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批评学生有“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批评是一种育人的手段,运用得当可促人警醒。批评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认识错误,进而转化成学生自觉的“自我教育”行为,主动完善自我。但在个别教师那里它却成了一把伤害学生心灵、破坏教育基础的“双刃剑”:或出口带脏,用语不检;或疾言厉色、讽刺挖苦;或盛气凌人、以上压下。这势必给学生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拉大师生心理距离,增加教育难度。因此,批评学生不能随心所欲,要使之转化成学生具有长效功能的“自我教育”行为。
  一、客观性
  批评学生应首先立足于客观,先做一番调查研究,根据客观情况、犯错误的程度,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若没有真凭实据,仅凭道听途说,轻信“小报告”,甚至主观臆测,就容易激化矛盾。比如同样是打架,有的是先动手,有的是被打后还手;有的是见义勇为,有的是以强凌弱;有的是打架成性,有的是偶尔为之,要分辨轻重,不能以“一个巴掌拍不响”而一概论之。要注意倾听学生的申辩,用民主、平等、朋友式的态度与学生交换意见,弄清事情原委,在了解客观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办法。
  二、公正性
  在学生眼里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正义的使者,学生之间出现问题和矛盾时,一般都希望教师能一碗水端平、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批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受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因素所左右。要像爱护优生那样爱护后进生,像挑剔后进生那样挑剔优生。个别教师奉行“一俊遮百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的问题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犯同一错误的后进生则决不轻饶。这不仅无助于后进生的转化,反而会助长优生的不良习气,导致优生不优。
  三、明确性
  批评学生应注意提出明确的建议和意见。有人在批评学生时喜欢使用一些泛泛的言辞,如“你太不用功了”“你就是反应迟钝”等,这种不明确的批评犹如放空炮。“不用功”听起来含混不清,学生需要知道的是“在什么方面用功”;而“反应迟钝”本身就包含着问题,反应多快才算不迟钝?正确的方法应是切中要害地批评,并细心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所在,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共同制定改进措施。
  四、选择性
  批评学生应建立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对性格暴躁的学生不宜操之过急,先使其情绪稳定下来,再入情入理地说服;对活泼开朗的学生不必绕弯子,像朋友般畅所欲言;对个性敏感、自尊心强的学生则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平时表现好,偶尔犯错误的,在充分肯定其成绩的基础上提出适当的批评;对犯了错误后认识较好的,鼓励他将功补过;对平时表现不好,经常犯错误的,将批评与关爱相结合,不能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这会使学生长时间情绪低沉,丧失改正错误的信心。
  五、时限性
  批评学生只能就学生的本次错误进行教育和疏导。有些教师为了增强说服力,把学生以前犯的错误摆出来,新账老账一起算。这会使学生认为犯了一次错误就永远不能销毁,就像偷了一次东西就永远是小偷一样,改不改是同样的效果,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学生犯错误都有其客观原因,批評时应就事论事,不宜跨越时空,重揭伤疤,把今天的错误与以往的错误联系起来。“你怎么老是这样?”这种批评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使学生心灰意冷,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六、适度性
  和许多事情一样,批评也要讲究个“度”,不宜过频、过长。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都不够成熟,他们犯错误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好奇心、好胜心和偶然因素的影响,不宜盲目夸大、上纲上线,不能因为学生拿了同桌一支铅笔,就称之为偷窃。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了认识并表示愿意改正时,就不要抓住问题不放。批评学生不必声色俱厉,应表达得体,把握分寸,心中充满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
  七、适境性
  有些教师批评学生习惯于将其“请”到办公室,让学生站在自己面前,子丑寅卯地数落其“错误”。结果,教师伤肝损气,大多劳而无功;学生伤心赌气,很少听而奏效。批评学生应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敏感胆小的学生,最好单独谈心,用语也应温和些。即使是个别谈话也不一定要在办公室,可随机应变,灵活选择。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又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一片苦心。批评的场合应依据不同事件、不同情境、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选择运用。
  八、理智性
  批评学生不能感情用事和有过激行为。有人笃信“严师出高徒”,常以一种暴风骤雨式的批评来对待学生的错误:一看见学生犯错误就失去理智,气不打一处来,不假思索、不讲方法、不计后果地讽刺、挖苦、甚至谩骂、体罚学生。其结果,教师自己消耗了无谓的体力,受批评的学生轻则身心受到伤害,导致焦虑、抑郁、胆怯;重则造成师生反目,导致学生反抗、辍学,甚至走上不归路。从教育效果的角度考察,受到粗暴批评的学生,往往并未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而是对犯错误的后果——教师的批评感到恐惧,他们认为犯错误无关紧要,关键是不能让老师知道,于是撒谎骗人的不良行为出现了。粗暴的批评起了适得其反的作用。
  九、含蓄性
  不要一味相信“忠言逆耳利于行”,还是信奉“好言一句三冬暖”。批评的语言委婉含蓄,语气心平气和,学生听得顺耳,才能易于接受。如某生不守纪律,上课时看魔术书,下课后你走近他,对他说:“学会了吗?没学会就在课后学,在下次的班会上给大家露一手,好吗?”有些教师喜欢把自己讽刺挖苦之能用于对学生的批评。如考试成绩出来后嘲笑:“哟,你提前过节啦,挂好了一路红灯。”学生犯了错误就讽刺:“瞧你这个傻样,我就知道你干不出好事。”殊不知这种“黑色幽默”比直接的批评更令人寒心,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或逆反心理。
  十、激励性
  批评后要不忘安慰和鼓励,可说一些带激励性的话:“相信你能改掉缺点,做得更好”等,或给他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使他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使他产生一种成功感,一种意识到自己还可以为集体出力、为集体争得荣誉的自豪感,唤起他的进取心。同时,要允许学生有一个接受与反复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矫枉过正。总之,批评学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形成自觉的“自我教育”行为,所有缺少激励性的批评对学生都是一种伤害。
  参考文献
  [1]吕进平.激发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9(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0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