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丝绸之路经济带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西安是丝路沿线城市群的龙头和重要节点,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中心,具有其遗存最多、最完整,与中亚文化亲缘、民俗相近等资源优势。西安文化向西发展的障碍在于中亚政治不稳定,沿线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统一,西安人才缺乏,开放程度不够等。加强西安丝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应建立丝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机制,确立建设项目专家评审制度,创新文化保护投入机制,保证法规有合理的框架和足够的覆盖面,通过新技术减少对西安文物的破坏程度,加强科技攻关,提高遗址保护能力等。
  关键词: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保护;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3-0096-05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经济跨国际、区域联动发展的时代产物,是我国突破封锁、谋求和平发展的重要外交战略。加强丝绸之路沿線国家的人文交流,是建设、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础条件之一,丝绸之路上几千年来的商贸流通,宗教、文化、艺术交融留下了数量繁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境内有22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其中陕西有7处。”①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也是资源聚集之地,更是亚欧大通道的交通枢纽,具有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双向发展的基础条件,西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文化西行的重点。
  一、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文化发展现状
  “一带一路”规划对西安的定位是:“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为此,西安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实施方案》②,提出在其“一高地,六中心”(“一高地”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开放高地,“六中心”即把西安建设成金融商贸物流中心、机械制造业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技研发中心、高端人才培养中心。编者注)的打造过程中,重点发力文化旅游产业,制定了五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已经付诸实际的是“长安号”国际列车常态化运行,下一步拟开通西安至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阿拉木图,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俄罗斯圣彼得堡等地的直飞航线;陕西果业、农业技术走进中亚,哈萨克斯坦小麦面粉进入西安各大超市。
  在演艺、影视产品方面,西安出品的《丝路畅想》《张骞》《天竺少女》《藏王与公主》《胡腾舞》《传丝公主》等大型歌舞剧相继演出成功,《大唐芙蓉园》 《大明宫》《秦始皇》《贞观之治》等数十部陕西文化资源的影视作品创下了收视率与票房的新高;在意大利罗马成功举办“长安到罗马暨丝绸之路民族音乐会”;“长安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从长安到罗马——丝绸之路精品剧目展演月”在西安成功举行。这些为西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文化环境。
  二、西安丝路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分析
  西安的文化遗存见证了丝绸之路由凿通、繁荣到衰落,在陕西有关丝绸之路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厚,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破坏,已经有大量的珍贵遗存消亡,当今留下来的陕西省境内的丝绸之路文化遗存主要有:四大遗址、宗教寺庙道观、塔阁、石窟、帝陵、粟特人墓、名人墓等等,还有金银器、陶器、壁画、碑刻、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
  这些文化遗产是西安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高地的重要基础,其主要优势分析如下:
  (一)利好政策的叠加,助推以西安为起点丝绸之路文化的再度复兴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复兴,也是文化复兴的世纪,“中国——中亚国家间的双边经贸协定”“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政策”“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政策利好叠加,为西安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西咸新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由此咸阳、西安两大古都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了一体化对接,构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全景式的生态链,有助于加速陕西文化高地的建设(见图1)。
  (二)西安是丝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和城市群的核心区
  在“中国西部和中亚的丝绸之路沿线发育了8个有相当规模的城市群。”③西安为关中城市群的核心,是丝绸之路沿线产业最聚集和文化最富集的城市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会为西安吸引来大量的国际跨国企业与资本,促使西安经济的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三)西安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中心
  2100年前,陕西城固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凿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纽带。延续不断的历史使西安的地域文化、国都文化和民族文化都得到了繁荣发展和完整保存。陕西现存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黄河流域典型的历史文化特征,兼具传统性与时代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长安引领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交流和交融。长安对丝绸之路的贡献体现于:
  1.推动了丝绸之路上中西方物种的直接贸易。张骞凿通丝路后,中西方正式展开了双向交流,尤其是物产的传播与繁殖。中国的黄连、桑树、梨、桃、肉桂、方竹、梨、桦树、玫瑰、茶树、生姜、大黄、茯苓等出西域传入西方,通过丝路引进到我国的有苜蓿、胡麻(芝麻)、胡桃(核桃)、胡蒜(大蒜)、葡萄、黄瓜、胡葱、芫荽、胡椒、石榴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孔雀、鸵鸟、驴、马、狮子、犀牛、“大宛汗血马”等动物。这些物产丰富和改变了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
  2.“长安是宗教文化通过丝路的首传地和本土化的策源地,也是佛教、道教、西方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衍生宗派、发展传播的圣地。”④中西方宗教文化的碰撞融合构成了中国文化儒释道的主体结构,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佛教八大祖庭,其六大宗派的祖庭大慈恩寺、大兴善寺、草堂寺、净业寺、香积寺、华严寺等都在西安”④;楼观台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是中国伊斯兰教四大清真寺之一。这些都是西安影响和辐射广远的内在动力。
  丝绸之路沿线有40多个国家、200多个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一带”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南北宽度、东西长度都进一步延展,辐射了亚欧非大陆板块,民族宗教繁杂,伊斯兰教信徒居多。“一路”覆盖了亚洲北东南各国,是中国儒教文化影响圈,以佛教信徒为主,与我国的文化宗教历来交往密切。所以西安要加强宗教文化对外交流,发挥长安佛教故乡的作用,传播中国佛教、道教以及伊斯兰教文化,使宗教文化与遗存成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支点之一。   (四)西安有关丝绸之路的遗存保存最多最完整
  1.横向比较丝路全线,西安有关丝绸之路的遗存独占鳌头。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具有丰富多样、赋存状况良好的特性。调查显示,“丝绸之路现存历史文化遗迹48处,陕西省占12处,占据了整个丝路遗存的1/4。”⑤自1949年至今,全国10个省区发现东罗马金币仅有50枚,“陕西境内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共有14枚,占全国总数的35%。”⑥除此之外,在陕西境内,丝绸之路还留下大量的关隘、古道、桥驿等遗存,且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阳和宝鸡三市,这些实证奠定了西安丝绸之路起点的地位。
  2.陕西省境内的丝路文化遗存具有类型多、品质高、规模大的特征,如古城、大遗址、寺庙、石窟、道观、碑刻等文化资源。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跨国申遗的成功,使陕西世界文化遗产点变为8处,其中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为7处(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超过了北京(有7处)与河南(有7处)。这些文化遗存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与重要载体,是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陕西的高等级文物多半集中保存在西安,“西安的文物古迹在全国名列前茅,文物景点多达2944处。随着考古不断发现,西安文化遗产数量还在以每年大约40处的速度递增。”⑦见表1。
  3.陕西在丝绸之路文化方面积淀深厚,并具原创性与权威性。西安有唐大、小雁塔,明西安城墙、钟鼓楼等古建筑;有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大遗址;有儒教的关中书院;佛教的法门寺、大雁塔大慈恩寺、小雁塔荐福寺、草堂寺、法相宗祖庭兴教寺(藏有玄奘头盖骨)、密宗祖庭大兴善寺,以及华严寺、水陆庵等;有的道教楼观台、八仙庵、重阳宫、城隍庙、湘子庙,还有伊斯兰教的东、西大清真寺,景教(基督教之一)的大秦寺塔、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宗教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物证。
  (五)西安与中亚文化亲缘、民俗相近
  西安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与中亚五国在文化、宗教、民族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一定的认同感,其风俗习惯相近,血缘关系相亲,官方和民间交往频繁。陕西有回族人口近20万,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的“陕西村”有东干人,现在人口已经发展到了13万人。“东干”的意思是“东部甘肃”或“东边来的人”,1924年苏联进行民族识别和民族划界时,确定为“东干族(Дунгане)”。东干人源自中国陕西、甘肃和宁夏东部的回民。1862年清朝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反清起义失败后退至新疆,后分三路被迫迁徙至中亚各国。历时120多年,他们乡音未改,仍保留清朝时的词语,说着西北的“老话”,如“盘缠”“铺子”“钱庄子”“婆娘”等,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陕甘风俗。东干族与陕西、甘肃民族同源,宗教信仰相同,风俗习惯相近,血脉相连,这是天然的文化优势。近年来,东干人已经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成为陕西与中亚国家文化经济交流的使者。此外,西安与中亚国家有着较为相近的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长安城沉淀了中亚多民族的文化,发展到今天在西安形成了极具丝路文化特色的穆斯林生活区域。
  除此之外,“一带一路”海关高层论坛、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等重要国际活动相继在陕举办;陕西自贸区正式获准设立;正在增开西安至暹粒、阿拉木图、伊斯坦布尔、旧金山、迪拜等国际航线;每年来西安留学的中亚国家学生已超过3000名,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艺术节和旅游博览已步入常态化发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陕西与中亚人民之间的友谊,促成了一大批陕西对外文化合作项目,西安对促进丝路沿线国家城市民心相通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六)“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奠定了西安文化引领的基础
  西安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开展文化活动最早的地方之一。自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凿通了丝绸之路以后,鸠摩罗什、义净、不空、金刚智、善无畏从西方来到长安弘法布道,中国的法显、玄奘、朱士行则从长安西去求法取经,日本的道昭、道严、智通、空海、最澄、圆仁,以及大量新罗僧人来长安学法,并将佛教东传到日本与朝鲜。现如今西安“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国际化大都市”“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目标拉开了文化复兴的大旗。
  三、西安丝路文化向西发展的障碍
  (一)中亚政治的不稳定是文化交流发展的负因之一
  中亚五国从前苏联解体后分离出来,经受了局势动荡、恐怖势力渗透、经济衰退等因素的影响,如今仍处于不发达地区。再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民族众多,人种交杂,宗教信仰迥异,以及国家政体、国际关系都比较复杂,所以向西开放只能在政府引导下,积极稳妥地逐步扩大文化与经贸活动,还不能完全以市场为导向。
  (二)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
  当前我国缺乏懂得中亚国家语言的高水平人才、熟知区域国情的人才和研究中亚历史文物的专业人才。就陕西而言,对中亚国家的文化的研究相对薄弱,文化交流、对接不够。
  (三)陕西对外开放程度不够
  陕西进出口总额较小,经济外向度远低于全国水平,外贸市场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对中亚的出口量偏低,虽然具有发展的潜力,但是产品竞争力较弱、外商投资规模小。
  (四)西安文化向西发展还有壁垒
  西安文化向西发展的主要障碍依次是交通、安全、通关、价格、基础服务设施。丝路沿线公路仍然以二级路、三级路为主,航空运输70%以上的境外客户都需经北京、上海、昆明中转来陕,交通直接制约影响丝路文化交流及文化产品研发的规模和效益。另外,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签证,繁复的通关程序、国界壁垒是制约丝路文化往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多国联动发展障碍多,旅游市场开发难
  丝路沿线国家有的正处于战争、动乱或恐怖分子活跃地区,缺乏和平稳定的环境保障;法律法规不同,对接处理旅游纠纷困难重重;中亚交通与东西方两端的贯通不畅,铁路宽窄轨道不同,高速公路、景区专线道路均未达到标准化;中亚五国与中国的通关手续繁琐,签证难办,办事效率低下等等都是丝绸之路经济帶旅游合作发展的障碍,因此陕西与中亚的旅游市场开发难度很大。   四、西安丝绸之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路径
  丝路跨国申遗成功,陕西有7处成为丝路世界文化遗产,世遗点由1处一跃变为7处,说明陕西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西安对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的“鉴定、防护、保存、修缮、再生,既是西安古都特色塑造的重要途径,又是西安作为一个文化古都的历史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7]。西安应该深挖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内涵,探索丝路文化遗产长久保护的路径。
  (一)西安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利用的经验
  1.西安遗址公园以不同的模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范。汉杜陵遗址公园采取退耕还林模式,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还实现了遗产保护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互惠互动,带动了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西安遗址公园形成了三种模式,已经陆续建成运营,详见表2:
  2.应用高科技与个性化的设计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创新。西安碑林博物馆“对于轻薄易损的纸质文物,采用了对开密集层式柜架,再配以铺有樟木隔板的大尺寸抽屉和搁架,有效实现了取用方便、防虫防损的多重功效。而对于体积大、质量重的石刻文物,则制作了倒‘Y’形展示框架,框架内各层可根据文物大小调节高低”⑧,确保了文物在架体上的牢固与美观。博物馆建立了馆藏文物电子档案,全面实现碑林文物的信息化管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更新换代,西安传统博物馆和文物保护模式又面临着智慧博物馆和新技术的严峻挑战,需要继续创新模式,引领时代潮流。
  (二)丝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路径
  1.设立丝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机制。以西安为核心成立多国“保护丝路文化遗产联盟”,设立联盟秘书处,共同打造一条立体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系统。该机制主要任务是:调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总量,用图像、数据确认文化遗产身份,并建设文化遗产基因库和数据库。应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数字资源的共享和图文传播,放大和延伸遗产的价值。西安应率先按照文化遗产的杰出性、完整性、系统性原则全面理清丝綢之路文化遗产资源。首先划定陕西丝路历史文化遗产区域范围,整理出遗产的种类、数量、级别、现状以及核定价值,再制定、实施保护方案,重视对丝路上的古城址、古遗迹、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古驿站等的保护,重视对丝绸之路沿线可移动文物的收集、保护、展示,作为丝绸之路突出普遍价值的实物佐证。
  2.建立专家评审制度。增设专家评审的程序,针对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地区的开发建设工程进行严格的评审,这一道科学、严格的关防要确保行政审批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3.创新文化遗产保护融资机制。西安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面广、类多、量大的长期工作。面对盗墓手段日益高科技化的现实,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明显不足,发展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势在必行。第一,政府要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保障文化遗产的维护经费和重点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投入。第二,必须将文物旅游景区收入的一部分返补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收入应该成为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绝不能是旅游借文化遗产赚足了钱,耗损了文物,却把文物保护留给国家出资解决。第三,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鼓励民营资本采用高科技手段保护文化遗产。
  4.依法保护,严格执法。要随着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现实及时调整方案,促使保护法规标准化、数字化,并且有足够的辐射面。依法着重打击盗掘古遗址、古墓葬和走私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完善文物市场监管机制,规范民间收藏行为,提供健康的文物流通市场。
  5.通过新技术减少对西安文物的破坏程度。西安历代城市叠加,面积不大,然而文物等级高、占地广,比如唐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等国家级文物都在主城区,因此西安文物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矛盾十分尖锐。所以西安必须集约发展,发展立体交通,综合规划城市发展布局,像法国巴黎那样要有长远眼光和百年大计。
  首先,规划城市肌理空间。西安城的主体依然是隋唐长安城的九宫格局,并且明城墙的防御系统保存完整,只是古城里的民居、街巷均已焕然一新,早期的建筑也是明清为主。建议恢复历史街区,再现唐代商肆里坊的市井生活,整体规划主城区与郊区在宗教朝觐、庙会、节庆、民俗活动等方面的功能耦合关系。
  其次,加强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在已建成的汉、唐遗址公园基础上,补充建设周、秦遗址公园,国际丝绸之路主题公园,彰显西安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地位,展示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恢弘气象。
  最后,西安要有特色的视廊和开阔的边际线。西安城内的视廊设计一定要协调城墙入门景与城市主干道街区历史古典的效果,边际线要保护终南山山水的视域,再现城南依山傍水,城北沃野阡陌,东西商贸繁荣,公路、铁路、空港、高铁、云轨四通八达的历史文化名城。
  6.科技研发提升遗址保护手段。要发挥西安科研单位聚集的优势,联合多学科攻关,从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技术、展示手段等多方面重点投资研究,打造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先行区域。创建西安研学旅游基地、先进技术遗址保护基地等国际领先的机构。
  7.建设丝绸之路博物馆,保护并传播丝绸文化。建议在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一系列丝绸之路博物馆,保护丝路上重要的文物,同时陈列展示丝路文化,主动对接国外博物馆进行展览交换,组织联合展示,使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历史、故事连贯起来,秉承丝路精神,传播丝绸文化。
  五、结语
  总之,利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进行旅游开发利用是实现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地经济良性增长,与环境冲突最小的有效方式。应以此提高大西安都市圈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整体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将大西安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高地和民心相通的世界性城市群,使文化先行真正成为经济带建设的开路先锋。
  注 释:
  ①赵珊.开发区是“一带一路”的重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8-14.   ②雷伟东.西安搭建沟通合作平台为促进“五通”助力[N].西安日报,2014-09-30.
  ③许尔君.强化对接意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N].甘肃日报,2013-11-18.
  ④张燕.陕西佛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⑤资料来源: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20年)说明书.
  ⑥史亚鹏.陕西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比较优势[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6).
  ⑦赵子娟.西安碑林博物馆建成现代化文物保护库[DB/OL].凤凰网陕西,2013-12-30.news.cssn.cn/zx.
  ⑧庞博.西安碑林博物馆建成陈列式文物库房[N].中国文物报,2014-01-09.
  参考文献:
  [1](德)克林凯塔.丝绸古道上的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出版社出版,1994.
  [2]康志祥,李毓勤.丝路文化与丝绸之路[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6.
  [3]董建国.丝绸之路文化与旅游产业[J].丝绸之路,2009(6).
  [4]周民良.寻求新视角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N].中国经济导报,2014-01-18.
  [5]耿翔,賀小巍.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学解读——专访历史地理学博士徐君峰[N].陕西日报,2013-11-08.
  [6]汪卉,尹蓉,张宁.借道新丝绸之路陕西产品积极西进[N].中国经济时报,2014-03-28.
  [7]孟妮.地方争抢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新机[N].国际商报, 2014-01-10.
  [8]欣然.陕西定位“丝路经济带”桥头堡[EB/OL].陕西省人民政府网,2014-02-05.www.shaanxi.gov.cn.
  [9]齐树华.西安担起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使命[N].人民日报,2013-09-25.
  [10]林琳,陈艳.丝路“新起点”上的陕西底气[N].陕西日报,2013-11-15.
  [11]李伯牙.西安的丝路梦[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11-18.
  [12]张滢,丁建丽.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华东经济管理,2006(3).
  [13]马耀峰.丝绸之路国内段旅游合作与开发[J].丝绸之路, 2009(1).
  [14]张文,王欣.6大重要景区为古城添魅力[N].西安日报, 2009-08-12.
  [15]易鹏.抓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地产机会[N].中国房地产报,2013-11-04.
  [16]李传顺,孙建华,王晓军.将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桥头堡的重要承载区[N].西安日报,2013-12-09.
  [17]石志勇.振兴丝绸之路旅游尚有障碍[N].经济参考报,2007-11-12.
  [18]董军.争当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排头兵  开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3-09-25.
  [19]周励.复兴“丝绸之路”计划[J].西部大开发,2008(1).
  [20]陕西省信息中心.西安应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心脏[N].中国经济导报,2013-11-02.
  [21]陆清.西安丝路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可行性分析[J].丝绸之路,2009(16).
  [22]申培德.西安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城市[J].丝绸之路,2009(16).
  作者简介:张燕(1963—),女,汉族,河北保定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文化产业。
  (责任编辑:薛耀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7761.htm