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幼儿角色区域活动中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华双明 袁小琴 何红漫

  摘  要:幼儿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这不仅被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的研究所证实,而且越来越被幼教工作者所认同。关心、尊重孩子的创造行为,探索、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是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文章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本土文化运用于角色区域,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去想象、去創造,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角色区域;创造力
  作者简介:华双明,湖北省红安县直机关幼儿园教研组长、高级教师;袁小琴,湖北省红安县直机关幼儿园副园长、高级教师;何红漫,湖北省红安县直机关幼儿园后勤主任、高级教师。(湖北 黄冈 438400)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4-0127-02
  区域活动是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最好载体,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给幼儿提供了多种学习的机会,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自由结合、合作交往、探索发现,从而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利用区域活动这一教育途径,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
  一、借助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很多贴近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幼儿的成长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传统文化中的民间经典故事具有朴素的风格、丰富的想象、神奇的色彩,适合儿童追求兴趣、好奇心强、求知欲望等特点,深受儿童喜爱。民间故事往往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不乏歌颂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精神,鞭策好逸恶劳、投机取巧、贪婪吝啬等丑德丑行的作品,儿童可以从中启迪智慧、增长知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开展传统文化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借助区域活动来开展,特别是角色表演区域。幼儿在理解经典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是对故事的再创造,还能更好地发挥幼儿的表现欲与创造力。幼儿的创造力是在探索活动中得到发展的,所以在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要改变过去让幼儿自由发挥、听之任之的做法,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想象、创造。指导方法归纳起来有十二个字:听听,看看;讲讲,做做;动动,演演。下面笔者以指导幼儿的角色表演《包公审石头》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1.边听边看是激发创造力的源泉。首先,笔者告诉幼儿:“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传统文化故事《包公审石头》。”并让幼儿一边听故事,一边想象故事中包公、卖油条的小孩、小偷、路人的场景。幼儿的想象力丰富,他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脸上露出惊讶、敬佩、喜爱、充满兴趣的神情。接下来,笔者组织幼儿观看《包青天》的短视频,让幼儿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造型、服装服饰有所了解,从而加深印象,以便更好地去表现角色、刻画人物。
  2.边讲边做是激发创造力的基础。听完故事、看完视频后,笔者再启发幼儿用语言来描述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公、卖油条的小孩、小偷等人物的体态特征。幼儿纷纷回答:“包公的脸黑黑的、很严肃、断案很公正,他是一个聪明的人”“卖油条的小孩家里很穷,肯定是又黄又瘦的小个子”“小偷偷东西时肯定要东张西望,眼睛贼溜溜乱转……”幼儿讲完后,笔者让他们自己创编动作来表现包公威严、小孩穷苦、小偷东张西望的体态与神情。有的幼儿表现的“包公”一会儿双手向后低头沉思,一会儿瞪圆双眼声音低沉发怒吼叫;有的幼儿表现的“小偷”眼睛乱转,双手攥紧口袋,慌里慌张的神情;有的幼儿表现的“卖油条的小孩”很吃力地提着篮子,眼睛里充满期待,用沙哑的声音叫卖着油条。幼儿的表演非常逼真,已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创作想象力与表现力。
  在边讲边做的同时,还要请个别有创意的幼儿上台表演,大家给予评价,教师给予鼓励。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幼儿互相学习,增强兴趣,活跃气氛。
  3.边动边演是激发创造力的关键。幼儿自由创作和表现后,笔者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与赞许,并鼓励他们表演出与众不同的神态动作。接下来,笔者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定制服装、动手布置区域,让幼儿穿上古代服装表演《包公审石头》。这时的幼儿一个个热情高涨,表演欲望非常强烈。笔者让他们自由组合、自己分配角色,看着他们一个个像模像样的表演,不禁令人感叹: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无限的。
  在“听听,看看;讲讲,做做;动动,演演”的过程中,幼儿得到的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可贵的是创造意识得到激发,想象力与表现力得到锻炼。
   二、利用红色文化,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红色文化教育传递的是一种为了革命胜利、人民幸福,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正能量,是幼儿成长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依托当地红色资源的红色教育更有亲切感,更有可信性,更有感染力。红安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红色教育资源丰富。湖北省红安县直机关幼儿园教师也在“将红色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笔者所在班级设计了以“小小黄安”为主题的区域,先让幼儿学习革命歌谣《黄安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曲《黄安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轰轰烈烈的黄麻起义场景,真实记录了大别山人民参与革命的无限热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大力支持。首先,通过学唱让幼儿加深对家乡红色文化的认识,为开展角色区域表演奠定基础。然后,笔者让幼儿利用美工区的各种材料给“小红军”纳“鞋垫”,制“手枪靶子”、编“草鞋草帽”、扎“红花”等,并和幼儿共同设计布置“黄安城”战斗的场景。接下来,幼儿扮演勇敢神气、不惧困难的小红军,入场时穿军装、戴军帽,念着“小小红安,人人好汉……”雄炯炯气昂昂地走来。在“打敌人”的环节中,有的用“枪”,有的用“手榴弹”,也有的打“大炮”,还有的自由结合在一起围歼“敌人”。在后方,幼儿挑着担挽着篓,带着粮食来慰问“战士”,给“战士”喂饭、擦汗、扇扇子,给“战士”整理军帽、缝衣服、绑绷带,做得像模像样。最后,所有人敲锣打鼓“欢庆胜利”,合着红安传统革命音乐《八月桂花遍地开》跳起长绸舞。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自由想象,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将隐性指导和直接影响相结合,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既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融合本土文化,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在开展红色文化的同时,笔者还将红安本土的民俗文化融入角色区,借助区域活动充分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如创设的“红安红”特色店,店中卖的都是红安土特产,有红苕、花生、油面、天台山的珍珠菜、煨葫芦,还有红安鞋垫、红安大布、手工布鞋。在这个区域里有售货员、讲解员和推销员。推销员念着:“说红安,唱红安,小小红安真不简单”的快板来吸引“顾客”;讲解员认真介绍红安的土特产;售货员使出浑身解数推销他们的土特产。在“周年店庆”活动时,所有人载歌载舞表演《八月桂花遍地香》,整个活动中有脍炙人口的童谣,有优美的舞蹈,有团结协作、一往无前追逐胜利的快乐历程,更能体验当一名红安人的骄傲与自豪,这才是寓教于乐、愉悦身心,真正让幼儿喜爱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幼儿真实地认识了红安的土特产,了解了红安文化,在买卖的过程中发展了语言能力、计算能力、认知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
  尊重幼儿的创造行为,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本土文化运用于角色区域,引导幼儿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不仅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逐渐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玉英.幼儿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J].学周刊,2011,(8):207.
  [2] 虞永平,王春燕.学前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易继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4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