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低碳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探究低碳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发现低碳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继而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低碳;视角;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低碳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更加倾向于坚持以提升城镇化质量、内涵建设为核心,转变简单的只注重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1 低碳经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内在价值
  首先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当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要求人类社会、自然与生态融合发展的认识必须更加深刻,即按照生态发展理念,建立新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现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居住适宜、运行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等方面。在这里,人类、城市和自然已融为了有机整体,并相互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因此,低碳生态城市是围绕能源消耗、经济模式、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
  其次是和谐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发展就是要求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自身控制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也就是说,和谐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行为合拍、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改变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经济学观念,深刻领会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在发展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充分认识到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倡导发展生态经济的深远意义,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增长无发展的消极发展模式。和谐发展强调物质、能量、信息高度综合和合理竞争,共生与自生能力结合,生产、消费与还原功能的协调,社会、经济、环境的耦合,时、空、量、构、序的统筹,以及哲学与工程学的完美结合,实现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的协调,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的目的。因此,和谐发展可归纳为:资源共享、适时协调、按需生产、和谐繁荣。
  最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低碳的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过程。用低碳的理念推进城镇化,既是中國走城镇化和现代化之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与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推进当地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低碳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2.1 政绩型模式
  政府主导,行政一把手负责制是中国行政体制的特点,长期以来受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影响,官僚气息严重,把政绩作为考核官员能力、提拔官员升迁的重要指标,致使部分地方官员以满足个人利益为先,牺牲地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导致政府职能异位、错位和不到位,虽然可能给地方发展带来暂时的光明,却埋下城市规划不合理、过度环境污染等隐患。因此,不能仅用城镇GDP的增长来考核政府的政绩,否则就会出现忽视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协调,导致资源利用效益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导致阻碍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可见,由“政府主导”转为“多方参与、政府引导”是迈向新型城镇化之路的核心之举。
  2.2 经济型模式
  过度依托土地而建设城镇,倾向以经济城镇化来推动区域发展——现行的城镇化模式不仅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内涵建设——城市文化培育。本末倒置是目前低碳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政府一方面低价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另一方面将其高价卖给房地产商等,依托土地走税收的经济型城镇化,造成土地资源的制约逐渐显现,土地征收成本不断攀升,地方债务风险明显增加,社会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积累。如果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一座城镇的文化、精神的培育,那么,这样的新型城镇只能算是一座仅剩下钢筋水泥的死城,切断了历史文脉,缺失了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这与以人为本的低碳新型城镇建设理念是相违背的。
  2.3 能源型模式
  能源型模式通过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以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平衡,过度开采和利用能源,以此来拉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经济财富。但是能源的过度开采与利用势必造成能源枯竭,而导致能源暂时缺乏的同时也会造生态系统的破坏。能源型模式可以暂时性拉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即GDP的持续上升,但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深度发展,能源发展的陷阱就会逐步凹陷,显然光依靠能源拉动城镇化发展,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低碳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很显然,传统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已经成为过去,必须思考低碳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1)创新管理体制,增强低碳城镇化建设活力。站在全新的起点上,转变传统城镇化转型观念,突破传统城镇转型管理模式,以引进、学习和借鉴的方式采用现代化城镇转型发展模式,促进城镇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充分涌流,让一切促进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于规划、建设、管理要一体化,坚决摒弃只搞建设,不重创新管理的现象。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动态管理、精细管理水平。
  (2)完善产业支撑,增强低碳城镇化经济发展动力。以经济发展为切入点,积极培育、促进与优先发展工业,以市场激励为手段,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根据区域环境、文化和政治特点,立足本地区位优势,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挖掘区域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业、经济贸易与物流、区域文化业以及生态农业等资源,在发展战略上要促其结构、范围和空间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和科技化“四化”发展。改变或减少只依托能源拉动经济发展的单一模式,以拓宽经济发展渠道,增强新型城镇经济发展动力,突破传统城镇发展的瓶颈与经济发展狭隘的困境。2014年6月长沙市政府正在长、望、浏、宁四县及岳麓区启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项目中,就分别对选定的15个中心乡镇明确了相应的特色支撑产业。因此,只有完善城镇化产业支撑,拓宽现代城镇经济发展途径,才能增强低碳城镇发展的经济动力。
  (3)突出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城镇管理体制。2013年5月潘家华(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在论坛上指出,多数城镇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然而受经济增长模式的粗放、城镇结构布局不合理、能源利用缺失、综合城镇管理力度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在城镇化进行中治理能耗高、污染重的效力,因此,潘家华提出要实现“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难点在于低碳二字”,唯有突出城镇化建设的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城镇管理体制,坚持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才能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迪默·阿德勒等.Encyclopedia Britannica[M].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出版,1995.
  [2] 李秀丽.旅游业中的不和谐因素与和谐发展[J].经济与管理,2006(04).
  [3] 张占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需要破解的难题及对策[J].河南科学,2012(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7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