化表征,打响“三月三”品牌
  骆越文化琳琅满目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骆越文化数字化传播提供了大量素材。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在通过数字化呈现时需要选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征?经过近年的实践证明,花山岩画、三月三歌圩等表征符号效果突出。在数字化文化产品制作中文化表征符号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不同受众不同传播渠道的差异性,从众多骆越文化元素中定制化、差异化、多元化。如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的差异化推广效果良好,在对我国北方群体宣传时强调南北差异,强调南方特色、岭南文化;针对国外群体时强调“开放广东,和谐广东”。可以借鉴其经验,对不同受众进行差异化定制,针对国外群体,可强调骆越的神秘、独有的铜鼓和随性的对歌文化等表征符号;针对国内群体,可以突出历史遗迹、旅游节事、民族风情,宣传“三月歌圩,随性越人之音”,传播好骆越故事。在2019年“壮族三月三”假期,八桂大地上演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一场场风情浓郁的文化盛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下,全力打造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4],骆越文化的铜鼓、稻作、龙母、蛙人等文化特征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二)加强统筹谋划,增强故事性,强调人的主体性
  新媒体带来的最大变革是时效性、互动性、时空性大大加强,极大改变了传播叙事模式。新时期受众渐渐适应并习惯了新媒体所形成的碎片化、数字化、故事化的语境。丰富的骆越文化本身所集成的美感并非一两个故事就能够展现,如果只是更改传播平台或形式,而不去适应新时期的语境,就很难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因此,在进行骆越文化数字化传播时,应加强统筹谋划,对接全球搜索、视频、社交等互联网平台,抓住新时期广大受众的需求特点,采用“蜂巢式”传播模式,集中于精炼的故事性传播。在文化传承和推广中,创新表达方式,凸显人文情怀,让传播接地气、见高度,让受众通过故事了解文化,再通过“菱形式”逐渐完善文化意义,推介好山好水和特色文化。
  评价一部好电影的标准不仅因为它是一个好故事,更重要的是它令观众获得了一定的信息。电影故事并非电影的全部,好电影会因为音乐的美向观众提供一个无限享受的世界,会因为美术的妙让观众置身于充满想象的空间,这些非故事性的感受受到观众的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心理感受等因素的影响,直击人心或产生共鸣。因此,在骆越文化数字化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把“人”作为主体,强调主体的参与性和社交性。要关注文化特质,反映精神内涵,用心感受,写出真切感人的故事,用心经营文字和镜头,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播方式、表达方式,提升传播力,增强文化内容的话题性,满足受众的社交需求,激励受众参与分享与互动。   (三)搭建数字化平台,坚持内容为王,打造数字骆越
  1.数据的采集和保存。骆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棉纺织文化、航运文化、龙舟文化、象形方块字、铜鼓文化、冶炼制造文化、花山壁画文化、巫文化、三界观、太阳文化、龙母文化、宗祖文化、玉器文化、柱子崇拜文化等为建立数据库提供了丰富的来源。目前骆越文化资源有历史遗迹、书籍出版、旅游节事、现代演艺四大类型。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用二维和三维数字化采集技术来进行记录。二维影像采集主要包括针对一些相对平面的文物照片和文字记载,例如左江花山岩画、《越史略》等书籍文献、照片一类的文化瑰宝,可以利用数字摄影技术,通过摄像机、数码相机、2D扫描仪等数字设备对文献进行初步的数据采集和保存。可以借鉴故宫博物院、敦煌博物馆的数字文物保护方法,运用三维工具(软件或仪器)来实现如铜鼓、龙母、铜剑、罗波庙、干栏等立体物件和建筑模型的虚拟创建、修改、完善、分析等一系列的数字化操作,采集影像数据,从而实现对文物的进一步还原和复制。如在对花山岩画进行数据采集时,除了影像和三维数据搭建,还需对花山岩画等文化遗产的材质、岩层厚度等属性数据进行数字化采集和保存。利用影像、三维、属性数据库搭建,形成一个可供脱离本体研究、展示、复原的虚拟文化产物,才能在文化遗产传播活动中,起到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呈现。
  2.归纳数据建立数据库。在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材质等物理数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数据进行数字化采集以后,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和加以利用,且建立一个资源丰富的数据库。骆越文化数据库可以借鉴“国家遗产名录资源数据库”和“数字故宫”的经验进行建设。可以根据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骆越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一级类目[5],结合骆越文化特色,设立二级类目,如传统音乐可再分为山歌对唱、人声曲、铜鼓曲等。在涉及具体文化项目时,可将对该项目进行进一步拆分为三级甚至四级类目,方便检索和利用数据,以及找到最合适的保存形式。例如,可将干栏文化分为干栏遗址、建造过程与方法、出土的建筑模型等。最后根据细分出来的最高级别类目,选择最合适的储存方式,可分为电子文档、图片、音像、影像、VR等。
  3.骆越文化的数字化呈现——数字骆越。数字化如何呈现和数据如何利用取决于平台搭建者对该平台所追求的目标。“敦煌学网”对敦煌数字化的探索是将数据库、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知识库、信息检索系统等作为数字化目标;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则是虚实结合,在完成了基础数据收集和建立数据库以后,着力发展公众服务。在信息数据化持续丰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以信息服务和人际社交为重要支撑,并通过整合各类数字产品和渠道,打造出线上与线下融合贯通的故宫文化资源聚合平台[6],产生了“数字故宫社区”的理念。数字骆越在完成数据采集和数据库搭建后,可学习借鉴故宫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数字化社区。
  一是建立官方社交账号。紧跟时代潮流,在抖音、微博、微信等被受眾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上建立官方账号与大众沟通交流和实时互动。官方账号要紧跟时事热点且持续更新,通过社交的方式和受众的兴趣点紧密结合,有机融入到公众的生活中去,从而使古老的骆越文化时尚起来。不仅要建立专门的骆越文化交流展示平台,还要通过数字化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如在微信平台上为大众提供全景导览、购票、微店等服务内容。
  二是数字化趣味呈现。基于建立好的数据库,利用最新计算方法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实现网络体验VR作品,如将骆越文化题材动漫影视片《秃尾龙的故事》通过技术处理成人们可直接参与的动漫VR版本,《馆长说宝》在录制中加入VR第一视角技术使得受众更有带入感。将蛙人壁画、铜鼓、铜剑、古建筑等文物通过三维数据整理以后,1:1数字化还原到开放的互联网上,让受众身临其境体验骆越魅力,在虚拟环境中带入骆越故事中,不仅身临其境观看文物,还能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运用高清呈现技术在网络社区中开设花山岩画电子画廊,加入声音、文字对作品进行注释,通过触摸屏即时放大的方式呈献给观众,让他们可以近距离观赏岩画细部,弥补现场远距离游览之不足。
  三是多学科、多领域参与数字化创作。骆越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包含壮医、民族音乐、稻作等多个领域,涉及文、理、工等多个学科。在传统的文化传播工作中,各领域各学科相对独立的状况不利于数字化传播。可以通过设立“骆越文化数字创作基金”“骆越文化数字化课题”等吸引各大高校不同专业的师生参与数字化文创产品创作,发挥骆越文化专家学者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数字内容的制作过程中。骆越文化专家学者可对创作内容主题、表现形式、注释注解以及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进行全程指导。可以通过招标、立项等形式与社会企业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骆越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整合骆越文化资源和技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利用。
  [参考文献]
  [1]易奇志,郑永涛.新媒体时代花山岩画数字化传播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2]粟钰琪.简论报业数字化转型[J].记者摇篮,2018(10).
  [3]柯华.试论“骆越文化”的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及推广[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5).
  [4]“壮族三月三”唱响文旅消费品牌[N].广西日报,2018-04-28(05).
  [5]曾立毅.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研究[J].管理世界,2013(4).
  [6]冯乃恩.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理念与实践综述——以数字故宫社区为例[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1).
  责任编辑:陈振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4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