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本旨归视域下大学生资助育人模式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不断深入,大学生资助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从人本旨归的角度出发,对目前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积极寻求构建大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新途径。
  关键词:人本旨归;资助育人;途径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4-004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1  人本旨归的内涵
  1.1  人本旨归的现实涵义
   人本旨归从字面上看是以人本为要旨和依据,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遵循一切为人及一切服务于人的宗旨。首先,出发点是人。坚持一切服务于人,这不仅仅表现为对人的关心、尊重,更表现为对人自由、利益、幸福的关心。其次,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要想社会发展,就要信任人民,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最后,价值主体的体现是人。人类的最终社会活动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1]。
  1.2  人本旨归的教育涵义
   人本旨归视域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育中就是要坚持做到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育人功能,学生有其自主能动性,要想有效实现育人功能,就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做到理解和关怀,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遵守规定,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人本旨归的理念误区是忽视或夸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国有深刻的封建集权思想,这些无不表现在社会、学校、家庭等教育之中,这对于学生个性、人格的压抑和摧残显而易见,在某种程度上对如今的教育有一定影响。另外,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同于放任。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自由,则否定及忽视了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作用。人文旨归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3个相结合,即教育者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育者价值引导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教育者教学与学生学习相结合。只有把这3个相结合有机统一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才能够促进教育的整体和谐发展[2]。
  2  大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现实症结
   目前,我国的资助政策已进入逐步完善阶段,高校资助工作已然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高校都建立了以“奖、助、贷”为基础的资助模式,其目的在于为贫困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困难及激励学生励志成才。然而,随着资助工作不断深入与规范,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2.1  资助理论相对薄弱
   伴隨着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不断重视,资助经费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各高校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有序开展,成效显著。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要注重困难学生的观念教育。由于家庭困难的因素,在他们身上往往有自卑、封闭、消极、焦虑情绪,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同程度“扭曲”,进而表现出理想信念不明确及对社会不满。这就要求高校重视此思想引导工作,加强困难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困难学生的思想品质,锻炼困难学生的坚强意志,这些育人工作都需要贯彻在整个资助工作的过程之中。
   (2)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待建立。由于家境的原因,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相对比较脆弱,他们敏感且在意来自他人的评价。针对这个特殊群体的特征,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同时,要深入挖掘他们的自我教育潜能。但是在资助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个别班级为了所谓公正,在开展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让同学一一上台说明自己家庭如何贫困,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一些困难学生不愿意接受困难认定。
   (3)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倘若只是物质帮扶和生活关心,还远远不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教育者深入挖掘其中的育人功能,做好学生自我教育工作,这种教育理念在高校有待提升[3]。
  2.2  强调精神帮扶的重要性
   高校资助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其中一项,它的最终目标是育人,因此资助工作的实质是精神帮扶。物质上的帮扶是暂时的,是所谓的“输血”,而精神上的帮扶才是真正意思上的“造血”。想要真正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困难,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心态,不光要“输血”,更为重要的是“造血”。但具体的资助工作有一定的欠缺。
   (1)帮扶理念上的缺失。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重点考虑经济困难学生能够获得多少资助金额,对于资助结束后的思想教育有所忽视。现在出现了受资助学生用资助金请客吃饭、铺张浪费,助学贷款违约还款等现象,暴露出资助工作的一些问题。
   (2)帮扶措施上的缺失。学生活动是高校教育的主要载体,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形式要有相应的活动创新。例如,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弥补了资助工作后期育人工作的缺失,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克服自卑、自闭等心理,全面塑造健康人格,使其更好地回馈社会。
  2.3  资助体系有待完善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由政府、社会、高校三大力量共同推动的一项系统工作,这一体系的构建完善需要3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优势互补,要发挥各自的作用。
   (1)资助体系构建与完善的主导力量是政府,它的各种方式对于资助工作来说是最为直接、效果也最明显的,例如政策法律、财政拨款。然而,政府在资助过程中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化、抽象化,这不利于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发挥。
   (2)从社会角度出发,拥有着企事业单位等各种团体组织等丰富的资源,然而因为政策导向缺失及整合平台缺乏,这些有利资源难以真正参与到高校的实际资助工作之中[4]。
   (3)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充当着落实政策的角色,对于国家的资助政策严格执行,在充分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的同时还需要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从各个方面共同推进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然而,高校在实际资助工作的开展中并不是很顺利,受到了一些资源匮乏的制约,例如帮扶资金不足、勤工助学岗位有限等。   2.4  资助育人实效性有所欠缺
   高校的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的过程,包括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等,这项工作的运行与教育者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
   (1)师资配备问题,教育者专业性不强。高校中主要负责资助工作的往往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对国家的资助政策理解不深、不到位,因为专业的限制,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所缺失。另外,学生校外勤工助学的安全及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2)高校对于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相当一部分是挂靠在某职能部门,没有单独成立资助中心,工作量相对较多,限制了资助工作的深入研究。
   (3)资助育人不仅仅只是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需要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深入育人理念才能够增强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3  大学生资助育人的模式建构途径
   目前,国家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越来越重视。伴随着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这不仅仅减轻了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压力,同时对高校来自于资金方面的压力也起到了缓解的作用。然而,高校在资助工作的新形势下也面临着问题,例如在人本旨归的导向下如何充分挖掘学生资助政策中蕴含的教育功能,如何构建一体化的资助育人系统,这都是值得高校资助教育者深思的问题[5]。
  3.1  坚持育人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前提,没有理念的行动终究是盲目的,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也同样需要好的工作理念指导。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任务,资助育人理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部分,不可缺失,无可替代。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增加,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明显增加。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关乎学生个人、家庭,更关乎社会,与社会和谐稳定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育人理念。
   从人本旨归的角度看,高校的学生资助育人理念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在物质资助的同时注重育人,把物质资助与精神帮扶结合起来,规范困难认定流程,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学生资助育人模式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1)坚持把物质帮扶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教育者可以资助为切入点进行如下思想教育。①诚信教育。学校可通过主题班会、交流会等活动来进行诚信主题教育,在具体的工作中把诚信教育贯穿其中,如考风考纪、学费催缴、贷款申请等,大力营造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②勤俭教育。在学校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尤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让经济困难学生学会勤俭节约,做到不攀比,珍惜来自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把钱用到实处。学校可以举办诸如传统文化海报展、节水节电签字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勤俭节约的浓厚氛围,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③责任教育。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发展的主力,学校在具体的活动中应该提炼主题,积极引导、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
   (2)坚持把物质帮扶与精神资助结合起来。①励志教育。学校可以树立典型,在经济困难学生中树立自立自强等典范,号召同学们以此作为学习的榜样,奋发圖强,励志成长成才。这样先进的典型不仅要在校内起到榜样作用,还要让它影响社会,例如在困难地区开展支教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把希望带给困难地区的学生,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②感恩教育。中华民族一直具有感恩的优良传统,感恩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资助育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爱心志愿活动,例如走进敬老院、捐助贫困山区、义务清扫等,通过这样一些活动方式奉献爱心、传递爱心。③信念教育。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理想信念不明确、价值观念不正确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2  彰显育人特点
   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性很强,要想落实好资助政策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按照政策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下发一系列文件,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奖助学金评选等相关文件,这些都体现出国家办教育的宗旨。作为落实政策的高校,应该着眼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把国家给予的温暖送到每一位需要的困难学生手中。
   (2)操作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学生资助工作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确保规范化、透明化,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其中,评选条件要公开化,个人自主申报,推荐名单要按照要求公示,并建立检查监督机制。这些做法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平等的机会,并保证申报情况真实可靠,从而增强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3)树立典型。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受助的学生中不乏有自立自强、争先创优的典型事迹,搜集整理这些事迹,以此作为实实在在的教育素材,激励大家奋发进取,从而增强学生资助工作的教育生动性。
  3.3  构建资助模式
   人本旨归视域下的资助育人模式应该贯穿整个资助工作。在资助过程中,应从4个方面加强建设。
   (1)学费缴纳保障。目前,生源地贷款是学费缴纳保障的基础所在,也是资助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高校在落实贷款政策的时候要着重于3个方面。①积极宣传生源地贷款政策是国家资助的重要部分,虽然需要学生自己偿还,但是它的额度相对较高,能够用于解决大部分学费和住宿费。②做好对贷款学生的过程管理,对于符合贷款要求的经济困难学生做到有需尽贷,并在贷款确认时告知还款注意事项。③为了降低生源地贷款违约的风险,除了在校期间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诚实守信教育,还需要建立生源地贷款催缴机制。
   (2)学习生活保障。为了保障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应该着力于国家助学金和勤工俭学。助学金是国家层面给经济困难学生所提供的支持,勤工俭学需要高校在校内外积极为学生提供助学岗位,从而为有需求的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的保障。
   (3)调动学习积极性。规章制度的设立是为了激发人的潜能,充分调动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性,高校同样如此。从国家奖助学金到学校评优评奖,这都给学生提供了导向,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4)特困爱心补助。特困爱心补助是临时特困补助、爱心基金会等形式补助,是对困难学生的一种补充资助。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突发事件,通过校内外爱心募捐、学校爱心基金、临时特困补助的形式资助学生。
  4  结束语
   人本旨归视域下的资助工作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在实际工作中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从而使经济困难学生在人本旨归的资助育人理念中感受主体意识,进而寻求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虞崇胜.以人为本: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50-58.
  [3]陈峰,任玉萍,余德将.对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育人模式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60-62.
  [4]刘成立.人本观照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49-51.
  [5]赵贵臣,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32-134.
  (编辑:季  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7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