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的有机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柳

  【摘 要】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这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元素,将其传承,并与小学德育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发展道德品质,进而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就两者结合的重要意义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结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德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072-02
  一、引言
  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凝结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优秀的,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而掌握其中的精髓,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要求,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而对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德育是形成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载体,在其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必将为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并适应社会铺好平坦的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的有机结合,对小学生能够形成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循序渐进中让小学生产生对精髓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德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标。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保证德育取得良好的实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文化根基
  在教育过程中,文化对人有着影响力、感染力,开展文化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素质,塑造人的心灵与人格。长期以来,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仁、义、忠、孝、廉、耻,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核心内容。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时候,学生应当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去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是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环境愈加复杂,很多小学生在思想和行为层面上的品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进而产生不正确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做出不正确的行为,如相互攀比、不讲诚信等。面临小学生的这些不良现象,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1.培养小学生的正确“三观”。
  培养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当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思想的科学引导上。心理学研究证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价值和人生是什么,更无法参透其中的科学内涵。进入小学校园时,小学生就已经对生活、金钱、责任等词汇有了基础的概念认知,而这些基础认知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关键性的基础作用。
  2.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文明水平。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培养品质的主要场所,一方面能够更好、更系统地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能够具体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学习特点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当前的实际现状来看,很多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强烈的认同感,无法对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更谈不上自主学习传统文化了。只有契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够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认知优秀文化。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的路径选择
  1.实施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将学生划分为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以此为基础来开展分层次德育工作,然后按照教育纲要的要求来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式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認同感与自豪感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节日前后选取多样化的文化内容来开展教育活动,如在元宵节的时候为学生提供灯谜,让学生在猜的同时了解元宵节相关的传统文化;在端午节的时候,为学生讲述星象的传说,组织吃粽子活动等。以传统节日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结合具体课程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历经千年,已经深入各炎黄子孙的思想和行为中。要想真正发挥德育的实效,教师就必须对德育内容进行丰富、对德育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例如,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中蕴藏着古人的智慧,展现着历史的背景与文化;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进行讲述,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产生的过程。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能够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3.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
  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通过实践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传授,以此提升德育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中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古人故事,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美德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丰富教育活动的同时,培养小学生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结语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与素材,以此来丰富德育的内容与形式。因此,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强化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并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强大力量,让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自觉成为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实现道德素质提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明征.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J].学周刊,2019(10).
  [2]孟燕丽,吴丽.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2).
  [3]李宁,刘晓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J].教书育人,2016(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7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