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导:要针对学生解读文本的视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蒋华英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最基本的任务之一。进入课程改革之后,文本解读强调多元性,实际上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如果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或者认知基础进行文本的解读,那对于文本解读的过程而言,就会呈现出观点纷呈的课堂形态。对于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多元观点及其价值,教师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态度去面对呢?教师又如何在学生解读文本过程中的实现收放自如呢?这些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思考。
  文本解读中的多元视角
  解读相对于阅读而言,多了一种学生主体地位的成分。当然,教师是文本解读的另一个主体。如果暂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存在,只从阅读的角度去研究学生的视角,那就可以发现:阅读的过程是体验、理解、评价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解构文本主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是开放和无终止性,而文本主题本身也是多元的,这就为打开学生思维的窗口提供了契机。通过这样的理解可以发现,文本解读中的多元视角,其实就是对课堂、对学生持开放态度的产物,因此,多元视角几乎就是文本解读的必然特征。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这课的解读中,如果真正将时间与空间放给学生,那这样的课堂确实可以表现出与教师单向讲授的不同。比如说,对于课文中的父亲和母亲这两个角色,学生的观点其实就不完全一致:有的学生表示义愤填膺,感觉这样的父母太过现实,对于勒没有丝毫亲情,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自己内心无尽的虚荣;也有的学生持不同观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角色非常普遍,只不过是程度轻重有所不同,有的善于伪装,有的表现比较直接,因为人总是追求利益的,即使是兄弟、亲友之间也不例外。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教师应当如何判别并引导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入,在笔者看来其实是非常具有价值的。
  引导学生从多元迈向主流
  在笔者看来,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不同的观点时,教师首先要给予的就是肯定,因为如果没有学生与文本的积极互动,学生就不可能有让人感觉到意外的观点出现。
  与此同时,教师又要注意:在提出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更强调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都是作者心路历程的一种客观反映。在关注学生多元解读的同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隐含着的意思,如何认识作者心路历程的客观反映,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下功夫做的。
  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后者的观点显然一般不在教师的预设之内,但学生形成这些观点又是一个事实。分析学生这些观点形成的原因,不难判断: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上原本存在的多元观点,对当前初中学生有着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带到语文课堂上,就是学生对一些经典文本的态度发生相对于文章主旨的偏离。对于这样的情形,教师的关键之举在于贴近学生认知的引导。上述学生的观点的本质,其实是学生对“利益”的坦率与认同,也就是说,学生认为追求利益是正常的,进而也就认为文中的父母观点甚至是这两个角色是可以接受的。
  分析到这一原因,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追求利益是正当的,正所谓“君子爱财”;但不要忘记了追求利益并不应当以牺牲亲情为代价,更不意味着亲人之间甚至是普通的两个人之间就是完完全全的利益关系;因此,中国人在“君子爱财”后面还讲究“取之有道”。至于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只追求利益关系的现象,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的原因,也有社会发展的原因,如果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现象,其实可以得到更为理性的解释,那就是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改变人内心中的一些自私、狭隘的想法。
  阅读中的学生观点辨析
  回到学生的视角,尤其是学生形成多元甚至是非主流观点的视角,再与文本解读的主旨思想相比較,笔者最大的感触就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当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他们是如何理解文本的。弄清了学生的逻辑,就能够寻找到更为有效的引导之道。譬如上面的例子中,其实作为成年人的语文教师,有着更多的阅历和思考,对学生所形成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感觉到意外,也正因如此,所以才能号准学生思维的脉搏。从这个角度讲,重视学生认知基础,实际上就是重视学生认知基础及生活经验、生活认识与文本的互动,重视教师自己是否能够看懂学生,能否与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互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既尊重学生的多元思维,同时又不偏离主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曾凡梨.打开思维的窗口——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主题[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9(1):30-31.
  [2]葛亦虹.例谈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存在的误区[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08(1):42-43.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长寿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2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