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是生态学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姻,从生态学角度阐释未来人类社会乃至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4-009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X22        文献标志码:A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流派之一,主张以辩证、系统、动态的方法,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1 生态社会主义的自然观
  1.1 生态危机产生根源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是追求利润的代名词,在生产方式上“高举唯生产力论旗帜”,这与生态合理性是不相容的。同时,资本主义在消费领域,过度消费尤为明显,不仅造成人们消费观念的异化,还导致过度生产。如此,过度消费与过度生产围绕着市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1.2 人与自然具有同质性
   人与自然具有共同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首先,人类起源于自然,自然赋予了人类生命。这就使得人具备了同自然相同的本质属性。其次,自从人走出自然,进入人类社会,成为自然的“他者”,人的自然属性逐渐退去,人的社会属性日益突出。
  1.3 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
   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用生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首先,在制度设计上,倡导绿色、和平、公正的社会主义社会,营造绿色、正义的政治生态。其次,在经济发展模式领域,生态社会主义者强调建立“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稳态”经济模式跨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用“质的改进”平衡“量的快速增长”而带来的人与自然利益的失衡状态。例如反对垄断特权,鼓励中小企业,旨在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氛围。再次,生态社会主义者提倡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通过科学技术解决生态危机。
  2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1 坚持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原则
   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论”,即生态文明建设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始终要坚守一把“清晰的尺度”,即人类尺度。把人对自然的“支配”、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共产主义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人对自然“人道的‘占有’”。
   生态社会主义要求以人的利益评判生态问题。人的利益是多维度的,所追求的“人的利益”应该是符合人类共同发展的、长远的、可持续的超物质主义的利益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人道的‘占有’”自然,除了人类理性改造自然(人化自然),是否要将未开发的自然纳入其中,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是否要“留白”,是否要不断改造下去[1]。
   正义作为人类理性观念之一,应该被嵌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尽管具体思想观念不同,但人们拥有一个共同初衷,那就是“重建人類生存环境、关注人类生化质量、实现人类与自然生生与共”。利用刚性约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人的理性过度也是生态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未来社会模式的经济和政治机制上,实现经济正义与环境正义、社会正义相统一,真正尊重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定性、秩序性,才能实现和谐、可持续的社会主义。
  2.2 科学发展生产力,否定唯生产力主义
   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成熟化,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用“适度发展的稳态经济模式”取代“零增长的稳态经济模式”。所谓适度增长,是指理性看待GDP增长,生产力发展要与社会各方面相协调。大跃进时期,我国片面追求生产力,“浮夸风”盛行,造成了严重损失,留下了深刻教训,应该引以为戒。日本学者岩佐茂指出,生产力有“质”与“量”的发展[2]。所谓生产力的“质”,就是一种生产是否在推动社会进步、保护环境、维护工人身心健康、满足人的真实需要,包含“谁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等问题。我国从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反映出更加注重增强生产力的“质”。
  2.3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延伸。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科技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人类逐渐被科学技术“绑架”,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等问题。否定和拒绝科技是不现实的,应该理性看待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增强消除异化的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手段[3]。
  2.4 批判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
   中国有着厚重天人观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相处之道。“天人合一”是中国天人关系总的特征与价值追求,奠定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调。荀子“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启示人与自然有区别的统一。“述而不作”思想不是要求人们在自然面前不作为,而是不妄为,要理性认识与改造自然,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的解放。
  3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应用展望
   生态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的内在联姻,是对社会主义和生态学的双向“改造”。社会主义要放弃“中心论”,使国家真正民主化;生态学要去除地方主义[4],是生态社会主义者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描绘的一幅蓝图。但是,生态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方案的探索仍然是薄弱的,甚至是空想的,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批评或根本制度性变革主张的宏观层面上,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既不能为了生态文明牺牲工业文明,终结现代化,“回到丛林中去”,过“田园牧歌式”的浪漫主义生活,也不能牺牲生态文明实现现代化,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更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把环境破坏的负面效应向其他国家“转移”“转嫁”。因此,在借鉴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优秀理论成果的同时,要立足于中国国情、社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
  参考文献:
  [1]郇庆治.国内生态社会主义研究评论[J].江汉论坛,2006(4):13-18.
  [2]吴苑华.从生态社会主义纷争看马克思生态学价值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1):90-94.
  [3]徐崇温.当代西方社会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112-119.
  [4]唐超.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编辑:郭  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7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