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激发的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彭春永

  [摘           要]  数学在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中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中职数学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兴趣低下。结合ARCS动机吸引力模型和Barbara的动机策略,提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动机的策略,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
  [关    键   词]  中职数学;动机;策略;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94-02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中职学生越来越受到关注。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教育体制虽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但其整体素质与社会改革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学生教育效果不理想。中职学生学习状况不佳,学习能力不足,这在中职数学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1)学生基础差、有自卑心理;(2)学习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上课睡觉问题严重,导致许多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甚至一学期下来很多基本的符号都不认识。
   现在的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主体,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在自己创设的一定的学习情景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主动学习建构而获得的。而学生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机制,动机促使学生朝向一定目标发展。因此,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创建恰当的激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达到提升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动机激发的理论基础
   国外在学生激发学习动机领域研究结果,一个是由美国南弗力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M.Keller于1983年提出的ARCS动机吸引力模型,主要用于改进教学内容的角度上来激发学习动机;另一个是Barbara动机策略,是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的Barbara Mc Combs教授提出的,重在研究怎样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和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
   本文结合上述理论基础,通过近两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尝试,摸索出一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有益做法,现在总结梳理,希望能有所启发和帮助。
   三、动机激发的实践策略
   (一)关爱策略的设计和实施
   由于学生多是因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偏差而辍学的学生,或是高考落榜的学生,因而对学习有自卑感,对数学本身大多有排斥感。要想改变他们对数学的态度,就必须要关爱他们,创设一种真诚友善、相互支持的氛围。
   具体来讲,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通过举例、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消極的思维产生消极的行为;认识思维与情绪、行为之间的循环关联;教给学生如何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控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掌握学生的基本学情,在课间多观察、留意学生的活动,与学生真诚交流,了解他们的经历、喜好、理想、面临的困难、希望具备的技能和技巧等;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间友好互助的行为等。
   (二)注意和相关策略
   日常生活中,那些与我们兴趣和目标相近的事物,极易引起我们的注意,让我们产生浓厚的兴趣。Keller在ARCS模型中提到的注意与相关,实际上来自期望价值理论中的价值,价值中引起人们兴趣的环境因素,称之为注意;价值中与人们目标直接相关的活动称之为相关。
   在具体实施中,绪论课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通过绪论课的学习达到让中职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的目的,了解该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每年开学初,我都会用心搜集一些学生关心的、与后继课程和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和重要性。
   而在平时的课堂中,注意和相关策略主要用于导入环节。2012年,随慕课来袭,“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课堂应运而生,微视频成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因其短小、主题集中、知识点清晰等优势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受此启发,我把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分割设计,每节课只讲10分钟左右的知识点,剩下大约半小时都来巩固练习。这样可以让学生上课时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同时,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在每堂课的课尾,我会布置一两个与下堂课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并尽量在课后及时为学生上传下堂课的教学视频。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既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还要突出问题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只有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意识学生才会很自然地去观看视频。视频内容的选择也要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水平而定,要通过内容的科学组织和安排,使学生主动掌握教学内容。
   (三)信心策略的设计和实施
   信心策略主要运用于对教学中任务的布置和对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较强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有信心完成一项任务。研究表明,学生从事自己能够胜任的任务,特别是学生自己觉得重要的任务,在做此类学习任务时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很高;面临失败,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降。而学生相对比较缺乏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们在课堂大约半小时的巩固练习中,特别注意自信策略的使用。
   为了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将学生按层次分组,分为基础组、提高组和运用组(因为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往往是受相同问题的困扰,将这部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统一辅导,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小组之间的协作进行交流,也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基础组重在基本概念、方法的反复练习;提高组逐渐加大难度,拓宽范围,而运用组则直接提供给实际问题。其中问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为:(1)为各类学习者提供多重知识内容的练习;(2)进行实时与重复的反馈练习;(3)使学习者有机会反复练习相关概念;(4)强化重复概念和知识的心得与迁移;(5)提供的学习材料难度要适宜,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和组内讨论,完成为他们“量身定做”的题目,极大地提高了信心。    (四)满意策略的设计和实施
   在发展动机策略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和反馈对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满意策略包括在学生完成了一个较难的任务时,用言语强化其内部的自豪感;允许已经掌握了某一任务的学生去帮助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对内在兴趣任务给予意外的、非关联的奖励,对枯燥的任务给予外部的、可预期的奖励;对成功或有进步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及时地给学生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地给予鼓励性的反馈(表扬);避免使用威胁性的手段要求学生完成作业等。
   鉴于以上原理,我们在学生的参与环节和评价环节,常采用分组竞赛、积分等方式,并向学生解释评定成绩的标准,对学生采用表述清楚的、进行自我评估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客观了解自己真实的学习状况。当然,基础较好的学生如鱼得水,热情高涨,但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仍然存在较大困难,畏手畏脚。教师要特别关照这部分学生,照顾好他们的情绪,适时指导点拨,巧妙设问。鼓励他们对成功和失败都作出恰当的、准确的归因,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指导他们的下一步学习,改进和调整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同时要发动学生间的互帮互助,肯定那些给别人带来帮助的学生,增强学生间的融洽度。
   四、结语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量事实证明,学生喜欢将教學内容以问题、对比、直观化、实验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来,然后采用共同参与讨论或练习的方式,学习效果也有明显改善。只要起点低、要求严、反馈快、矫正勤,不管是基础多差的学生都能在反复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学习热情。当然,因为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的差距,单纯地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加工,改变呈现方式,并不能让他们都爱上课堂。因此,教学内容的大幅度改革,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都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内驱力和数学素质的必要措施,有待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和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1]Keller,J.M.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  Design[J].Jouran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987, 10(3):2-4.
   [2][美]Barbara L. McCombs,JAmes Pope.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M].伍新春,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孟瑞娟,更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4]蒙妮奎,博卡.学习动机的激发原理[J].远程教育杂志,2016(2):20-26.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5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