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认知范畴看弹幕文化的语境构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认知范畴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向,侧重研究语言与思维间的关系。认知范畴产生于范畴化的过程,即对信息的感知、选择、分类、整合以至形成认知范畴。弹幕是近年来网络视频以及自媒体飞速发展的产物,以其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慢慢进入大众的视野。其受众来自某一特定群体,同一特定群体中相同或相近的认知概念是弹幕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这些内涵和外延在弹幕的实时交流中逐渐形成特定的语境。本文旨在从认知的范畴化过程的视角下分析弹幕特定语境的形成因素。
  【关键词】认知范畴;弹幕;语境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09-01
  一、认知范畴
  认知范畴包含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由某一拥有共同特征的元素群体所建构的,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范畴成员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相等的。原型范畴理论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补充,隶属于同一范畴集合的各成员之间只具有家族相似性而并不会共享所有特征,各成员的地位并不是相等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原型范畴会受到认知和文化的影响,致使其内部结构产生变化。
  认知范畴产生于范畴化的过程,即快速、有效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范畴化是一种心智过程,是概念形成的过程。Rosch&Mervis(1975,1976)将范畴分为三个层次:上义层次、基本层次和下义层次。在建构范畴的过程中,范畴化的基本层次相较于其他层次其作用更加地显著。范畴化的基本层次源自于人们最基本的感知能力,不可过于具象或是过于抽象,但是却可以向外延展。基本层次的认知范畴内部家族相似性和外部区别性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在这一层次上,人们在对事体进行分类时,与同一范畴中其他成员共享的属性最多,与其他范畴的成员共享的属性最少,是最接近自然的分类。
  认知范畴还具有语境依赖性。认知范畴中的原型意象作为范畴的核心,其认知参照点并不是固化的,而是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语境的变化。基于基本经验的认知范畴的原型意象往往是最先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范畴成员。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往往会以原型意象为中心,通过联想类比推及同一范畴中具有不同特性的其他成员。原型意象是来自于基本经验和文化常识,因此往往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与此同时,人类自身的认知也在不断发展。因而,在不同语境的作用下,不同文化环境下,个体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原型意象也不尽相同。
  二、弹幕文化中的语境构成
  弹幕是近年来网络视频以及自媒体飞速发展的产物。弹幕视频是信源与反馈的同步传播,互动性较强。这种互动不仅存在于受众与信源之间,还体现在受众主体之间。这种强交互性的信息交流过程实现了在虚拟时空的群体互动社交,形成了一个拥有共同语境的群体。个人处于群体之中,就会形成强烈的群体认同,其通过弹幕表达意见和互动的行为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因此很多观众对于弹幕的兴趣远远大于视频内容本身。因而,弹幕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等特征,其受众来自某一特定群体,同一特定群体中相同或相近的认知概念的形成是弹幕文化语境形成的基础。
  网络自媒体、社交网络的快速發展使得一些此类网站迅速崛起,如Instagram,Youtube,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弹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ilibili)等等,与此同时也诞生了众多知名博主,不同类型的博主其受众也不尽相同。为了维持自己的影响力,很多博主会用vlog的方式来记录生活、产品测评、美食探店等等。vlog播放时观众随时可以就视频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实时互动,参与其中。随着博主的关注量的增长,视频播放量弹幕数量也会相应增长。博主与粉丝间形成某种相对排外的语言环境。
  在弹幕这一这种特殊的语言环境下,粉丝间对某一标志性事件的信息共享是该语境形成的核心。由某一标志性信息所形成的原型意象,再不断进行信息的整合以衍生出其他具有相似性而又并不完全相同的意象。意象与概念的叠加使得这一群体拥有该群体以外所没有的独特信息标记。弹幕深化了用户的编辑权与参与度,使得用户能够在视频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标记。以知名博主华农兄弟为例,因在视频中想尽一切理由吃竹鼠意外走红于Bilibili。该博主视频的弹幕下全是“漂亮警告”、“强行内伤”、“强行中暑”、“论竹鼠的100种死因”等。初次观看视频的人会搞不懂弹幕究竟在做什么。这一独特的语言受众群体可以被视作一个认知范畴。弹幕文化中语言环境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使用中逐渐演变调整与整合,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语境体系。
  三、结语
  弹幕无疑为观众提供了互动以及二次创作的机会,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提高了娱乐性。弹幕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年轻人这一群体。在弹幕的独特文化环境下,意象间的自然关联性和范畴内成员间的特性,原型意象的形成和泛化,意象与概念的叠加使其形成了特有的语言风格。范畴边界的扩展会因彼此间的模仿和自我的二次创作的影响,从而产生新的名词。将认知范畴与弹幕文化统筹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弹幕文化探索互联网语言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Morgan(eds.),1975:41-58.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98-112.
  [3]刘昌华.社会和符号的互动:弹幕语言场域的反思和治理[J].东南学术,2018(6).
  [4]常文斐.弹幕语言的表达特征及规范建议[J].应用研究,2019(6).
  [6]Rosch,E.&C.B.Mervis.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4):573—605.
  [7]张维鼎.意义与认知范畴化[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45-157.
  [8]李晗.弹幕文化大众化的伦理反思[J].新闻研究导刊,2019(3).
  [9]周玉基.弹幕视频的伦理反思[J].当代电视,2016(01).
  [10]J.R.Taylo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51-59.
  [11]王天翼,王寅.认知社会语言学[J].中国外语,2012(2).
  作者简介:褚倩雯(1987.7-),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7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