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三个维度考量建设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建国

   2019年8月,国务院批复新设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驗区实施范围119.97平方公里,涵盖雄安、正定、曹妃甸以及大兴机场四个片区[1]。至此,东部沿海省市实现了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的全覆盖。
   自贸试验区是对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全球趋势的积极响应,是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适应改革深化开放扩大以开放促改革的必然举措。有别于改革开放以来各地设置的各种“开发区”,以国境为限,以海关内外为界的“保税区”“综合保税区”及“出口加工区”。在所有“区”中,“自贸区”是目前国际国内最优惠的发展区域,“自贸区”关税水平低、政府干预少,最大的特点就是贸易自由化。设立河北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列入自贸区的方阵中,河北省应如何立足自身、借鉴先进、主动作为、不负使命,跟上时代创新的步伐,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创新思维建设河北自贸试验区
   所谓自由贸易区包括两类, 一类是自由贸易区,是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和地区之间协议设立的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体, 一旦签订协议就是覆盖全部;另一类是自由贸易园区,是一国或地区的部分对外经济活动中,在货物监管、外汇管理、税收政策、企业设立等领域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政策的特定区域。 我国国内目前已设立的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实际上是后一类自由贸易园区,初衷是用开放倒逼改革。通过开放跨境金融业务,倒逼内地融资成本降低。 旨在适当突破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进行政策创新,在小区域内开放,做好监管,进行风险测试、压力测试,然后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根本意义在于充分授权,强化制度创新,以更大的开放倒逼更深刻的改革,以更深刻的改革促进更高质量的发展。
   关于建设河北自贸试验区,国家批复方案明确的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要求,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建设国际商贸物流重要枢纽、新型工业化基地、全球创新高地和开放发展先行区。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形成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成果,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建成贸易投资自由便利、高端高新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开放创新、政府治理包容审慎、区域发展高度协同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2]。
   在国家批复的《中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提及“创新”的字眼13处,出现“探索”的内容11处,对河北自贸试验区提出的任务98项,其中,如探索监管“沙盒机制”,为全国“首创”。贯穿河北自贸试验区使命全过程的是开放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
   以思想的解放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目标的实施。建设自贸试验区,旨在破除桎梏改革的诸多制度因素,全方位进行制度闯关。自由贸易区是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产物,以自由贸易区为龙头带动本国或本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更是国际通行做法。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制度创新的“新高地”。要义在“试验”、在“自由”,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服务对象是全球合作伙伴,措施路径是打造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3]。河北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是对河北省的一项重大的改革授权,也是一次全新的制度探索,关键是要用改革的措施激发活力、用创新的办法增强动力。与过往依赖于优惠措施、政策倾斜管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的思维不同,管理自贸试验区关键在改革探索、制度创新。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思维上适应自贸试验区的建设要求。必须在营商环境、市场意识上实现观念的升级。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突破传统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把河北自贸试验区打造成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以对标学习撑起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的高度自觉。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北省最大的差距是在思想观念上,缺乏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的勇气和劲头。只有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才能在自贸试验区这块“试验田”上收获创新的成果。聚焦建设国际商贸物流重要枢纽、 新型工业化基地、全球创新高地和开放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要求河北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进行思考谋划、发力提升。借鉴发达国家自由贸易园区的经验和做法, 通过开设自贸大讲堂,举办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相关的学术交流论坛,组织学习国内外自贸区的先进理念、制度,支持相关管理部门或企业选派专业人才到兄弟自贸试验区研修,赴国外自由贸易港(园区)调研,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等。对标国际构建统筹国际业务、跨境金融服务、前沿科技研发、跨境服务贸易的功能平台。用国际视野、国际合作、国际规则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对标国际先进规则,着力破解国际性与本土性、低关税与成长性、便利化与法治化的矛盾,形成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成果。对标国家需求,打破壁垒,加速区域内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流动,突破“卡脖子”技术;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 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两大国家战略联动发展,联手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构建京津冀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全球创新高地。对标学习国内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立足河北自贸试验区的特点和定位,学习引进先进省市的理念制度、资金资本、企业项目、科技智力、体制机制等高端要素和先进经验。在实践中学比,找差距补短板,放大自身优势, 以差异化和首创性走出一条高质量、特色化的自贸区建设发展路子。加强各自贸试验区之间的合作探索与互动交流, 相互借鉴,协同推进各领域的改革试验。 从国内18个自贸试验区改革探索的内容看,存在着与河北已有战略平台的合作基础和共同的改革探索使命。比如,天津自贸试验区,自设立起就确定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定位。山东自贸试验区明确“推动建立国际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江苏自贸试验区明确要打造“国际化创新高地”“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18个自贸试验区既有分工差异又有共同的功能取向,需要加强互学互补互鉴互促,把全国各自贸试验区近50个片区管用的、能用的、实用的自主创新措施引进来,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协同联动,充分释放利好叠加的“化学反应”“乘数效应”,打造制度创新的河北品牌。    以自我革命精神实施流程再造,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自贸试验区是释放市场机制活力、倒逼政府主动创新管理、支撑地方借力开放升级的关键力量。自贸试验区的重要宗旨是推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此次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改革, 目标是整体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河北自贸试验区,就要吃透改革本义,学习借鉴其他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聚焦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制体系最完善的目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推动流程再造,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政务服务最好、审批速度最快的一流营商环境。探索实行“由上而下”的顶格协调推进机制, 打破以往条块分割的工作模式,代之以多个部门联合协同办理的并联审批制度。加强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通过将流程分解分类再造,推动项目审批流程优化、 体系重构和机制创新,形成高效工作新格局,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聚焦“去行政化”,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管委会+基金”“管委会+行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以自贸区政府职能转变为龙头, 彻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举全省之力打造“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的一流营商环境。通过管理上的改革到位和更加开放的制度安排,营造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成长生态,保证全要素尤其是创新要素的无制度障碍自由流动。
   二、聚焦“两个服务”,聚拢高端高新产业,聚力“一区两地一枢纽”,聚合八方协同,打造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
   按照《总体方案》,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使命,可简要概括为:聚焦“两个服务”,聚拢高端高新产业,聚力建设“一区两地一枢纽”,聚合八方协同,打造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
   具体而言,“两个服务”,即主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两个国家战略。“高端高新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高端现代服务业、国际大宗商品贸易、港航服务、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临港产业、生物医药、能源储配、航空物流、航空科技、融资租赁等产业。“一区两地一枢纽”。“一区”即开放发展先行区,又细分为引领、示范、先行、聚集、承载五个类型区。《总体方案》明确的四个引领区为:雄安片区建设高端高新产业开放发展引领区,正定片区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发展引领区,曹妃甸片区建设东北亚经济合作引领区,大兴机场片区建设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三个示范区为:雄安片区建设数字商务发展示范区,曹妃甸片区建设临港经济创新示范区, 大兴机场片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一个“先行区”为雄安片区建设金融创新先行区,一个“聚集区”为正定片区建设航空产业开放发展集聚区,一个“承载区”为大兴机场片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两地” 即新型工业化基地、全球创新高地。“一枢纽”即正定片区建设综合物流枢纽。
   无论是“以身试路”建设高端高新产业开放发展引领区, 还是做出榜样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数字商务发展、临港经济创新示范区,或是先行一步建设金融创新先行区,还是跨区域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河北自贸区突出呈现差异化、首创性的特点,都意味着未来的征程充满着“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就河北省而言,面对的都是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都需要思想引领,思想先行。认真对标,找短板、查弱项,在解决问题中求先行、抓突破,清晰地知道为什么建、怎么建;真正明白要试什么、怎么试,做到思想上充分“知其然”,行动上“知其所以然”。把中央批复的“16条”主要任务措施思考透彻,充分借鉴参照其他地方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经验和问题, 准确研判在全国18个自贸区和同天挂牌的6个自贸试验区中, 河北省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应扮演什么角色,哪些优势可以发挥,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在此基础上,找准引领点、发力点和切入点,搞好建设规划,细化功能定位,形成有针对性的思路和举措,解决好如何对接、如何服务、如何协同的问题,夯实牢固的思想基础。在思想再解放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努力把河北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贸易投资自由便利、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开放创新、政府治理包容审慎、区域发展高度协同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扛起制度创新“河北责任”。
   三、 强力提升制约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河北自贸试验区的科技、人才、金融短板
   长期以来,科技、人才、金融资源支撑乏力,是制约河北省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河北自贸试验区,必须在弥补短板、强化供给上下深功夫实功夫。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 是国家赋予河北自贸试验区的一项重要任务。使命在肩,河北省需从协同联手打破“壁垒”发力。着力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 强化与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及京津科技机构的深度合作创新[4]。构建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促进跨区域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加快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建立知识产权法庭、检察室、仲裁院、维权援助分中心等多机构协同保护机制,构建集行政保护、司法保护、调解仲裁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全球商品、资本、人才和信息等资源要素高度集聚、高效配置。制定发布河北自贸试验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按照四个片区功能定位和重点产业发展目录,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法规,制定包括支持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孵化基地建设等,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大力引进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全球创新高地。推动与金融机构联动合作,打造“银行授信、保险担保、政府补偿、基金支持、配套参与”的多维金融创新协同机制。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吸引全球技术和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集聚高端高新产业。引入高端国际会议,精心谋划高水平、影响大的投融资对接活动,举办有世界水平和國际影响力的高端展会论坛,聚天下之智,为河北省高质量发展赋能。在正定片区举办“2020河北开放创新国际峰会”,邀请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基金、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等共同参与, 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战略新兴产业, 精准对接领军性企业、平台型企业和初创型企业发展需求, 促进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和政府合作的四维贯通,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在这里形成思想碰撞交流的强磁场,吸附和凝聚各类创新要素。用足用好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资源,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交流方式,加强与日、德等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数字化、职业教育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经贸投资、财政金融、医疗康养、养老照护、节能环保、旅游观光等领域的合作, 对接好高等院校和科研平台的研究能力与力量,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实现共享共赢。    加快补齐人才短板,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当前,河北省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匹配、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突出,既懂经济又懂管理,既懂技术又懂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偏少,尤其是站在行业科技前沿、 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匮乏,难以满足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实际需要,亟待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 复合型人才。面向国际国内,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现代服务业等高端高新产业,引机构、引技术、引平台、引项目、引人才,集聚金融、财务、外汇、法律、贸易服务业高端人才以及高级技术人员等专业人才,特别是能够主导创新资源配置的企业家、科学家。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河北自贸试验区,河北省应对标国内外最积极、最开放和最有效的人才政策标准, 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为动力,谋划好人才政策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探索以知识、管理经验、专业技能等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型规则,引导要素资源向激励创新人才的方向倾斜。探索人才和技术资本化评价机制,打造“人才有价”评估平台,实现知识产权可作价、成果转化能估价、人才团队有身价,加快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面向全球海內外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加大引进力度。立足“离岸创新、全球孵化”,建立有利于产业和人才集聚的财税制度,开展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试点,打造宜业宜居的青年人才、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率先研究建立“轨道人才”的柔性政策体系,便于各类人才实现多点执业、多重身份的自由转换,从而形成自贸试验区更广范围、更大力度、更具包容的人才吸纳和共享环境。围绕“高、精、尖、缺”人才,支持在自贸试验区引进国际化专业技术职业培训项目,实施高级研修和急需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对自贸试验区重点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资助额度上予以倾斜。试点技能等级认定、新技能培训评价,建立工程技术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发展贯通机制。探索设立运营国际高中与外国大学、人力资源流动化平台、终身学习中心、外语学习馆、青年银行等机构,为青年提供系统性培训与服务。在吸引国外人才方面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降低劳工准入门槛,实行外国人投资特例管理办法。目前,在全国已有的16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中,河北省尚无一家。河北省应加大工作力度,争取中国雄安人才资源产业服务园、中国石家庄人才资源产业服务园落地雄安片区和正定片区。聚焦四个片区重点发展的高端高新产业,建立国内外人才聚集、教育、培训的人才供应链吸引国外人才聚集,打造最适合青年人集聚的创新时尚活力区,争取成为海内外生物医药人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高端装备制造等人才来华的首选集聚地。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河北自贸区,提升河北省干部队伍的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的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可借鉴青岛市体悟实训干部的做法,选派干部到上海、广东等实践先行的自贸区,与当地企业同事一道分析研判行业需求,深入项目现场,作为企业代表与当地政府推进项目。全方位、立体式、内生地体悟自贸区的思维、速度、生态,增强建设自贸区的能力和水平。
   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注血撑力。按照国家“金融服务开放创新”“建设金融创新先行区”的明确要求,发展与河北自贸试验区产业相结合的新型金融业态,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重大金融平台。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根据国家规定,在自贸试验区进行金融产品、业务、服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在依法依规前提下,探索监管“沙盒机制”。推进绿色金融第三方认证计划,探索开展环境信息强制披露试点,建立绿色金融国际标准[5]。重点发展融资租赁产业。通过金融开放创新,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资本要素。适时召开“产融对接成果发布高峰论坛暨河北省自贸试验区金融科技峰会”。围绕“依托金融科技,加速产融结合”主题,发布产业项目指南信息,邀请政府、金融业、实体企业、技术社群、高校专家等领军人物参加交流,共同探讨金融科技助力产融高效对接。通过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开设专属绿色通道、建立重点项目专项审批机制等措施,积极为自贸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贸易结算服务; 探索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积极为自贸区企业提供金融创新服务;通过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完善“跨境e家”服务平台, 为自贸区企业提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服务;通过制定符合自贸区特点的风险管理政策,建立自贸区业务风险管理模型、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考核机制,构建信息支持系统及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等措施,全力保障自贸区企业金融安全。全面落实金融开放新举措,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体系、要素市场体系。在加快引进外资法人金融机构、区域性金融总部和功能性金融机构的同时,加快吸引资产管理机构、基金公司、理财公司、 养老金管理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落户,率先形成金融开放新优势, 打造金融开放新高地。 积极引进拥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信用记录,在风险管控、信用评级、消费金融、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机构进入自贸试验区。
  参考文献:
  [1]李巍.河北自贸区提出16方面具体举措[N].河北日报, 2019-08-27.
  [2]马婧,李如意.中国(河北)自贸区正式揭牌[N].北京日报,2019-08-31.
  [3]李后强.自由贸易区就是思想解放区[N].企业家日报,2019-06-18.
  [4]贾楠.建设新时代河北对外开放新高地[N].河北日报,2019-08-28.
  [5]张沛.聚焦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改革开放[N].金融时报,2019-08-29.
  (责任编辑:李丹;校对:龙会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8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