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导动手操作 全面提升数学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巧林

  【摘要】要想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向理性的有效过渡,动手操作是重要的媒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发现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本质,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动手操作是有效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更符合他们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  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152-02
  一、动手操作,提升理解能力。
  数学概念是用简洁概括的语言说明数学关系或数学性质。具有较强的概括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维为主,这就造成两者之间的矛盾,动手操作就是化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环节时,学生对于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容易弄混淆,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分不清应该求周长还是面积。若教师单纯的采取口头强调的方法,学生会举得枯燥无味,无心接受,对知识的吸收率不够有效。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长方形上用红笔画出周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有画错的。教师先不要急于解释,而是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并提示学生:围成长方形的线段有几条?周长应该是哪些线段的和?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同伴的帮助下,就会明白周长是围成图形的线段长度之和,从而积极改正。同样的方法,教师再让学生用黄笔涂出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动手实践,在强烈的对比中,学生鲜明的分辨出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出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如单位不同,周长是长度单位,面积是平方单位。
  就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两个概念的区别,突破教学重难点,为学习长方形的实际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培养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目标,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为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不同情况下,棵树、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获得灵活的知识,教学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具体在教学实践中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在路的一侧植树,有哪些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实际摆一摆。经过商讨,学生共同得出有三种情况,即两端都不栽,两端都栽,一端栽、一端不栽。有了这层认识,教师让学生动手研究每种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中,认真观察,发现了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就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植树规律,培养探究能力。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手段,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新时期下,探究能力已成为衡量学生学习素养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对于数学这样的理科学科来说,探究能力更是尤为重要。教师要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以数学为跳板,以动手操作为手段,着力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动手操作,发散思维。
  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智力因素。思维是数学的体操,只有培养学生较强的思維能力,学生才能更好的消化和吸收知识,才能培养数学素养。在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发散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以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一课为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的面积转化为学生已学的图形面积。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把梯形的面积转化为哪个几何图形的面积呢?为此,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几何图形学具动手实践。在“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中,学生有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梯形的面积;有的将梯形的面积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推导;还有的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拼成梯形进而推导梯形的面积……。就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想出了很多方法,较好的发散思维。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能力。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操作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发展,完善心理机能,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蔺晓霞.浅析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7(20)
  [2]吴小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8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